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的知识分享和学习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6333811 上传时间:2017-11-0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04.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时代的知识分享和学习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网络时代的知识分享和学习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网络时代的知识分享和学习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网络时代的知识分享和学习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网络时代的知识分享和学习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网络时代的知识分享和学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时代的知识分享和学习(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导读2009 年以后,姬十三已从科学专栏作家,逐渐转型为文化传播公司 CEO。但当十三叔接受网易公开课的邀请,成为师说栏目开山嘉宾,就网友们提出的科学疑 问或“科幻”谣言作答时,一直声称“怵访谈”的姬十三,还是在电光火石间消灭众多问题,平均 3 分钟回答一个网友提问,其高效率江湖排名颇靠前!看来只要触 及科普,就很容易激起十三叔对本质问题的执念。姬十三说,“我的身份一直在变化,但总绕不开这个领域”。 嘉宾简介姬十三(嵇晓华),果壳网 CEO、科学松鼠会创始人。在海岛生活了 19 年,读了 11 年生物学,杀过老鼠,养过猴子,先后为 10 多家媒体开设科学专栏,为国内新科学传播领军人物。 嘉宾观

2、点观点 从科普工作者到果壳 CEO,身份转换是顺势而为 【网友一尘绝骑】 :您从一个科普作者到后来的网站缔造者,职业功能上跳跃似乎让人耳目一新。能告诉大家,您过去和目观点 科学难以流行,但科学精神可以 【主持人网易公开课】 :您在很多场合都说,希望科学能够“流行”起来,为什么流行对科学来说是重前都是怎样考虑自己的职业发展吗?姬十三: 其实,计划不如变化快。我更多执念于事情本身,最早我觉得科学很重要,所以去搞科研,后来觉得我未必要自己亲身去发现,做一个旁观者也很好,所以成了写作 者。再后来,我希望聚集更多写作的力量,来传播科学,再后来,我希望用产品的方式,促使更多人来分享、传播科技,就这样一步步

3、过来了。当你对一件事情的理 解越来越深,变化就势在必行。 要的?我们是不是要先考虑一下流行本身是什么呢?因为大多数情况下,流行的东西 未必代表着它的必然正确性。微博上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流行”存在,科学加入其中是否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 姬十三: 这句话本身是为了“流行”而设计的,所以不能泛泛理解。科学作为一个整体,是很难流行的,就好象说我们认为历史还算流行,但历史学术很难流行。流行的只是 其中一部分。所以这句话要细分析。严肃的东西是很难“流行”的,“让科学流行”说的不是科研。科研是很难流行的,但我们可以试图让一部分科学精神和科学思 维流行起来。 观点 谣言起于天性,止于智者 【主持人网易公开

4、课】 :在微博这种社交平台上,有一个规律是“谣言”总是比辟谣传播得更快,或者说,不准确的消息和模棱两可的信息更有传播性,那么网络上的知识传播如何才能在 传播效应和严谨性上做平衡呢?如果一个非常严谨的考证最后没有人看,那么辟谣本身的意义何在? 姬十三: 谣言传播很符合人的天性:八卦、恐惧所以,在微博这种平台上,谣言是很难扑灭的。但严谨的知识传播可以起到平衡这种力量的作用,再加上微博本身的管理 机制,我相信最后能取得满意的制衡作用。知识传播要基于严谨的基础,但在这个基础之上,考虑传播效应,能玩的东西还是挺多的。 观点 人脑将成为知识的节点 【主持人网易公开课】 :很多人都提到知识爆炸,社交网络的“

5、碎片化”等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加上现在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崛起,您觉得在这样一个碎片化越来越严重,时效性越来越强的趋势里面,知识学习如何可能?它会产生哪些变化呢? 姬十三: 首先,碎片化是大势所趋,不可逆,未来的学习模式要迎合碎片化。其次,我们越来越多将记忆外包给网络和各种工具,“掌握在哪里可以找到知识”本身变得愈加重要。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人脑从一个容器变成一片节点。 观点 网络传播将打破信息过滤 【主持人网易公开课】 :TED 有个视频叫当心网上“过滤气泡”,提到现在的新闻和搜索结果过度的过滤筛选,网民会深陷在“过滤泡沫”中,不能得到挑战或拓展我们世界观的信息。您如何看待网络观点 互联网学习:线

