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服饰与舞蹈的关系 关键词:裕固族;传统服饰;民族舞蹈 一、引言 裕固族长期生活在青藏高原东北缘以及祁连山北麓的山林、草原、沙漠地带(今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酒泉市肃州区黄泥堡乡),主要经营畜牧业其传统服饰的色彩、形制、质地和其生活地域、生产生活形态有着直接的关系而舞蹈动作的产生,和服饰的变化息息相关,不同的服饰、不同的佩饰,会产生不同的舞蹈动作 二、帽子与舞蹈的关系 一般来说,根据季节的不同,裕固族男女头上戴的有用芨芨草茎编制的红缨帽以及用羊毛制成的白毡帽、皮帽,但也因生活区域不同、性别差异、年龄段不同等,有所区别,比如男子的白毡帽为圆顶金边扇形,妇女的白毡帽为高顶红缨喇叭形生活在肃南西部地区西部裕固族,只有已婚妇女戴红缨帽,而在肃南西部地区的东部裕固族,不论已婚未婚,女性都戴红缨帽,而且东部裕固族的红缨帽是高平顶,西部裕固族的红缨帽是高尖顶在裕固族女子舞蹈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律动——吸跳步提压律动,是裕固族女子舞蹈的代表动作这一律动主要表现在四肢和身体腰部提压的配合上手臂长而不直,形成长圆状的弧线,两臂形成顺风旗的位置,头顶上方的手心向下,体旁的手臂手心向外手型以鹿角手为主,大拇指捏住中指和无名指,食指和小拇指平行伸直,用指头肚子发力上翘。
整个手型要有力度,表现出鹿角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通常头顶的手指,在保持鹿角手基本手型的形态下,有个按压动作,所按压的就是红缨帽这个按压动作的产生,就和裕固族的高顶红缨帽有着紧密关系同时,因为按压和摆头,红缨随之跳动摇摆,更好地配合并展示出吸跳步提压律动的魅力,体现女性调皮活泼的可爱之处,增加了舞蹈的热烈气氛和舞者的灵动在这个舞蹈动作中,红缨帽起到了重要的烘托和渲染的作用 三、头饰与舞蹈的关系 裕固族服饰中,女子头饰占有重要的地位一般来说,裕固族未婚少女的头饰是用红布料做底的宽带子,上缀各色珊瑚、海贝、珍珠、银器等,这就是“头面”,裕固语称作“凯门拜什”头后连接两条长飘带,正中间缀有圆形的白色海螺,裕固族人称之为“董”头面要齐耳垂足,在腰部位置扎上色彩亮丽的腰带每一副头面都色彩鲜艳,构图精巧,有独具一格的形式美头面也是裕固族女性出嫁时佩戴的装饰品,所以也是一种成人礼的体现在裕固族生活中,最为精彩的是婚礼中的“戴头面舞”,由于头面上点缀着很多精致的饰品,相对较沉重,所以在舞蹈风格上不宜产生跳跃类的舞姿和动作,头部动作幅度小,手臂动作幅度较大,有较强的对外的延续感下肢动作扎实、沉稳,在踏步和旁点步的基础上加入较多的重心转换的步伐,时而还会出现转体的动作。
头面”华丽、沉重的特性,决定了戴头面舞基本的动作构成,使舞蹈整体具有庄重、典雅的风格 四、其他服饰和舞蹈的关系 裕固族男女均穿高领、大襟、右衽长袍,长度相当于本人身长,束腰带,衣袍袖口、下摆口、两侧衩口镶有多色图案花边舞蹈服饰中,也有齐膝短袍、坎肩腿部着长裤,脚着长筒翘头皮靴女子款式中,胸前佩戴两条红黑布料做底,缀有五色丝线、珊瑚、珍珠、玛瑙、海贝、银牌等的长方形“罕”,和用铜环连接成三小节正方形带穗子的“鲍斯玛”,环佩叮当,窈窕雍容这在舞蹈动作中也有相应的体现在前文述及的吸跳步提压律动中,主要是由腰部的提压带动上肢和肩膀的提压律动,在整体的身体配合上,要求以腰为轴心,动律向四肢延伸躯干以上下律动为主,动力腿做吸抬腿时,腰部向主力腿一侧上提腰;动力腿向下踩时,动力腿一侧的腰部再往上抻腿部要求膝关节松弛,做单腿吸跳步,伴有屈伸律动在这一系列动作中,不同袍子的不同尺幅,决定着吸抬腿的高度、幅度;肩部的提压,因为坎肩的烘托,更显韵律感;肢体的扭转、旋转、屈伸,因为腰带束腰而显得干净利落,也因为袍子宽阔的下摆而生发出更多的层次感裕固族舞蹈本身大部分来源于生产生活,配合上合体的民族服饰、明快的色彩,舞者跟着律动舞动时,既能突出舞者的纤巧曲线美,也能把舞者灵活的基本功得以更好展现。
加上明快鲜艳的色彩,更能烘托出舞蹈作品的气氛,使欣赏者自然地融入作品所展现的意境当中 五、结束语 总之,民族服饰是民族舞蹈某些的基础动作的来源,民族舞蹈需要民族服饰的衬托,以彰显舞蹈的风格和神韵,而民族服饰需要通过民族舞蹈等向世人展示其风采在独具风姿的灿烂的裕固族文化中,民族舞蹈和民族服饰共塑共生,相互依存,都是民族艺苑中优秀的艺术遗产,代表着裕固族独特的文化审美 参考文献: [1]宋生贵.民族艺术审美内涵的地域性特质及变异——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民族艺术的美学研究[J].阴山学刊,2004,5. [2]白文信.绚丽多彩的裕固族服饰文化[J].中国民族,2004,8.[3]周尚娟.裕固族服饰文化[J].今日民族,201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