2000年以来的“把”字句研究综述

上传人:卢** 文档编号:163385394 上传时间:2021-01-2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0年以来的“把”字句研究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00年以来的“把”字句研究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00年以来的“把”字句研究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00年以来的“把”字句研究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00年以来的“把”字句研究综述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0年以来的“把”字句研究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0年以来的“把”字句研究综述(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0年以来的“把”字句研究综述摘 要:本文对20002015年间的把;字句研究进行了梳理,从句法、语义、语用、第二语言教学、方言研究和汉外对比研究等方面对过去15年的把;字句研究进行了回顾,并总结了过去15年把;字句研究的特点。关键词:把;字句 句法 语义 语用一、引言汉语把;字句的研究始于1924年黎锦熙提出的提宾说;。经过九十余年的发展,从研究内容上看,把;字句的研究已经从最初的结构研究,扩展到了结构、语义和语用三个平面的交叉研究;从涉及领域上看,除本体研究之外,在第二语言教学和汉外对比研究等新领域,把;字句的研究也发展较快。郑杰(2002)已在现代汉语把;字句研究综述中详细总结了19

2、242000年这七十余年把;字句研究的成果。本文以2000年为起点,对20002015这十五年间把;字句在结构、语义、语用等方面的研究做一个梳理和总结。二、把;字句研究20002015年间,把;字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句法、语义、语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方言、汉外对比等几个方面。(一)句法研究句法研究一直是把;字句研究的核心领域,这一阶段的句法研究主要是对过去把;字句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从研究的具体内容看,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对把;字句中某一具体成分的研究;把;字句与其他句式的对比研究;非典型把;字句研究。特别是把;字句的非典型句式研究,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对把;字句

3、中某一具体语法成分进行的研究分为两大类。第一,对把;字句中宾语的研究。刘培玉(2001)指出把;的宾语不是动词的宾语前置,也不是把;后小句的主语,它就在把;后,是介词把;的宾语;把;的宾语是受动词支配和影响的成分。张姜知(2013)从主观化理论出发,分析了无定成分作把;字宾语的条件,指出意念上是无定的宾语只能进入无意致使把;字句;意念上是有定的成分需要用无定形式(一量名)来包装才能进入把;字句。第二,对其他进入把;字句的词语或词组的研究。刘承峰(2003)认为汉语中存在能进入把;字句的光杆动词,这类动词在表影响性;义时是自足的,不需要其他词来补充其语义。叶狂、潘海华(2014)运用Spence

4、r(2012)的典范附缀理论,探讨了现代汉语把;字句中给;的句法性质。把;字句与其他句式的比较研究不多。张伯江(2001)探讨了被字句和把;字句的异同,认为被字句和把;字句都具有强影响性;和弱施动性;,但在直接受影响与间接受影响、直接使因与间接使因等方面两种句式存在差异。雷雨(2015)对比了有定直宾双宾句与可转换把;字句在话题性、信息值、指称距离和指称保持度等四项上的分布差异,并从认知语言学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进行了解释。非典型把;字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嵌入式;把;字句的研究和其他非典型把;字句研究。刘培玉(2004a,2004b)从语法机制的角度讨论了嵌入在L;的四种把;字句和嵌入用;字短语

5、的两种把;字句。作者认为,嵌入式;在把;字句中的不同位置,反映了人们观察世界的不同角度。制约嵌入式;与把;字短语位序的原则有时序原则、语义制约原则、照应原则和凸显原则。张廷远(2006)分析了嵌入到L;的三种把;字句的句法、语义特征及语用价值,曾常红(2004)研究了被;字与把;字套用的句式,许光烈(2005)讨论了一种特殊的把;字句维纳斯句型,王幼华(2008)从结构语义角度分析了半截子埋怨式把;字句,张春燕(2009)则研究了红楼梦中的特色把;字句,施春宏(2015)从语义理解和句法构造两个方面分析了边缘把;字句。此外还有一些对带有形式标记把个;的把;字句的研究。杉村博文(2002)从认知

6、的角度对把+一个+Np+V;和把+个+Np+V;两种格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论述了第二种格式的语义产生机制以及量词个;的作用。张谊生(2005)指出,把个;句式在表义方面具有效果超常性、施受兼容性、主观倾向性和语篇承接性等特点。(二)语义研究2000年以来对于把;字句的语义研究,除了传统的处置义;和致使义;研究之外,还有学者提出了新的掌控义;和变化义;之说。从检索的文献来看,不少学者继续对把;字句的处置义;进行了深入研究。张济卿(2000)认为有关把;字句的主语说;偏离了语言事实,把;字句所包含的广义处置义是直接来自把;字本身的。沈家煊(2002)论证了把;字句的语法意义是表示主观处置;,即说

7、话人主观认定主语甲对宾语乙作了某种处置,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说话人的情感;说话人的视角;说话人的认识。刘培玉(2009)则指出把;字句的语法意义是表示语法处置;某人、某物或某事件通过动作对把;的宾语施加作用和影响,使把;的宾语、主语发生某种变化,或使动作达到某种结果。同时,继续讨论把;字句的致使义;的学者也不少。叶向阳(2004)认为把;字句VP在语义上表达了一个致使情景,致使情景由致使事件和被使事件这两个有致使关系的事件构成,因此,把;字句的基本语义是致使。胡文泽(2005)也认为把;字句是现代汉语中的一种致使格式,其语法意义在于与致使源A有关,把字宾语处于C描写的致使结果状态中;。施春宏(