6、上线下相结合 【主持人网易公开课】 :互联网本身是一个有很多“诱惑”的地方,而学习是一个对持续性要求非常高的活动,如何把握好互联网迅速,低成本的优势,又能兼顾学习对人在进行知识传播时的“过滤”行为? 姬十三: 新的互联网产品想获得发展,势必要打破这种“过滤泡沫”,所以我觉得不用太担心。对个人来说,在主动寻找信息和被动接受信息之间,要找一个合适的平衡。其实这种过滤在非互联网时代更可怕:不主动的人完全依赖老师给的材料。 的耐力、毅力的要求呢? 姬十三: 学习,本来就是对人要求很高的活动。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学不好了。在互联网时代,把握好学习,我认为不单单是互联网的任务。需要线上线下相结合,设计一套

7、好的学习模式,有合适的激励,又适合碎片化需求。 观点 自主应对信息泛滥 【网友 markleung】 : 怎样更好地适应这个零碎的网络信息,怎样才是最好的平衡? 姬十三: 1. 不为信息过多而焦虑,在信息残缺时,也能随时了解该去哪里寻找。2. 接受大量信息,合理过滤,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观点 互联网正在破解教育垄断 【网友一朵美丽的萝卜花】 :公开课、果壳这样的教育和科普网站,有可能打破教育资源垄断、不平衡等僵局吗? 姬十三 : 我觉得已经在发生了,不是吗? 访谈实录姬十三 :开始的 30 分钟,先回答主持人的问题。网易公开课 :相信大家对姬十三这个名字一定很熟悉了,但是我们也收到不少问题在

8、问这个名字的来历。除了“姬”和您的姓“嵇”同音之外,这里还有什么有趣的故事么? 姬十三 :这个比较简单。姬是我真实姓的谐音,十三是取名字时比较有意义的数字。当时只是为写作随便取了个笔名,没想到用了这么久。网易公开课 :您在很多场合都说,希望科学能够“流行”起来,为什么流行对科学来说是重要的?我们是不是要先考虑一下流行本身是什么呢?因为大多数情况下,流行的东西 未必代表着它的必然正确性。微博上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流行”存在,科学加入其中是否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 姬十三 :这句话本身是为了“流行”而设计的,所以不能泛泛理解。科学作为一个整体,是很难流行的,就好象说我们认为历史还算流行,但历史学术

9、很难流行。流行的只 是其中一部分。所以这句话要细分析。严肃的东西是很难“流行”的,“让科学流行”说的不是科研。科研是很难流行的,但我们可以试图让一部分科学精神和科学 思维流行起来。 网易公开课 :在微博这种社交平台上,有一个规律是“谣言”总是比辟谣传播得更快,或者说,不准确的消息和模棱两可的信息更有传播性,那么网络上的知识传播如何才能在传播效应和严谨性上做平衡呢?如果一个非常严谨的考证最后没有人看,那么辟谣本身的意义何在? 姬十三 :谣言传播很符合人的天性:八卦、恐惧所以,在微博这种平台上,谣言是很难扑灭的。但严谨的知识传播可以起到平衡这种力量的作用,再加上微博本身的管 理机制,我相信最后能取

10、得满意的制衡作用。知识传播要基于严谨的基础,但在这个基础之上,考虑传播效应,能玩的东西还是挺多的。 网易公开课 :您是神经生物学博士背景,肯定对学习理论有一定的了解,如果说让您来设计一套网络时代的学习方法,您会从何开始?公开课会是一个推荐么?接下去会是什么? 姬十三 :这个问题太大了。公开课是一个推荐,但还不够好,它还是传统的一对多授课模式。未来的学习模式一定更讲求协作和开放。网易公开课 :互联网本身是一个有很多“诱惑”的地方,而学习是一个对持续性要求非常高的活动,如何把握好互联网迅速,低成本的优势,又能兼顾学习对人的耐力、毅力的要求呢? 姬十三 :学习,本来就是对人要求很高的活动。否则就不会

11、有那么多人学不好了。在互联网时代,把握好学习,我认为不单单是互联网的任务。需要线上线下相结合,设计一套好的学习模式,有合适的激励,又适合碎片化需求。 网易公开课 :很多人都提到知识爆炸,社交网络的“碎片化”等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加上现在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崛起,您觉得在这样一个碎片化越来越严重,时效性越来越强的趋势里面,知识学习如何可能?它会产生哪些变化呢? 姬十三 :首先,碎片化是大势所趋,不可逆,未来的学习模式要迎合碎片化。其次,我们越来越多将记忆外包给网络和各种工具,“掌握在哪里可以找到知识”本身变得愈加重要。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人脑从一个容器变成一片节点。 网易公开课 :有很多知识问答型的平

