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重建以来教育哲学领域主体间理论研究述评教育哲学学科重建30多年以来,主体间理论逐渐成为强势话语并对教育哲学研究产生重要影响,在形成丰富思想成果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争鸣当前很有必要对一系列相关问题进行比较系统的梳理研究,以期为教育哲学领域主体间理论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一、教育哲学领域主体间理论研究针对的问题纵观教育哲学领域主体间理论研究问题,主要聚焦于教育本质或理念、师生关系、教育目的、教育教学内容、教育教学方式、德育和班级管理等几个方面关于教育本质,不少学者在主体间理论视阈下提出了自己的新见解金生鋐教育视为以人的精神世界为对象的精神性生产活动,教育过程即通过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理解世界从而建构学生生活意义的过程冯建军以哈贝马斯交往论为基点,提出教育本质上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实践活动,"教育交往的过程就是诉诸对话,通过理解而实现精神世界的共享";【1】郝文武认为教育是教育实践主体指导受教育者学习主体的一种指导学习活动,即主体间的指导学习【2】概言之,教育是以师生的平等交往为前提,以主动对话为途径,以相互理解为结果,最终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关于教育目的,学者们试图在批判吸收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和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基础上使两者走向整合。
余清臣认为交互主体性是一种类性,教育应把人类和社会的价值放在核心地位,教育不应在为个人发展和个性张扬而辩护故交互主体性视阈下,教育目的的厘定应更倾向于社会本位而尹艳秋认为:"主体间性教育反对绝对的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观,因为人的主体性内含着自然、社会和个人三者的有机关系";【3】主体间性教育目的应该在"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之间保持一定张力关于师生关系,学者们从强调师生平等性与同一性走向关注师生的非对称性与差异性曾新认为,教育过程中师生双方是主体间的"我一你";关系,强调双方的平等交往余清臣则认为将师生之间的关系简单地理解为"主体主体";或"我你";的平等交往关系是不妥当的,因为"主体主体";抽象认识模型中的每个主体的位置是可以互换的,这种抽象认识模型不能用于教师和学生的具体关系上郝文武也认为师生关系是平等交往、主动对话、相互理解的主体间关系,师生之间的平等主要表现在权利和人格等方面与上述观点强调师生间的平等性与同一性不同,冯建军基于勒维纳斯的他者理论,倡导师生关系是"我";与"他者";的关系,是一种非对称的责任关系,师生均应认识到他人是异于我的独特的存在,我对他人负有绝对的责任。
关于教学,学者们分别论述了主体间性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有的学者认为教学过程即师生以教育资料为中介的交往实践过程,其实践结构模式为"主体客体主体";即"教师教育资料学生";在教学方法方面,冯建军提出"主体间性意味着特殊的人文学方法论";【4】,因为教育所面对的是人与人的意义世界,教育最终目的不是教给人一系列科学的行为规范与技术程序,而是使人学会理解意义,学会建构自己的有意义的生活因此,教育研究的方法应是奠基于主体间性之上的体验和理解的方法在教学内容方面,很多学者认为主体间性的教学内容应体现"人化整合";性但也有学者从类主体出发,提出"教学内容中首先关注的是个体今后能独立生存的知识和技能,如语言、数学、社会知识、自然知识等";【5】选择教育内容时应凸显类主体所必需的一些知识,如有关类主体存在和有关类主体行为的知识等关于主体间性德育和班级管理,康伟在其博士论文中进行了系统论述在德育方面他认为:"道德是属人世界"的游戏规则,是主体间通过移情而达到的白觉共同遵守的朝向善"约定道德意识是一种间性"意识、之间"意识,是人类得以生存的规则意识、伦理意识";【6】完满的师生主体间性德育的建构应以回归师生的生活世界为基本前提;以理解学生道德发展的阶段性为基本保障;以理解学生道德发展的差异性为基本条件;以强化师生间的责任意识为关键要素;以体验式对话为基本途径。
