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轨道交通1号线某车站初步设计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1633524 上传时间:2017-06-30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19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市轨道交通1号线某车站初步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某市轨道交通1号线某车站初步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某市轨道交通1号线某车站初步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某市轨道交通1号线某车站初步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某市轨道交通1号线某车站初步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某市轨道交通1号线某车站初步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市轨道交通1号线某车站初步设计(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XX 市轨道交通 1 号线一期工程(XX 站XX 路站)初步设计 XX 站1第八篇 XX 路站1.车站建筑1.1概述1.1.1 工程概况1)全线概况:XX 市轨道交通 1 号线呈南北走向,一期工程线路全长 23.86km,起点为 XX 站,终点至 XX 路站,其中地下线 21.36km,高架线 2.5km;共设车站 20 座,其中地下站 18 座,高架站 2 座。一期工程终点站附近设置尚 XX 车辆段。2)工点概况:XX 路站位于 XX 路和 XX 路交叉口处,沿 XX 路南北向呈一字型布置。车站为地下二层岛式曲线站台车站,站台宽 11m。车站有效站台中心里程为 YCK19+344.000,车

2、站外包总长 211.18m(净长209.58m) ,标准段外包总宽 20.3 m(净宽 18.9 m) 。总建筑面积11574.23,车站顶板覆土厚度为 3.2m,轨顶埋深 14.55m,底板埋深16.70m。车站设牵引降压混合变电所。1.1.2 设计依据、范围1)设计依据(1) XX 市轨道交通 1 号线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2010 年 1XX 市轨道交通 1 号线一期工程(XX 站XX 路站)初步设计 XX 站2月(2) XX 市轨道交通 1 号线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中间报告 (咨询意见)2009 年 4 月(3) XX 市轨道交通 1 号线一期工程总体设计 (2010 年 1 月)(4)

3、 XX 市轨道交通 1 号线一期工程初步设计技术要求(试行稿) (2010 年 1 月)(5) XX 市轨道交通 1 号线一期工程文件组成与内容(试行稿) (2010 年 1 月)(6) XX 市轨道交通 1 号线一期工程设计技术接口(试行稿) (2010 年 1 月)(7) XX 市轨道交通 1 号线一期工程文件编制统一要求(试行稿) (2010 年 1 月)(8) XX 市轨道交通 1 号线一期工程机电对土建总体要求(试行稿) (2010 年 1 月)( 9) XX 市 轨 道 交 通 1 号 线 一 期 工 程 初 步 设 计 线 路 平 、 纵 断 面 图(10)XX 市轨道交通 1

4、号线一期工程市政管线资料(11) XX 市轨道 1 号线一期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初勘)2010年 1 月 (12)设计所依据的规范: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 (GB50490-2009)地铁设计规范 (GB50157-2003)XX 市轨道交通 1 号线一期工程(XX 站XX 路站)初步设计 XX 站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2006)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GB50352-2005)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 (JGJ50-2001 J114-2001)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 (GB50222-95)2001 年版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 (GB/T50353-2005)人民防

5、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 (GB50098-98)2001 年版轨道交通工程人民防空设计规范 (RFJ 02-2009)人民防空地下神通设计规范 (GB50225-2006)公区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50189-2005)城市道路和建筑无障碍设计规范 (JGJ50-2001)城市人行天桥与人行地道技术规范 (CJJ69-95)防洪标准 (GB50201-94)中国绿化建筑评价标准 (GB/T50378-2006)屋面工程设计规范 (GB50345-2004)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建质200384 号其他相关国家及 XX 市地方规范、规程、规定和相关行业标准2)设计范围车站有效站台中心里程为

6、YCK19+344.000,设计起终点里程分别为YAK19+257.023、YAK19+468.237。车站主体结构外包长度 211.18m(净长 209.58m) ,标准段外包总宽 20.3 m(净宽 18.9 m) 。本次设计包括车站主体、风道、出入口、风亭等建筑设计。XX 市轨道交通 1 号线一期工程(XX 站XX 路站)初步设计 XX 站41.1.3 主要设计思路车站周边建筑密集,地下管线复杂,车站受区间和线路影响较大,黄兴路步行街红线宽度仅 20m,东南、东北、西南象限地块建筑已经位于规划红线内对出入口及风亭的设置带来难度,如何选择合适的站型站位,处理好与周边建筑的关系,及管线问题是

7、设计的重点。1.1.4 前阶段审查意见及执行情况(1)多种方案间的比选。答:本站受前后两个站及线路的影响较大,对于是否跨路口设置做站位必选,并根据线路型式选取曲线站和叠侧站做站型方案比选。1.2主要设计原则及技术标准1.2.1 主要设计原则(1)车站总体布置应符合城市规划、城市交通规划、环境保护和城市景观的要求,最大限度地吸引客流。车站设计应以人为本,实现乘降安全、疏导迅速、环境舒适、布置紧凑、便于管理的基本功能要求,并融入现代设计理念。(2)车站设计应妥善处理城市交通、地面建筑(规划建筑) 、地下管线(规划管线) 、地下构筑物的相互关系,做好综合平衡,尽量减少房屋拆迁、管线迁移和施工时对地面

