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欢杨鸿年合唱大师班后感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6328431 上传时间:2017-11-0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9.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欢杨鸿年合唱大师班后感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欢杨鸿年合唱大师班后感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欢杨鸿年合唱大师班后感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欢杨鸿年合唱大师班后感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欢杨鸿年合唱大师班后感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欢杨鸿年合唱大师班后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欢杨鸿年合唱大师班后感(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杨鸿年教授合唱训练体系大师班学习体会 高 欢2013 年 8 月 8 日至 11 日,由中国合唱协会主办的“杨鸿年教授合唱训练体系大师班”在逸夫会议中心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三百多名学员参加了这次大师班活动。活动分一次观摩和六次讲座:观摩国家大剧院 8 月合唱节系列音乐会之一中国交响乐团附属少年及女子合唱团音乐会;六次讲座,分别从合唱创编、合唱钢琴伴奏、指挥法讲座、合唱训练四个角度全方位地进行了剖析,从 60 万字精炼出来的四本教材更是让学员如获至宝。区别于以往常见的大师班“ 拼盘”式(多位大师授课,各讲各的)的授课,这次大师班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1、系统性。大师班的课程拥有一套完整的科学实践

2、训练体系,合唱的诸多因素都涉及到了,包括指挥、合唱团、钢伴、作品等等。杨老师是唯一能在音乐会上把这四个最重要的因素紧紧拉在一起的人,这四个要素恰恰是杨老师训练体系大师班的所有内容;2、实践性。杨鸿年教授不仅把从教 60 年来积累的 60 万字的教学实践总结、浓缩成培训教材进行系统地传授,同时还现场观摩了中国交响乐团附属少年及女子合唱团 30 周年的庆典演出;3、权威性。权威性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授课教师全部是中央音乐学院最顶级的教授。二是授课者都在理论和实践上有着巨大成就,且与此套体系有着紧密的联系,其中杨力教授和王天阳老师更是从小就与合唱团一起成长。三是杨鸿年教授的培训体系源自整整 60 年的

3、亲身教学实践,这在全国极为少见;4、有效性。学员听了音乐会,看了大师的讲解及现场示范团的实际演唱,感受直观,收获很大。另外,大师们的授课内容和方式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学员们通过学习很容易就能够抓住重点,目的性非常明确。欣赏音乐会、参加大师班时间虽短,但我足以将这几天的学习经历称为“ 探索合唱奥秘之旅”。跟随杨鸿年教授站在合唱艺术的巅峰来审视自身的不足,对于合唱学的内涵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再次回味少年团音乐会上不同反响、细腻动人的别样境界带给我心灵的震撼时,所有的疑问都有了答案一、“ 魔手” 杨鸿年教授合唱学由合唱训练学、合唱创编学、合唱风格学、合唱发展史学、合唱美学构成。本次大师班杨鸿年教授

4、重点从合唱编创和合唱训练两个角度进行了指导。合唱作品编创课是以往大师班很少涉及的,但这又恰恰是合唱指挥最亟需补充的一门课程。合唱作品编创分合唱写作及合唱人声配器两部分。杨鸿年教授重点讲授了如何对器乐作品、艺术歌曲进行合唱改编。而这对于大部分指挥来讲是最难把握的,往往是一头雾水而不得要领。杨鸿年教授引领学员们如何站在作者的角度去分析作品和发现作品,结合音乐特点倾心编创,在实践过程中再不断地进行修改和完善,最终达到理想的效果。越发觉得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这是以往合唱大师班没有的,弥补了一个空白。杨鸿年教授提出了“用合唱的构思和乐队的想像进行改编”的宗旨,“作为合唱指挥,要注意乐队音响的模拟,要对乐队

5、的各种乐器性能、音色有所了解。要把所有东西弄清楚,而不是单纯地使用为旋律填和声、填音程这样片面的手法。而对于主旋律声部的音色安排,要巧妙运用声部转接,合理进行句法转换,恰当地进行吸气机会的给予。”指出,合唱指挥要掌握各个声部不同的换声区,把每个调的相对固定色彩全部掌握!有感于杨鸿年教授所讲的“学习音乐,就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这决不是教科书上的条条框框能总结到的。就如杨鸿年教授所说,即便不去改编,这个讲座也对了解作品结构有帮助。排练也好编创也好,要建立“立体全方位地面对一个合唱作品”的观念,知道作曲家想要表达什么,才能更好的进行合唱排练,因为指挥有义务充分了解音乐结构,为合唱团建立作品清晰的

