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贵州开发的心理准备

上传人:tang****xu1 文档编号:163127670 上传时间:2021-01-2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9.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代贵州开发的心理准备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明代贵州开发的心理准备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明代贵州开发的心理准备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明代贵州开发的心理准备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明代贵州开发的心理准备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明代贵州开发的心理准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代贵州开发的心理准备(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明代贵州开发的心理准备内容提要:明代贵州得到前所未有的开 发,中央政府既有大同思想,对贵州各民族 施行怀柔政策,希望天下归心。形成四海一 家的气象,又有明显的等级观念和大汉族主 义情结,坚持汉族正统地位,“明华夏之 别”、“谨夷汉之防”。夕卜来移民到贵州求 生存谋发展而又疏离贵州,生活在贵州却又 有着强烈的故乡情怀;依托贵州而又有傲慢 之态,与贵州少数民族相依相偎而又心存排 斥。贵州土司迫于政治形势接受开发,却又 竭力维护既得利益;下层广大民众热心学习 中原封建文化和生产技术,但是在基本生存 权力得不到保障时被迫反抗。矛盾的心理一 方面推动着贵州的开发进程, 另一方面又使 开发出现停滞或破坏。

2、关键词:明代贵州开发心理分析明代是贵州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第一 次开发期。在开发的进程中,明代贵州社会 的发展显示出许多矛盾,有快速进步,也有 停滞不前;有鲜花和赞歌,也有仇杀和哭泣。 这些矛盾的出现,在开发的心理准备上可以 找到答案。明代中央政府、开发贵州的外来 移民、贵州本地居民在心理上都有着未曾解 开的心结。在明代以前,贵州大部分地区属于“化 外之区”,生产基本上停留在“刀耕火种”, “但为畲田,每岁一易”的阶段,生活上仍 处在“汲流以饮,层树为巢”的状态,文化 上大多数还是“俗无文字,刻木为契”,民 族分布结构明显的是“夷多汉少”。在这样 一种物质准备和组织准备都很不充分的条 件下,明朝

3、初年对贵州启动了大规模的开发。 作为中央政府,不可能对开发中可能会出现 的问题全部都有应对预案; 作为从中原输入 的开发大军,他们对中央的意图、贵州当地 的现状、将来的开发前景一无所知;作为贵 州本地居民,完全是被动地骤然接受中央王 朝的开发决策,表现得张惶无措。明代贵州社会开发的进程完全是由中 央政府启动的。从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达开发命令,派驻数十万卫所军队及其家属驻屯贵 州之日起,中央政府在开发贵州的问题上始 终存在着两个没能解开的心结。在开发贵州的动机上,明朝中央政府的 心理存在着矛盾:看到了贵州在军事上的战 略地位很重要,必须加强管理,纳入直接统 治,但是又感到贵州太偏远、太落后,担心

4、大量的投入之后很难保证有最基本的利益 回报。现在留存的大量文献资料可以证明,中央政府启动贵州开发工程,既不是贵州社会 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 也不是贵州为争取中 央政府支持而作出了极大努力,完全是最高 权力当局从军事战略角度考虑,通过稳定贵州来控制云南。明太祖曾不止一次地告诫征 南将士务必占领贵州,否则,“虽有云南, 不能守也。”在贵州将元代的站赤进一步扩 展,在横贯贵州东西的驿道派驻重兵,其目 的也非常明确:开一线以通云南。”由此不难发现,中央政府开发贵州有一 种矛盾心理:贵州虽不对中央集权的安全直 接构成威胁,但对控扼其周边省区的局势却 能发挥重大作用;贵州在以农业立国的封建 时代没有明显的

5、发展前景,但在巩固西南边 防上有着不能忽视的战略价值。 基于这样的 心理,中央政府对贵州的开发力度不是从贵 州出发,而是由云南、四川和广西等周边地 区的社会局势来决定;对贵州的开发内容不 是满足贵州人民的根本需求, 而是立足于明 王朝的西南政局,主要侧重于与军事有关的 交通、农业诸方面。在今天,研究贵州历史的学者可以找到 许多理由充分论证贵州地位的重要性,证明贵州是一个应该开发、值得开发、要大力开 发的地区。但是,任何开发都是要计算成本 和追求回报的。一方面,贵州在地理区位上 遥悬西南内陆,不会制造边疆危机,不会把 战火燃烧到皇城脚下,即使发生不测,周边 省区可包围解决。后来贵州出现的几次动荡