在班级管理方面,他认为应该摒弃传统教育将学生看教师管理过程中机械的对象物,主体间性班级管理的本质就是"让教师的角色从全景监狱的典狱长,转换成守夜人"学生从原来的旁观的看客",真正转成班级管理的主体";【7】班级管理应以差异多元和宽容理解为原则,创设师生互动境域,制定班级共同规则,确立班级"共享";思维,转变师生的角色定位,避免单向度的管理行为,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教育哲学领域主体间理论研究的理论基础我国教育哲学领域主体间理论研究,主要是以西方学者的主体间理论为理论基础学者们在学习借鉴西方理论基础的同时进行发展和深化,在主体间理论的关照下研究教育哲学领域的各种问题金生鋐、熊川武和张天宝是我国较早研究主体间理论的学者,他们以哲学解释学为主要理论基础探讨了他们所理解的教育本质、目的、过程和师生关系在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中,"主体间理论主要表现为主体对文本的解读、表现为理解、对话和沟通问题";理解和对话是主体间达成共识的关键,其中,理解是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依托语言而产成的一种"视界融合";与伽达默尔有分歧但同样强调理解和交往的哈贝马斯也受到一些学者的重视哈贝马斯交往论层面的主体间理论从社会实践出发,区分了T具行为和交往行为,并提出交往行为强调的是一种主体间性、交互主体性而不是一个人的"独白式";行为。
冯建军早期以哈贝马斯交往论为基础,系统论述了教育交往的内涵和过程尹艳秋和岳伟等人也以哈贝马斯的交往论为主要理论基础,对主体间性的教育目的、教育过程、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进行了系统论述与哈贝马斯侧重精神性交往不同,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被称为交往的唯物主义,他认为交往是一个系统,包括物质交往、语言交往和精神交往三个层次,其中,物质交往即交往实践,是交往社会的基础任平所阐发的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认为交往实践,是指"多极主体间通过改造或变革相互联系的客体的中介而结成网络关系的物质活动";其实践结构是"主体客体主体";结构教育学者项贤明以任平所阐发的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为主要理论基础思考教育与交往的关系,认为教育交往是由四个层次、三个阶段、三种水平交叉建构的立体结构,并根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三个阶段理论阐述了教育主体的四重形态冯建军则以高海清所阐发的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三个阶段的类主体理论为基础,提出个人主体性教育走向类主体教育是主体性教育发展的逻辑必然在批判反思单一主体间理论的基础上,学者们开始对主体间理论进行糅合与统整郝文武以胡塞尔认识论为理论基础,提出教育即主体间的指导学习,其主体间理论贯穿教育本质或理念、师生关系、教育目的、教育教学内容、教育教学方式、德育和班级管理等各个领域。
胡塞尔认识论层面的主体间理论认为,主体间性即先验白我通过类比统觉、同感和移情作用而实现的自我与他人的"共同性";或"共通性";随着哲学界意识哲学向身体哲学的转向,教育学者也开始关注"身体";在教育中的意蕴梅洛-庞蒂和舒斯特曼身体间性理论认为主体间性即自我身体主体与世界之间、自我身体主体与他人身体主体之间的可逆性,解决自我与他人问题的关键在于对"处境";的确认,因为主体间的交往是身体主体于特定情境的在场相遇熊华军以梅洛-庞蒂和舒斯特曼的身体间性理论为基础,对教学认知和师生关系进行探讨,认为"师生在教学中的相遇首先是身体的相遇,身体是介入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学过程处于身体之中";研究师生关系的还有曾新和冯建军等人曾新以马丁布伯的"我你";关系为理论基础,提出师生关系是"我你";型的平等交往关系马丁布伯的"我你";关系理论将"关系";置于本体论地位,在人与神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他尤为重视人与人的语言对话关系在他看来,"我一你";关系超越了"我一他";关系的以我为中心的主客体倾向,我是因为你的存在才得以确认的,关系才具有绝对的在先性与曾新不同,冯建军近期以勒维纳斯的他者论为基础重构师生关系,认为师生关系是"我";与"他者";的关系,是一种关注差异性的非对称性伦理关系。