12、台正在涌现,比如国外的 Quora,国内的知乎,当然果壳也有自己的问答平台,您认为这会是一种知识学习和知识传播的新方式么?在运营果壳问答的时候有什么成功的经验或者失败的教训可以分享么? 姬十三 :是一种途径,当然,也不是终极或理想的方式。肯定要继续进化。果壳问答才上线 3个月,相当于还在测试早期,经验比较少,更谈不上成功。姬十三 :抱歉不是很适应访谈,现在开始回答网友问题。susu2011sciencech :十三叔你好,有没有考虑过之后果壳网的工作重心可以部分转移到西南地区呢?还有,高校是果壳网传播推广以及传递其“科技有意思”理念的很好的选择,果壳网在之后有没有针对高校开展一些特别的举措,如

13、成立俱乐部,建立分享会等等。 姬十三 :下半年开始会在高校有点动作。 wavelet1980 :知识需要沉淀、积累,也需要沉下心来学习,在信息爆炸和快销的时代,如何处理好其间的矛盾呢? 姬十三 :动静结合,泛读和精读结合,浏览和思考结合。对感兴趣的问题,不要浅尝辄止,试着深入一些。wavelet1980 :国外出现了很多在线大学相关的创业型项目,你觉得国内这方面有机会吗?如果进入这个领域,有什么建议? 姬十三 :有机会,但很困难。国内的大学开放性比较低,且有各种垄断力量。我建议草根创业团队不要尝试。网易公开课 :新浪网友 段雅坤 提问道,前不久,您提出的轻年计划很吸引人的眼球,特别是我们 90

14、 后的孩子们,有着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想法想要尝试与实践,想问您,这样的想法的来源?以及希望这样的活动达到怎样的社会效果? 姬十三 :这个活动创意是穷游网 提出来的。我们几家关系比较好的公司一拍即合。对果壳来说,我们一直希望帮助年轻人发现、发挥创意,不要每个人每时每刻都想着要成为商业精英。生活有很多 种玩法。我们有个线下活动#万有青年烩#办了有一年了,就是鼓励大家来分享自己稀奇古怪的技能和经验。 网易公开课 :新浪网友 送风 23 问道,飞速发展急剧扩展的网络分享与学习是否会影响基础教育的传统模式?对于小孩子面对的小学初中等学段基础教育如何平衡网络使用与网络成瘾的问题? 姬十三 :一定会影响。但

15、在国内可能会慢一些。我前几天在上海和一些小学校长交流,感受这个思维差异还是挺大的。基础教育和网络使用的问题,我对小学教育不了解, 没有发言权,抱歉。任何东西都得有个度,网络对小孩子教育和开阔视野有帮助,但也不可玩物丧志。小孩子不能自制,合理的引导还是需要的。 sabrina 日记 :请问,网络微知识的零散是否会带来浮躁的氛围与虚饰的表述?如果存在这种现象,应如何解决? 姬十三 :会。需要更好的适应网络时代的学习模式被推广,需要自我学习方法的演化,也需要更好的知识产品。一朵美丽的萝卜花 :公开课、果壳这样的教育和科普网站,有可能打破教育资源垄断、不平衡等僵局吗? 姬十三 :我觉得已经在发生了,不

16、是吗?说故事的月亮 :科技工作者、老板、作家等等的称呼,你更喜欢那一个? 姬十三 :我是一个“创业者”。 一尘绝骑 :公开课和果壳网貌似在目标上不谋而合。如果说果壳网目标是让大家觉得“科学有意思”,那么公开课的目的提供给观众学习科学的途径。对于这两者的关系,您是否有更深层次的考虑呢? 姬十三 :果壳网是一个社区,公开课我更多理解是内容出品和筛选,我想肯定有合作的点。事实上,我们之间已经有些小合作了。一尘绝骑 :您从一个科普作者到后来的网站缔造者,职业功能上跳跃似乎让人耳目一新。能告诉大家,您过去和目前都是怎样考虑自己的职业发展吗? 姬十三 :其实计划不如变化快。我更多执念于事情本身,最早我觉得科学很重要,所以去搞科研,后来觉得我未必要自己亲身去发现,做一个旁观者也很好,所以成了 写作者。再后来,我希望聚集更多写作的力量,来传播科学,再后来,我希望用产品的方式,促使更多人来分享、传播科技,就这样一步步过来了。当你对一件事情 的理解越来越深,变化就势在必行。网易公开课 :TED 有个视频叫当心网上“过滤气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