6、骨架。在合唱训练问题讲座中,杨鸿年教授重点讲述了合唱发声基本训练、艺术风格与艺术处理手段、中外合唱作品剖析。目前很多合唱团排练时,经常走进一个误区,就是把声音训练误当成合唱训练,误解合唱的本质。缺少系统、科学和规范的学习和把握,缺少理论依据。杨鸿年教授这套培训体系正是系统全面科学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呼吸、发声、共鸣、唱法、扩展音域、音准训练、合唱声音训练、音色融合、平衡、层次布局等等,环环相扣,互为因果,理论性很强,更具时效性。亲临大师的训练,学习大师的思想方法,我体会到,音乐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稳定依赖不稳定的存在而存在,大师永远在辩证的运动中看问题,快与慢、强与弱、长与短合唱追求的和谐统一

7、亦是如此。训练时,大师特别善于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和手势提纲挈领地把关键问题找出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简单明了地说明问题实质。大师把呼吸训练、共鸣训练、基本母音训练、音准训练、基本唱法训练等精炼成“合唱练声简要口诀”(“吸气一大片,吐气一条线”“头顶瓦罐,口含鸡蛋”“坐而欲起”“高而不挤、低而不压、弱而不虚、强而不炸”等等),这些都是融化在血液里的音乐思想在艺术观念上的反映。看着大师的手,就有一种被牵着鼻子走的感觉。杨鸿年教授在给金融爱乐合唱团排练海韵作品时,再次感受了“杨老师的魔手”,将近十分钟的作品,杨老师对每个声部、钢琴音乐形象了如指掌。“魔”是因内心的强大,极强的驾驭音乐的能力,理论、实

8、践、手势结合得炉火纯青!这也使我真正地认识了自己,要学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合唱的奥妙,远不是我现在的理解。大师体现的另一个特点是幽默,他会用幽默缓解紧张的情绪,并且使合唱队员们达到全身心地放松地歌唱。“音色不对时,就会感觉声部里出了一把板胡”大师的语言是不是幽默而又形象?在缓吸缓吐气息练习时,吸停吸停几个回合后,学员的气息用尽之前,大师不失时机地叮嘱“快速把剩余的气息全部吐掉!累不累?要是累了就说明得到锻炼了”。大师真的是神了,他对合唱团的心理、气息量的极限了如指掌,还把每次停顿的时间精确为“不超过六秒”,还有“ 不喝六度以下的水” 我问大师如何深谙这些心理和规律时,大师像孩子似的笑道“哈

9、哈哈我天生就知道这些。”哪里会有人天生就知道啊!大师说“我一直体会两个字潜心,一定把心放下来深入研究” ,常年累月潜心钻研才能有如此深入浅出地发现、解决问题之道,使得这套训练体系更具时效性和指导性。掌握了这些,学员们就不会在“怎样给合唱团扩展音域呢?怎样让合唱团唱的准些、歌声更动听些” 等等这些问题前纠结了,大师的书上早已给出了最有效的答案。二、“ 琢磨了琢磨” 杨力教授杨力教授以专著指挥技法有关章节为基本教材,在指挥法讲座中,从实际操作、指挥基本语汇、作品风格与指挥手势关系进行了讲解,经典精炼。指挥的基本语汇(连音击拍 Legato、跳音断音击拍Staccato、重音及特强音击拍 Accen

10、t&sf、保持音击拍 Tenuto)虽然在排练中天天遇到,但总是被人忽视,由此导致大多数指挥在手势上和音乐感觉上把握不够准确。“Legato 即是点与点之间线条运动的阻力,Staccato 到 Accent&sf 是程度上的加深,Tenuto 与 Accent 的区别是一种音乐情绪上的表示,从本质上是渐强和渐弱”,杨力教授的讲解形象简练,使学员们真正体会了基本语汇的含义。杨力教授把困扰很多指挥的渐强渐弱精炼地总结为“点的重量 是本质,而 图式的扩大与缩小 只是现象” 。其对 索尔维格之歌的前七小节的前奏中的连音、起拍、休止符、装饰音、和声、呼吸、音乐理解上的剖析,如同给音乐插上了翅膀,别人看来

11、一下子就过了,里面丰富的内容全给忽略了,但杨力教授的分析是那样的鲜活,把忠贞不渝的索尔维格在茅屋里等待丈夫归来的那份痴情再现出来。杨力教授细致入微地理解揣摩音乐,让学员们如同身临其境。在黄水谣这首我们熟得不能再熟的作品中,第一段和再现段“黄水的黄”字中,“u”这个色彩暗淡母音,在演唱时的长短、母音过渡的快慢与两段“明朗”“凄凉”的对比情绪竟然有这么大的关联!“水又急,浪又高”手势变换了一下方位,就把音乐形象铺展到我们面前。杨力教授一直在强调:谱面是没有生命的,要通过准确的指挥语言,真正让它变成有生命的。杨力老师渐强渐弱的手势仿佛真的使我们嗅到了“豆花儿”的芳香。“指挥要干嘛呢,分析谱子,训练紧