有学者指出,相比传统的强调绝对性、同一性的主体哲学而言,勒维纳斯倡导的是一种关注差异性、绝对的为了他者的主体性因为,主体性观念真正成立的基础是外在于我并与我有差异性的他者"他人是不可还原、不可表象、不可认知、不可同化的超越和无限我是被他人绑架为其负责的人质",我与他人的关系是一种无限地为他人负责的伦理关系";主体性是在我与他人的交往行为中被建构起来的,主体间的关系是一种非对称的伦理关系,是一种我为他者负责,但却不要求他人为我负责的单向度的责任关系正是基于勒维纳斯的他者理论,我国学者刘要悟提出"教学交往要经历主体性、主体间性到他者性的范式转换";他者在教学交往中占有核心地位此外,张琨和谭芳等人还以弗莱雷和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对话课堂理论等等三、教育哲学领域主体间理论研究的概念界定与内涵阐释从主体间理论高频词统计表可以看出(详见表1),主体性、主体间性、交往、互识、共识和他者等是教育哲学界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但人们对主体间性理论尚存诸多争议,整体把握也还不够除了人们认识问题外,更多是因为主体间理论研究的理论基础不同和研究问题不同一)主体间性的内涵主体间性的内涵一直存在诸多争议,伴随着学者们的质疑和重新审视,主体间性内涵的认识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冯建军(早期)、康伟和尹艳秋等学者将"-inter";解释为"在两者之间";,通常将"intersubjectivity";译作"主体间性";,认为主体间性一词内涵的重心在"间性";上"主体间性即主体间关系的规定,是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关性、统一性";第二阶段,余清臣将"-lnter";理解为"共存";的意思,将"intersubjectivity";译作"交互主体性";,认为交互主体性一词的内涵重心在"主体性";上所谓交互主体性是一种类特性,交互主体性与个体之间的关系没有必然的联系,交互主体性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主体主体";的平等交往关系第三阶段,郝文武认为:"师生主体间性是师生平等交往、主动对话、相互理解的主体间关系及在其中形成、表现、发挥的主体性";主体间性即主体间关系与主体性的辩证统一在主体间关系中没有客体,他明确区分了人和物两种认识对象,把人看作对象主体,把物看成对象客体,使主体人与对象人在本质上完全统一起来第四阶段,冯建军的近期研究和刘要悟的研究均以勒维纳斯的他者理论为基础,认为无论是主体性、外在主体间性还是内在主体间性本质上都是一种向我回归的"唯我论";,强调主体间的对称关系和同一性关系而忽视了他者的差异性。
他者理论则彻底矫正了主体的唯我论,"我不是因为我自身获得规定,而是因他者得到规定,我之所以成为可能,是以他者对我的承认为前提的";他者是完全异于我的,在我的世界之外的另一个存在,他者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使得我与他者的关系是非同一的、非对称的伦理关系二)主体间性与相关概念辨析1.主体间关系与主客体关系主体间是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主客体是指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我国绝大多数学者都将主体界定为人,而对客体的界定则有所不同冯建军教授认为:"主体性是主体与客体(包括自然和作为客体的人)发生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能动性、占有性等个体特征;而主体间性则只是主体与主体在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以共主体(交互主体)"为中心的和谐一致性等集体特征在此意义上,主客体即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自然和作为客体的人之间的关系郝文武教授明确区分了人和物两种认识对象,把人看作对象主体,把物看成对象客体,客体即对象中无意识的存在主体间即主体人与对象人之间的关系,而主客体即主体人和对象物之间的关系2.主体间性与主体性由于不同学者对主体间性和主体性的不同理解,主体性和主体间性呈现出错综复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