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历史沿革与现存问题

上传人:冷*** 文档编号:163349621 上传时间:2021-01-24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4.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历史沿革与现存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历史沿革与现存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历史沿革与现存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历史沿革与现存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历史沿革与现存问题(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历史沿革与现存问题1978年我国正式恢复研究生制度,当年招生人数仅为10708人,而到2015年为止我国硕士研究生总招生人数达574300人,40多年增长了近54倍。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主阵地,更应不断完善自身,在教育国际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历史沿革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并非是教育领域近几年的新生儿;,其拥有的历史可追溯至100多年前,其发展阶段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萌芽阶段、改造阶段和迅速发展阶段。1.萌芽阶段(18401949年以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萌芽阶段,是指在研究生教育从无到有的过程中,借鉴和模仿了日本、德国、美国等率先建立

2、研究生制度的国家的一些经验,这一阶段使得中国研究生教育制度从产生以来就天然地具有国际化的印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前,我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虽有西学东渐;的产生,但大体仍固守传统教育,也没有形成现代意义的学校。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西方坚船利炮的实力展现,使中国的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中国清政府内部分化出的洋务派于1862年建立了我国第一所官办新式的现代意义学校京师同文馆,以外语学习为主培养翻译人才,同时也增设了多门西方的自然科学课。值得一提的是,洋务派开始了中国最早的官派公费留学教育,被称为中国两千年历史中特开之新纪元;近代著名的铁

3、路工程师詹天佑、著名学者严复都是当时留学归国的优秀人才。1894年我国甲午战争的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为救亡图存,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谋划开展了另一场著名的改革维新变法运动。这场改革在教育方面的重要成就之一就是于1889年建立了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京师大学堂。它模仿日本学制,可见当时的研究生教育主要是仿日模式。当时留日风潮盛行,截至1906年在日学习的中国留学生总数高达7000多人。这种日式;研究生教育一直延续到民国初年。民国时期的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表现,仍主要体现在对国外研究生教育制度的模仿方面,不过这一时期学习的对象不再局限于日本,模仿的内容也开始吸收融合各国之长。

4、随着1931年学位授予法的公布,逐渐形成学士、硕士、博士三级系统的学位制度。这又促进了各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清华大学延续美国专业式培养模式,而北京大学当时由于学徒制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开始了北大的体制改革,转向美国专业式培养方式,使教学和科研得到了统一,标志着旧中国的研究生培养开始逐步走上正轨。2.改造阶段(19491978)。在这一阶段我国经历了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时期、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巨大国情变化,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进程也十分曲折。建国初期我国的外交政策为亲苏政策,所以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表现以向苏联学习和交流合作为主。以苏联为样板建立了中国人民大学和哈尔滨理工大

5、学,在各高校普遍学习苏联经验。教育部顾问职位由苏联专家担任,聘苏联专家来华任教,引进苏联教材,推动高校间建立校际联系。20世纪50年代,我国共翻译出版苏联高等学校教材393种,向苏联选派各类留学生9600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与苏联的外交关系逐渐破裂。1963年1月,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培养研究生暂行条例等一系列文件,其中对于外语学习与考试相关的严格规定,促进了英语教育的发展。文革;期间,中国教育的发展严重脱离了正常发展的轨道。十年文革;,据专家估计至少为国家少培养了10万名研究生、100多万名合格的大学生、专科毕业生。以四人帮;为首的一小撮人极度排外,对国际化发展也持否定态度,研究生教育国

6、际化的发展呈停滞态势。3.迅速发展阶段(1978今)。改革开放的启动极大促进了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快速发展。1978年邓小平同志强调把派遣留学生作为对外开放的一项重要手段,开展了向国外派遣留学生、接受来华留学生、教师和专家的国际交流、中外合作办学等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活动。不仅如此,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战略更是下行推进到了各大高校,尤其是985工程;院校,在将研究生教育定位于国际化;视野的同时,也相继提出了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战略对策,大量利用国际组织和校际合作研究等方式进行学术交流。而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规模就更是急剧扩大。以北京大学为例,1984年,全校外籍研究生人数只有2名。而1990年在校外籍研

7、究生人数为36人;1997年在校的65个国家的1026人中,硕士、博士生294人,已占全校留学生总人数的30%以上。而到了2016年秋季学期,仅新入学的留学生就有2000余人,其中硕士生76人,博士生59人。二、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我国目前仍然处于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国家留学基金委在2010年计划选派各类国家公派留学人员12000名,而到了2016年这一数据增长了一倍,多至29000名,国际化交流的形式也日益增多,尤其是高校级别的研究生国际化项目发展十分壮大。但是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也开始呈现出一些日趋严重的问题,集中体现在如下两方面:1.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失衡发展

8、。(1 )我国学生出国所去国家与输入留学生的国家不平衡。中国出国留学主要集中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但是来华留学生却主要集中在亚非等发展中或不发达国家。吸引高质量留学生来华仍需较长时间的努力。(2)中外留学生所选专业领域不平衡。从我国出国留学学生的学科选择情况来看,主要集中在文学管理经济医学等成本较低的专业领域,其他工程技术领域所占比例较低。我们认为,加强国际合作必须以提升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研究生的国际素养为最终目标,决不能为了追求参与国际交流的数量而放任学生不加选择地参与出国交流项目,这实际上是人力、物力的浪费,而不是国际化提升的表现。2.推行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政策与现行研究生扩招政策的内在冲突。推

9、行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对研究生的英文能力和科研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研究生扩招措施的实行,使得研究生数量迅速增长的同时,从生源和培养过程两个方面,却导致了研究生质量的全面下降,这一矛盾直接体现为:(1)研究生教育宽进宽出模式不利于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从历届录取和毕业的学生人数来看,硕士研究生入学后基本上能顺利毕业,这一比例远远高于许多教育发达国家。(2)教育资源与教育规模的不匹配导致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降。我国教育支出占GDP比例自2012年来呈下滑态势,从总体上来看,增速无法与研究生人数增长态势相匹配,而且我国教育支出占GDP比例长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7%,凸显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与教育资源的不匹配

10、,严重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对推行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形成严峻挑战。三、意义和结论本文回顾分析了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历史沿革及现存问题,这有利于找出我国现阶段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不足以及需要进一步探索之处。纵观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历史沿革,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特点:1.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起步晚,远落后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19世纪中后期,我国才从真正意义上开始进行正式的对外交流,而之前教育的开放和国际交流极度匮乏。这也导致我国研究生教育从建立之初就必然是一个不断向别国学习和模仿的模式,从早期模仿日本模式确立研究生制度,到对苏联模式的照搬复制,再到对德美英等发达国家的借鉴效仿。2.现阶段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仍面临矛盾发展的严峻挑战。我国现阶段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进程中,伴随扩招政策和宽进宽出模式导致的研究生教育重规模、轻质量与推行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对高质量研究生的需求矛盾,以及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失衡发展与通过推行国际化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矛盾,使得现阶段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面临着严峻挑战。参考文献:【1】马德秀.研究生教育要更加注重适应需求.新华网中国青年报,2012-03-14.【2】徐庆全.洋务运动,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42.【3】张小燕.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大连理工大学,200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