6、, 无一不是用此对策。从这一点而言,贵州不 会对中央政府的局势直接形成威胁,因此在中央的财力还不充盈的时候也断然不会对 贵州有很大的投入。另一方问,贵州在地质 地貌上是高山深涧,土地贫瘠,在那个时代,看不出发展农业的广阔前景。从中央政府以 农业立国的执政原则来看, 贵州的经济地位 不可能超过周边省区,中央对贵州开发的投 入,主要是为了解决当地驻军的生活问题, 而没指望贵州来充实国库,更不是以此探索 一条新型的农业发展之路。然而,从明朝开 发贵州的事实中可以揭示出一个道理:周边地区发展了,它们在中央政府的地位提高了, 也相应地会抬升贵州在执政者那里的关注 度;周边地区实力增强了,它们对贵州的“协

7、济”就能更多更准时的提供,缓解中央 在贵州开发上的财政困难。周边地区富庶安 定,不仅在物质上能给予贵州支持,而且无 形中刺激着、促进着贵州前进。指望中央政 府对贵州特殊的关照是不现实的,指望周边 地区在自己的经济不景气, 或者社会不安定 的时候仍然慷慨地支援贵州也是不现实的。既然要对贵州实行开发, 就不可回避对 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贵州人民的态度。在这个问题上,明代中央政府同样表现出矛盾心 理:竭力体现其华夏一体的胸怀,又总是不 自觉地流露出大汉族主义思想。明王朝统治的理论基础是程朱理学。它在民族关系上表现出两大特点:一是大同思 想,对各民族施行怀柔政策,使天下归心, 形成四海一家的气象;二是等

8、级观念,在四 海一家中,牢固地树立汉族正统地位,“明 华夏之别”、“谨夷汉之防”。基于程朱理学而形成的以上两大特点, 在明代中央政府开发贵州的问题上,具体体现为对贵州本地的各族人民一方面竭力作 出宽厚仁爱的姿态,另一方面又心存傲慢, 高度警惕。在洪武初年,明太祖亲自接见了 进京朝贡的思南宣慰使田仁智, 向他阐明了 中央政府的德化主张和四海一家思想,认为“天下守土之臣皆为朝廷使吏, 人民皆朝廷 赤子”,“夫礼莫大于敬上,德莫盛于爱下, 能敬能爱,人臣之道也”。后来普定的土官 者额入朝献礼,太祖在他临走时再次重申:“王者以天下为家,声教所暨无间远迩。” 明成祖反复告诫驻黔指挥官顾成:“蛮夷仇 杀,

9、自昔而然,必务杀之,则非柔远之道。 虽其犷戾难比,然鸟兽之性,亦有可驯,姑 尽扶绥。盖天道好生,人情恶死,体天之道, 念人之情,则中心恻隐,自有不能已者,卿 其慎之。”宣宗嘱咐贵州总兵官肖授:“蛮 夷当宽以抚之,但得其安则已,不足深究也。 宪宗曾经对贵州官员清楚表明态度:“蛮夷 滑(猾)夏,自古有之,要在边将羁縻得宜, 使不敢越境为乱而已,曷尝以殄灭为快!” 其他执政者或多直接表达过贵州少数民族 得宽容、安抚思想,或用减免租赋、赏赐物 钞、宥罪减刑等行动体现其皇恩浩荡。这样 的圣训和事实在明实录中还能找出许多。但是,浩荡皇恩,宅心仁厚却掩盖不了 其高高在上的等级观念,流露出对包括贵州 在内的少

10、数民族蔑视和偏见。 从洪武年间军 队开赴贵州之日起,太祖就提醒将士: “行 师用兵,须昼夜防,慎毋轻视蛮人。深入其 地,虽来降者,亦须审查,慎毋轻信。” “群 蛮虽称归顺,内实狙诈”,“我军当愈加严 谨,不可托以心腹。”以后历代统治者,他 们怀柔、绥抚、羁縻、训导贵州少数民族, 其目的只有一个:“必使蛮夷怀恩服义,安 生乐也。”换句话说,就是使他们“知君臣 父子之道,礼乐教化之事”,“变其土俗同 于中国”,实现“王者以天下为家”的政治 理想。明代中央王朝在开发贵州问题上的这 种心态,如果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考察, 便没有必要大加指责。当初起兵反元,他们 树立的旗帜就是将蒙古等族统治者赶出皇 廷

11、,就是要重新确立汉族的正统地位。一个 刚刚找回汉族自尊并且以儒家思想为理论 基础的王朝,其等级观念不可能消除,其蛮 夷与华夏界限不可能完全冲破。把贵州纳入中华大家庭,在贵州推行 “王化”政策,结果是使贵州走向中原式地 主经济的康庄,沐浴了以儒家为主体的文化 思想,人员更加频繁的交流来往, 增进了解, 扩大共识,“衣冠服饰盖同华风”,“表祭 礼乐不殊中土”, “渐革言语,稍如华夏”, “通汉人文字”。正因为把贵州视为中华大 家庭的一员,所以,即使在政治混乱、经济 困难的时候,中央王朝也没有抛弃贵州。景 泰年间有关贵州的一段讨论, 否定了抛弃贵 州的错误主张,就是以这种思想作指导基础 的。对贵州存