8、建筑物、城市交通、商业活动及市民的影响。(3)车站设计应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结合车站和过街客流组织,充分利用地下、地上空间,进行综合开发。与车站合建或与车站相连通XX 市轨道交通 1 号线一期工程(XX 站XX 路站)初步设计 XX 站5的物业开发、过街人行道、地下步行街以及商店等公共建(构)筑物应分别按有关规范要求采取防火措施。(4)在满足城市规划控制要求前提下,地下车站的埋设深度应尽量减小,以降低车站造价;车站的出入口、风亭位置应配合城市道路、建筑、公交的规划和环境保护的要求进行布设,有条件时尽量与地面建筑合建,无条件的尽量采用敞口风亭以减小对周边景观的影响。(5)车站规模应根据近、远期最

9、大设计客流量、行车密度和车站本身行车管理、设备用房的需要来控制,并按远期预测客流和行车密度进行核算。设计客流按远期高峰小时的客流量,并考虑高峰小时内乘客的不均匀性,计入超高峰系数,取超高峰系数 1.11.4。突发客流较大的车站视实际情况而定。(6)车站设计应合理组织客流,减少交叉干扰,保证乘客方便进站、迅速出站。站厅、站台、通道、出入口、自动扶梯、楼梯、售检票等设备通过能力与客流相匹配,满足事故紧急疏散客流的需要。出入口进入站厅处,应保证有足够的集散面积,每个出入口宽应与其分向客流相匹配。(7)换乘车站应做好规划设计,对换乘方式、换乘距离和换乘时间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在工程实施中,属近期建设的

10、车站,其换乘节点的土建工程宜一次建成,统一利用两站地下空间和设备资源共享。属远期建设的车站,宜作预留换乘条件和后期施工条件。(8)全线考虑无障碍设计,设置导盲道、无障碍电梯、残疾人专XX 市轨道交通 1 号线一期工程(XX 站XX 路站)初步设计 XX 站6用厕所等。(9)车站平面设计应功能分区合理、布局紧凑,并便于运营管理和设备布置,车站内应具有良好的通风、照明、卫生、防灾等条件。(10)车站装修设计应简洁、明快、美观、大方,广泛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以体现现代交通建筑的特点,同时应满足防火、防潮、防腐、耐擦洗,便于维修的要求。地下车站的站台层应强调可识别性,地面、高架车站应强调通透性,

11、并与周边环境或城市景观相协调。(11)车站设计应符合地铁设计规范 (GB50157-2003) 、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2006) 、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S0189-2005)及其他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规程、规范的要求。1.2.2 主要设计标准1)站厅层(1)公共区装修后地坪面至结构顶板底面净高 4500mm(2)公共区地坪装修层厚度 150mm(3)公共区装修后净高 3000mm(4)上部悬挂物距装修面净高 300mm(5)各类管理和设备用房净空应符合其使用功能和各专业工艺要求。XX 市轨道交通 1 号线一期工程(XX 站XX 路站)初步设计 XX 站72)站台层(1)

12、地坪装修面至结构中板底面净高(一般情况下) 4550mm(层高 5100mm)(2)高架车站地坪完成面至结构顶板底面净高(一般情况) 3300mm(3)公共区装修后净高 3000mm(4)地坪装修层厚度 100mm(5)站台装修面至轨顶面高度 1050mm(6)轨面至结构底板(不含曲线和减震因素) 560mm(地下站)520mm(高架站)(7)站台边缘到线路中心线 1500mm(8)线路中心线到侧墙净距 2150mm(9)站台悬挂物离装修面净高 2400mmXX 市轨道交通 1 号线一期工程(XX 站XX 路站)初步设计 XX 站8(10)无柱岛式站台宽度 8000mm(11)有柱岛式站台宽度

13、 10000mm(12)换乘站、地下三层站及以上车站岛式站台宽度 12000mm(13)岛式站台的侧站台 2500mm(14)侧式站台(长向范围内设梯)的侧站台宽度 2500mm(15)侧式站台(垂直于侧站台开通道口)的侧站台宽度 3500mm(16)管理用房地面至吊顶净高(一般情况) 2600mm(17)设备与管理用房区走道地面至吊顶净高 2400mm(18)变电所及各类管理设备用房净高应符合其使用功能和各专业工艺要求。(19)高架站到雨棚最低处 2800mm3)车站管理用房(1)除了应满足地铁设计规范的规定和有关设备与运营管理XX 市轨道交通 1 号线一期工程(XX 站XX 路站)初步设计

14、 XX 站9的技术要求外,一般情况下装修后管理用房净高要求不小于 2500mm,设备用房净高不小于 2800mm。(2)一般情况下地坪面装修层厚 50-150mm(3)设备用房区内的通道净宽为 1200-1800mm4)车站主要设备(1)自动扶梯自动扶梯的设置应按远期高峰小时设计客流量确定,每台自动扶梯的汇集客流量应尽可能相等。车站出入口提升高度超过 6m 时,应设上行自动扶梯;超过 12m 时上、下行均应设置自动扶梯。为了提高车站内的服务标准,站厅与站台间,在车站分项客流较多的一端,设置上、下行自动扶梯,另一端设上行自动扶梯。高差超过 6m时,上、下行均应设自动扶梯。重要车站标准可适当提高。两台相对布置的自动扶梯工作点之间净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