12、密地和音乐本身结合”。音乐从哪里来的,全在谱子里。这就是奥妙,就是秘籍!一个重音、一个保持音,都能让我们的感觉不一样。要做大量的案头工作,不单纯是技术。我们的案头工作是否都做到了点儿上?真正做到位时就不会有“为什么这么处理?根据是什么”这样的问题了。杨力教授说得好,“要说秘籍,其实全在谱子里,我们就是多琢磨了琢磨”看似轻描淡写地 “琢磨了琢磨”,可知,这个琢磨正是准确的指挥语汇、对音乐最全面深刻准确的剖析,是长年累月甘于寂寞的潜心钻研,更是对音乐的敬畏的印证!.太多太多的观念留给我们无限的思考空间。三、“ 魔指” 王天阳在少年及女子合唱团的钢琴后面,默默地坐着一位个子不高、带着眼镜的斯文男生,

13、他正是少年合唱团的常任钢伴、优秀的青年钢琴家兼指挥家王天阳。王天阳老师七岁加入合唱团,与合唱团 20 余年的磨砺,使他对合唱钢琴伴奏艺术的理解入木三分。他的钢琴伴奏艺术讲座介绍了国外(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对声乐钢琴艺术指导的培养要求,又从合唱伴奏人才应具有的素质、处理合唱伴奏艺术问题的几个角度问题进行了阐述。处理合唱伴奏艺术问题的几个角度,即和声角度(内在音乐感受力)、复调角度(音乐线条感歌唱感)、配器角度(音乐想象力敏感度)、曲式结构角度(指挥角度), “和声速度” “和声表情”等等这些细微的洞察,令学员大开眼界。金融爱乐合唱团钢琴伴奏张阳老师感慨于王天阳老师的“钢琴伴奏的艺术高度,不仅仅是

14、技术水平过关的简单问题。”他说:“自己给合唱团弹了多年钢伴,往往更注重的是对技术的追求。这次课,从和声、复调、配器、曲式的角度重新认识了如何做好一位优秀的钢琴伴奏。如果把技术比喻成一个人的相貌,音乐理论则是一个人的内涵。过硬的基本功只是三成,仔细揣摩作品,把四大件 融入到音乐感觉里,揣摩指挥意图,与合唱团长期磨合是今后真正的努力方向。”王天阳老师用了两个词形容伴奏:敏感和暗示。这个是要求伴奏通过对指挥、音乐动机、合唱与钢琴关系的敏感,来暗示音乐的走向和趋势的,这对完整地表现一个合唱作品何等重要!最终弹好合唱伴奏没有诀窍和窍门,也不是几条简单的原则就能概括的,归根结底是伴奏者整体音乐素养的体现。

15、“什么时候看指挥什么时候听合唱”,王天阳老师的“看”和“听”使他的伴与少年团的唱浑然天成,融为一体。很多指挥会忽视钢琴伴奏,误以为伴奏只是合唱团的点缀,不给钢伴提问题(实质是提不出问题),但事实恰恰相反,合唱团、作品、指挥和伴奏四部分是无法分割的整体。难怪在音乐会上仿佛王天阳老师的钢琴是不存在的!那是他与合唱团长期磨合、20 余年的积累深谙音乐精髓的结果!我感慨于杨鸿年教授的精神影响到了他的整个团队!每个人都像他常说的“我就做好一件事就行”一样,孜孜不倦地钻研着、享受着他低调为人做学问,把对艺术的敬畏感融入到其人格和音乐里,他把这件事做到了极致,带给合唱团的孩子,带给社会无穷的精神营养。只有他

16、能这么长久执着地做好这“一件事”。我敬佩杨教授执著的精神,奋不顾身的态度,为了音乐,为了音乐教育事业,不计名利,对待艺术一丝不苟。他挚爱着心中的艺术,而不是艺术中的自己。他对艺术的敬畏之心,那样的简单、纯粹!杨教授经常说一个“磨 ”字,做学问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没有经过长期磨练和艰辛的全方位的学习,不可能从根本上做好这件事。美国钢琴大师鲍利斯.贝尔曼说,“ 现代医学可以非常快速有效地帮助孕妇把孩子生下来,但是无法把九个月的怀孕过程缩短为三个月”是啊,探索合唱奥秘的过程就是一个孕育积累的过程,我们唯一可做的事情,是带着对艺术敬畏之心潜心钻研,多多实践,肯花时间“磨”。不去找什么诀窍,好好消化,把这套体系涉及的方方面面弄明白,自然就通了,没有捷径可走。我是金融爱乐合唱团一员,记得指挥赵登安老师多年前就提出“建学习型合唱团” 的观念。通过这次大师班的学习,我对这个观念有了更深的认识。首先,指挥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