12、在偏见和歧视, 必然导致中央 政府对贵州重视不够,尤其是对贵州的人文 精神、发展前景认识不足,妨碍了开发贵州 的激情。也由此导致在处理贵州问题上作风 武断,遇有动乱之时惯常采用武力镇压,夷 汉之间发生矛盾则往往偏袒一方。但也要承 认这种心理对开发贵州有积极的一面。例如:贵州土司向中央朝贡, 几乎每次都能得到丰 厚的赏赐;即使供品数量不足或者朝觐延期, 通常是不予处罚。这种偏见之中包含着体恤 与原谅,贵州土司反而获得实惠和荣宠。贵 州不能按时足额缴纳赋税和供役,统治者有 时候没有像对待中原地区那样进行强征,以为“蛮夷之人,其性无常,不可以中国治之, 但羁縻之足矣,其供赋之负者悉免征。”这 种偏见

13、在客观上给贫困的贵州人民减轻了 经济负担。朝廷官员犯罪、中原百姓违法, 政府将他们贬谪到贵州以示惩处,这种偏见却能给贵州输入文化传播者、生产劳动者。 贵州城镇兴起后,出现贸易,产生市场,很 多官员建议贵州通行钱钞交易”,奏请“禁 止民间以布、帛、米、麦交易,朝廷竟斥之 为“俗吏之言”,允许当地人民“持货交 易”。这种偏见实际上尊重了贵州少数民族 的习惯,给予了他们活动的自由空间。明代开发贵州的主体力量不是千百年 来就生活于斯的少数民族,而是以中原各地 迁徙而至的外来移民。这是客观历史事实。 其二,土着少数民族长期封闭在贵州,他们 的视野和知识积累决定了其自身不可能在 短期内推动社会全方位地发生

14、快速变革。一直处于停滞状态的社会发生剧烈变革,突飞猛进,必须有外力发挥推动作用。其二,明 代贵州的人口虽然不能说移民已经占据主 体,但是数十万户军人、源源不断涌人的普 通移民在文化知识上、在生活技能上都比贵 州土着人强得多。其三,贵州社会变化后的 特征表明,它是中原封建文化和生产共同作 用的结果,贵州土着人在促成这场变化中只 是充当着配角,主要是向中原先进文化和生 产方式学习。中原各种移民作为开发贵州的主体,他们在心理上存在两个矛盾。第一个矛盾:到贵州求生存谋发展而又 疏离贵州,生活在贵州却又有着强烈的故乡 情结。明代先后人黔的外地移民,概括起来, 主要有五种:一是“奉教南征”的卫所军人; 二

15、是“调北填南”的普通百姓, 即“移民就 宽乡”的农村劳动者;三是因触犯刑律而贬 谪、流放的罪人;四是政府派往此地做官的 流寓之人;五是贸易的商人、做工的技艺之 人。这五种人,前四种都属于国家政策性的 强制移民,占大多数;第五种是随意性移民, 他们一般生活在前四种人之中,不可能独立 其外。无论“奉教南征”还是“调北填南”, 亦或贸易、手艺,他们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 生存,拓展发展空间,其本身地位不高,但 是,或因受中央政府派遣而拥有了一个可以 炫耀的政治身份,或因来自发达的中原地区 而戴上了一个可以陶醉的文化光环。他们有的凭借武力去侵占土着人的利益,有的依靠汗水和技能开辟一块生活天地,有的玩弄奸

16、计骗取他人一份资产。他们移居贵州,要么 是王命在身,势不得已;要么是生计所迫,情不得已。总之,没有谁是对贵州心向往之, 踏着轻快的脚步走向移民的征程。贵州有可供开垦的土地,有勤劳朴实的人民,有丰富 的物产资源,不仅能够安身立命,而且有图 谋发展的前景,所以他们到贵州后大多能停 留下来,会在贵州较长时间、甚至永久地定 居下来。一旦定居下来后,就不忍抛下这份 自己创立的产业。更何况,移民通常是结群 而来,聚族而居,在四周被少数民族包围着 的生活区内生活习惯相同、语言相近、心理 相同,在移民区内完全能感受到故乡的原有 文化氛围,因此,流落异地的移民也能得到 某种程度的心灵慰藉。另一方面,贵州的历 史文化、现实生活环境毕竟与中原差距很大, 在客观事实的对比中形成巨大的心理落差, 激发出大汉族主义情结, 滋生出对贵州的排 斥态度。于是,他们用高墙重门把自己包围 在里面,将当地少数民族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