8、2010)以互动派生分析模式讨论了把;字句及其相关句式的语法意义,文章提出了句式群;概念,并通过对表达致使关系的特定句式群中相关句式派生过程的分析,将把;字句的语法意义概括为:通过某种方式,凸显致事对役事施加致使性影响的结果。除此之外,张伯江(2000)运用互动派生分析模式讨论把;字句及其相关句式的语法意义,并得出了句式A把BVC;的整体意义:由A作为起因的、针对选定对象B的、以V的方式进行的、使B实现了完全变化C的一种行为,认为把;字句的句式语义是表示变化;。而牛保义(2008,2009)从把;对把;字句的语义贡献出发,将把;字句的语义概括为:NP2在NP1的掌控下,接受或执行了VP所表示的

9、动作或处于VP所表述的状态,认为掌控义;是把;字句的基本语义。(三)语用研究把;字句的语用研究在2000年以后发展迅速,主要表现为西方语用学理论的大量引入。这一方面为把;字句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把;字句从理论到应用的研究转向。具体来看,语用研究的主要理论涉及到了系统功能语法、认知语法、语境理论和语体理论等四个方面。1.借鉴系统功能语法理论的研究。孟艳丽(2000)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述把;字句的主题和焦点,认为把;字句有两个主题,第一个是全句的主题,第二个是结构的主题;把;字句的焦点是动词及其连带成分。邵敬敏和赵春利(2005)提出把;字句可分为处置把字句;和致使把

10、字句;两类,后者尤其显示了把;实质上是焦点标记,凸显的是动作在逆方向上对事物的主动性影响。郑伟娜(2012)从系统功能语法出发,通过及物性系统分析汉语把;字句,将其分为单事件把;字句和双事件把;字句。能构成单事件把;字句的有物质过程、言语过程、行为过程、心理过程;而双事件把;字句的第一事件可以是物质过程、言语过程、行为过程和心理过程,第二事件则多为物质过程、关系过程和存在过程。2.从认知角度对把;字句的研究。高立群(2002,2004)对构成把;字句位移图式心理现实性基础的认知表征机制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把;字句空间位移图式在读者的认知过程中具有心理现实性,支持了空间位移图式理论对把;字句

11、句法语义的解释。张黎(2007)从认知类型学的角度探讨了汉语把;字句的语法意义,认为把;字句是事象界变;的解析性陈述式,其主观性主要在于被铸合在陈述句式中的、说话人对事象界变缘由的认定。胡文泽(2010)则从认知语法角度指出,现代汉语把;字句中存在一条从致使结果;义典型表现到非典型表现的连续统,在这个连续统中,把;字句语法意义的表现程度是不均衡的,有一个由强到弱的分布。3.语境研究。刘培玉(2001)认为语境或者说话人的意图对句法结构的制约特别大,因此语境对把;字句的句法结构的制约很大,并讨论了在一定的语境里把;字句的主语、补语和动词的省略问题。俞志强(2011)指出把;字句宾语的有定与否与句

12、子语境的关系:如果两者匹配,那么宾语有定或者无定都可成立,但如果两者不匹配,那么把;字句可能产生错误。赵志清(2011)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把;字句的使用情况。通过对把;字句在对话体语料中分布情况的考察,发现在五大类施事行为中,把;字句表达指令行为、表情行为、断言行为的频率最高,这三类行为所占比例达到81.5%;同时文章还指出,在指令行为中,随着说话人对听话一方执行说话人所发出指令的期望值的降低,把;字句的使用频率也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渐变性。4.语体研究。杜文霞(2005)指出把;字句在不同语体中的分布、句法结构及语用功能有较大的差异。出现在政论语体、事务语体、科技语体里的把;字句多用

13、双音动词;出现在口语、文艺语体内的把;字句多用单音动词。陶红印和刘娅琼(2010)通过对三种口语体的把;字句修复用法的考察,指出影视对白的语言缺乏自然口语中常见的类型繁多的修复现象。(四)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把;字句研究随着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蓬勃发展,作为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针对把;字句的研究主要涉及习得和教学这两个方面。1.把;字句的习得研究。余文青(2000)通过实验说明,学生在使用把;字句时之所以会出现回避的现象,大多是因为他们不了解把;字句内在的语义规则,觉得可以用其它句型代替把;字句,所以把;字句的教学必须结合语言环境和语言背景。刘颂

14、浩(2003)以把;字句为例,对学习中出现回避现象的标准和原因进行了探讨,并对把;字句的难点提出了新的看法。文章把回避现象分为回避;和回避倾向;两种,并讨论了回避的三种原因:难点回避,习惯转移和文化回避。另外,文章指出,一般提到的把;字句的错误,有一部分实际是非把字句错误;。黄月圆和杨素英(2004)发现英语学生对把;字句的终结性关键语义有明显的意识,这种意识与语言习得中的情状假设;普遍倾向一致。张宝林(2010)认为,对参加高等汉语水平考试的二语者来说,把;字句的回避问题并不十分严重,以往研究夸大了这一问题;回避并非一种学习策略,而是一种缺失偏误;产生回避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其他语言与汉语在句子

15、类型上的不对应。黄自然和肖奚强(2012)发现动补式把;字句中带处所补语、结果补语、趋向补语的下位句式及动宾式把;字句为韩国学生习得较好的句式,状动式、动体式把;字句用例很少,而致使式把;字句的用例完全没有。由此,作者探讨了韩国学生把;字句的习得顺序,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分级。王燕飞(2014)以是否合乎语法使用条件为依据,将语法偏误分为语外偏误与语内偏误,为偏误类型提供了一种新的分类视角。语外偏误与语法使用条件的复杂程度成正比,语法使用条件越复杂,语外偏误也越多。语法使用条件的把握不当是造成语外偏误的主要原因。2.教学方面的研究。王廷杰(2001)提出,在教学中仅用处置;来解释把;字句的语义,不能克服学习难点,但采用语境导入、突出词序、双语对比、错句辨析的教学方法则可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对把;字句的汉语语感,使其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刘颂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