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县节水增效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1631594 上传时间:2017-06-29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2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县节水增效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某县节水增效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某县节水增效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某县节水增效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某县节水增效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某县节水增效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县节水增效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可 行 性 研 究 报 告1某 县 节 水 增 效 示 范 项 目 可 行 性 研 究 报 告第一章 综合说明一、项目背景*县是*东地区严重缺水的县(市)之一。干旱缺水已成为制约*县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解放以来,*县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修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改善和发展了农业灌溉,为农业丰收发挥了巨大作用。八十年代以来,由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以及人口的不断增加,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县属平原地区,河流多属季节性河流,地表水无法保证。工业用水靠打深井提供水源,加之近年来农田灌溉面积增加、单产提高,需水量进一步加大,由于超采*县地下水位逐年下降,造

2、成了大量机井报废。破坏了生态环境,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因此,水资源危机亟待解决,节水灌溉势在必行。党中央非常重视节水灌溉工作,国家计委、水利部近几年连续安排了一批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对引导发展节水灌溉、缓解水资源的供需矛盾,起了巨大的作用。建设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符合*县的实际情况,是该县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编制的依据和过程连续几年的干旱,给当地农田水利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在不同的自然、气候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下发展节水灌溉事业,建立“一优双高”的农业示范区,根据国家发改委、水利部提出的要求条件,按照节水增效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提纲的要求,项目单位委托 可 行 性 研 究 报

3、 告2我所,组织有关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实地勘察,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根据上述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编制依据,编制了*省*县 2005 年节水增效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三、工程规划获嘉县 2005 年节水增效示范项目确定在*县南部的*镇,涉及刘集、后湾、东寨三个行政村。土地面积 6.5Km2,设计灌溉面积 5000 亩.项目区内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大田作物,农民人均纯收入 1256 元。工程内容为小型移动式喷灌机组灌溉,规划机井 67 眼,根据项目区地块边界,作物种植方向,利用原有机井 42 眼,新打机井 25 眼,清洗机井 20 眼,配套 65BPZ-55 型喷灌机组 67 套,新建机井房 25

4、 座,原有机井房稍加修缮即可。工程计划工期为一年。四、投资估算、资金筹措项目区工程估算总投资 204.09 万元,其中申请中央投资 100 万元,省财政补助资金 50 万元,自筹资金 54.09 万元。五、经济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项目区节水灌溉工程建成后,每年可净增加经济效益 78.46 万元,工程投资回收年限 5.5 年,经济内部收益率 22.06%,益本比 1.51,项目可行,建议尽快立项实施。六、组织领导和管理机制工程施工与管理推行项目法人管理制,该项目的法人单位是*县水利局。在施工过程中,严格实行建设招投标制,工程质量监理制,确保工程质量。工程设备、材料采取政府采购与厂家签订供货合同,直

5、接供货,确保产品质量。 可 行 性 研 究 报 告3工程建成后,成立*县*镇节水灌溉服务公司,采用企业化管理体制,以灌溉求生存,以效益求发展,服务形式上实行社会化、专业化服务,供水实现商品化,负责灌溉系统的维护,养护和更新改造。*县*镇节水灌溉服务公司要抓好管理队伍的专业技术和职业道德培训,采取各种方式提高各级人员的积极性,保证整体队伍的稳定,使节水灌溉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工 程 特 性 表项目名称 *省*县 2005 年节水增效示范项目工程位置 *省*县*镇项目法人 : 规划设计单位工程形式与面积 小型移动式喷灌 5000 亩中央投资 100 万元省财政补助资金 50 万元工程投资 204.

6、09 万元地方自筹资金 54.09 万元名称 规格型号 单位 数量主要材料设备 喷灌机组 65BPZ-55 型 套 67 可 行 性 研 究 报 告4锦塑管 80 m 19959三通公接头 80 个 533三通母接头 80 个 533喷头 d=7.03.1 个 1067拖拉机 25 匹 台 4投资回收年限 5.5 年经济内部收益率 22.06%经济效益费用比 1.51效益分析净效益现值 282.07 万元第二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一节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县境内水资源总量为 2.84 亿 m3,人均占有量 210m3,亩均水资源量 165.7 m3,都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几年来,随着

7、工农业的发展,对水资源开发利用日渐增加,工业用水和人畜用水量每年分别以 11.5%和 7%的速度递增,水资源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大,不仅成为*县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而且影响着全县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必须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着手。该县地表水资源严重缺乏,没有大的过境河流,两条季节性小河流水源也没有保证,所以必须在节流上做文章。长期以来,由于该县灌溉方式落后,灌溉渠道多为土渠,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水的有效利用率很低。因此,为科学利用好水资源,作为农业大县,必须走节水农业的道路。大力发展节水 可 行 性 研 究 报 告5灌溉,是解决*县水资源短缺有效的途径,是保证国民经

8、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一、发展节水灌溉,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项目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降水适中,光、热、水同期,适宜于小麦、玉米、棉花等多种农作物生长,有利于农林牧副渔业的综合发展。但由于降水时空分布不均,造成旱涝灾害交替发生,因此必须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以克服不利因素。项目区影响农业的主要灾害性天气是干旱,干旱灾害是制约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水利则是农业发展的命脉。只有兴建水利工程,发展农业节水灌溉,才能扭转传统的以雨养农模式,以节水灌溉农业推动农业发展。兴建节水灌溉工程项目是实施万元农业的重要保证。项目区地处*县南部*镇,项目区域水资源仍靠天供给,在

9、这种情况下,只有发展节水灌溉,才能有效地利用和开发项目区的水利资源。二、发展节水灌溉,有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通过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靠天吃饭的习惯,使雨养农业变为节水灌溉农业,从而可以促进种植结构的调整,由过去项目区单一的粮食生产结构向多元化、集约化、产业化种植转变,形成万元农业产业体系,进而推动高效农业的发展,从而大幅度提高项目区农业的生产能力。第二节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县推广节水灌溉工程具有以下几个有利条件:一、领导十分重视 可 行 性 研 究 报 告6当地政府十分重视节水灌溉工作,始终把推广发展节水灌溉作为确保管理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和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

10、来抓,在水利建设上舍得投资。二、群众强烈要求节水灌溉的优越性早已家喻户晓,农民有着强烈的节水意识和愿望。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自筹资金能力也有所增强。三、技术力量有保证长期以来在喷灌、微灌等节水工程建设中,锻炼了一批技术人员,已完全具备对该项目组织施工的能力,能够保质保量完成节水示范项目区工程各项建设任务。四、其他优势全县农网改造后电力充足,项目区只需增加部分低压线路既能满足要求,县,镇之间道路交通十分便利,经济条件较好,材料采购方便。第三章 项目区概况一、自然概况1、地理位置及范围 可 行 性 研 究 报 告7项目区位于*县南部的*镇,李贯河以南,淮阳县界以北,106 国道西侧

11、,距*县城仅 15Km,涉及刘集、后湾、东寨三个行政村。项目区地处黄河冲积扇平原的南缘,西北高东南低,地面自然比降为 1/6000。2、水文气象项目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降水适中,光、热、水同期,适宜于小麦、玉米、棉花等多种农作物生长,有利于农林牧副渔业的综合发展。由于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旱涝灾害交替发生,因此必须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以克服不利因素。四季气候的特点: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干旱少雨,冬季寒冷少雪。项目区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 2315.3 小时,年积温 5274.7,无霜期 215 天,多年平均气温 14.3。据*站 19512003 年(

12、水文年)53年降雨统计资料计算,多年平均降雨量 729.7mm,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年内分配相差较大,年际分布不均,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 60%;多年平均年蒸发量 1244.1mm,喷灌季节主导风向为北风和东南风,风速一般不超过 3.2m/s。3、地形、地貌及土壤项目区地处黄河冲积扇平原的南缘,西北高东南低,地面自然比降为1/6000。示范项目区土壤属潮土类沙壤土,土壤干容重 1.4g/cm3,土壤肥沃,耕性良好,但易旱易涝,保肥保水性较差,田间持水率为22%25%(重量比)。4、水资源项目区地质结构属第四系松散沉积物,60m 深度范围内,含水层十分广阔。以浅层含水岩组的富水性为中水量区,其

13、走向与河道流势基本一致,顶板埋深 810m,含砂层厚约 510m,单位涌水量 58t/hm,含水岩性主要以中砂和细砂为主,为片状;地下水矿化度低,水质良好,适宜农田灌溉。 可 行 性 研 究 报 告85、耕地种类、数量及开发潜力,作物种植结构情况及今后结构调整趋势项目区地处黄河冲积扇平原的南缘,规划设计面积 5000 亩,作物种植以小麦、玉米等大田作物为主。工程实施后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种植优质小麦等,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6、自然灾害*县因受大陆季风气候的影响,冷暖气团交替频繁,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时空分布也不均衡,出现灾害性的天气较多,旱、涝,干热风等灾害不断发生,尤其旱灾更为

14、严重。据有关资料记载,二十世纪以来的 82 年中,该县共出现大小旱灾 46次,基本上两年一遇。据*县气象站 19571981 年 25 年资料统计,共出现旱灾 21 年,频率为 84%。其中重旱 18 年,频率为 72%。从季节上看,伏旱最多,频率在 70%以上,初夏旱次之,频率在 55%70%,秋旱较少,频率在 30%。旱灾是对*县农业生产的主要威胁。 1957 年至 1981 年期间,共出现暴雨 40 次,平均每年 1.6 次。1977年曾出现 6 次暴雨,暴雨强度也比较大。1967 年 6 月 30 日和 1976 年 7月 19 日出现的大暴雨,日降雨量分别为 136.5mm 和 111.7mm。在时间上最早为 4 月(1977 年),最晚为 10 月(1958 年),7 月份最多,25 年中曾出现 12 次,占总次数的 30%,其次是 6 月份,曾出现 8 次,占总次数的20%。每逢暴雨,洪水爆发,经常淹没农田和村庄,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极大损失。自 1957 年以来,共遭受不同程度的干热风影响 39 次(164 天),平均每年遇上 1.6 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