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校园安全管理融合路径

上传人:凹** 文档编号:163088066 上传时间:2021-01-2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5.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与校园安全管理融合路径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信息技术与校园安全管理融合路径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信息技术与校园安全管理融合路径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与校园安全管理融合路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与校园安全管理融合路径(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信息技术与校园安全管理融合路径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校园安全;应用对策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教育越来越重视,这点可以从人们对教育的投资上看出来。然而,当前我国的校园安全建设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其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否则,将影响学生的正常生活和学习,甚至是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步伐也将受到限制。由此可见,我们应该立足当前的信息时代背景,将校园安全建设提到日程上来,采取切实措施促进校园安全建设的发展。1现行校园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1.1无法及时发现安全隐患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都会经历一个量的积累,然后产生质的变化,从而由量变产生质变,校园安全也是如此。任何事情的发展最初都会有蛛丝马迹,这些种

2、种表象一旦被发现,必须及时予以干预,通过外界的力量从源头上予以消解,否则,安全隐患必然进一步向不好的方向发展,并逐步恶化,甚至发展到一定程度还会产生不可估量的突发事件,如果事情发展到这种程度,那么最终必将积重难返1。但是,当前校园安全管理仅仅只是日常的安全检查和专项检查,而对安全隐患的程度并没有一个详细、明确的标准,这就导致应对措施缺乏,从而使得一方面很多安全隐患无法及时发现,另一方面安全隐患不能防微杜渐,不能从事情的一开始就得到解决,使隐患消灭于萌芽状态。在传统的校园安全管理模式下,由于管理人员无法根据隐患情况进行量化分析,导致一些隐患的危害性无法在短期内被发现,只有累积到一定程度甚至是产生

3、重大安全事故时,才能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这是当前校园安全管理方面的重大缺失,急需相关人员予以改进、完善。1.2以结果为导向的安全考核存在弊端当前,校园安全管理的考核是以结果为导向,只有产生安全事故时才会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这种以结果为导向的考核方式,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事故发生率,但是并没有从思想上引起相关责任人的重视。另外,很多安全隐患问题并不会在短期内造成严重后果,其影响并不大,这就很容易使得人们存在侥幸心理,对于隐患的开始不予以干预,甚至放任自流,听之任之,这种极度不负责任的思想、态度必然产生不可估量的后果。例如2018年北交大的实验室爆炸事件,直接导致三个鲜活的年轻生命毁于一旦,这

4、实际上是毁掉了三个甚至多个家庭。然而,这场事故完全可以杜绝,因为在之前教育部的实验室安全检查中已然发现了隐患问题,但这并没有引起管理人员的重视,这是相关管理人员的轻视,造成了无法挽回的事故。1.3未从源头上消除安全隐患健康、良好、安全的校园环境,是学校培养人才、进行科学研究和传承文化的基石、基础,然而当前的“双一流”评选标准里并没有安全这一项,各重点大学的建设也并未提出校园安全方面的要求,校园安全要求、标准的缺失,导致校园安全成为一个空头支票,成为一个挂在墙上的标语,成为一个开会必提的口头说法,却一直无法形成可行性文件,无法落实责任到人,无法与相关责任人的考评绩效挂钩,最终结果必然是校园安全管

5、理无法落到实处,这种形式主义的做法必将是自食恶果。2在校园安全建设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必要性2.1校园安全建设方式较为落后当前,我国大部分学校的校园安全建设观念还是传统老观念,并且存在管理落后、投入缺乏等种种问题2。管理观念的落后直接导致相关责任人对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甚至具体安全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无法落实到位等问题比比皆是,忽略了校园安全建设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另外,校园安全建设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这也使得现代信息技术无法发挥其应有作用,纵然技术再好,没有了用武之地,那么校园安全建设仍然是一句空话。2.2信息化校园符合当前时代发展的要求当前中国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人人都受到信息技术的冲击

6、,在这种大背景下,校园安全建设也应与时俱进,适时适度引进互联网技术,并将其应用于校园安全建设,提升校园安全的信息建设水平,打造智慧校园,目前这已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从而为老师和学生打造一个智能化的校园安全大环境。3校园安全的信息化建设的实践路径3.1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在校园网中的应用作为学校和学生实时沟通、交流的平台,作为学生了解学习以及学校动态的一种方式,校园网可以定期发布安全教育相关讲座的视频,或者一些安全小知识,以便于学生了解掌握。此外,当前信息技术的应用也使得学校和家长的沟通交流更加便利快捷,从而实现家校合作的及时、顺畅3。像目前普遍为学生所认可的论坛、微信、微博等,

7、都是即时、高效的学校、学生、家长三方沟通的有效方式。学校应积极关注这些,并从中发现安全隐患的苗头,从而及时予以处理,将其消灭于萌芽状态。另外,互联网可实现资源共享,这点是以前所不能比拟的。因此,各学校可充分借鉴兄弟学校的经验教训,完善自我校园安全建设。3.2学生入住学生宿舍的信息采集与录入当前我国的校园安全管理,第一步就是在学生入学时将学生的个人信息与寝室、床位等予以匹配,从一开始就掌握好学生的基础信息。有些智能化程度比较高的学校甚至在寝室出入口安装了人脸识别系统,并与电能系统相连接,因此如果学生全部离开宿舍,那么宿舍内将自动切断电源,反之,如果有学生回到宿舍,那么恢复供电,这就将用电的安全隐

8、患从源头上给切除了,这种智能化的安全管理使得安全隐患根本不会发生。另外,学校还可核定每个宿舍的电能功率,一旦学生使用超过核定功率的电器,将自动切断电源,这种方法就排除了学生使用大功率电器所带来的安全隐患。另外,学生要想进入宿舍,或者使用电器,就必须通过学校的人脸识别系统,因此学生就会积极进行信息采集,这就使得信息采集由被动变主动,学生也必然会更好地遵守学校的安全管理。同时,人脸识别系统可更好地监管学生的异常行为,如学生未能按时回宿舍,如上课时间还滞留宿舍,如非本楼学生进入该楼,等等,这种种非正常现象,皆可通过这种智能化管理予以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关措施,从而防微杜渐,将隐患消灭于萌芽状态。这实际

9、上也变相降低了辅导员、宿舍管理员等相关安全管理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效率。3.3学生上课信息的采集与录入学生的上课信息也是校园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此,学校可根据自身情况安装相关管理与服务平台,并在教室内安装人脸识别系统,或者利用相关签到软件,实现对学生上课情况的便捷、高效监管,一旦发现有学生既没有请假,也没有来上课,那么这种异常情况就要及时予以记录,并在课后反馈给上课教师和辅导员,再由辅导员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平台在学期末可将学生的具体到课数据提交老师和辅导员,由任课老师和辅导员进行期末考评。近年,有一些学校采用了这种智能化管理,其效果非常明显,其高效性早已超乎我们的想象,例如杭州电子

10、科技大学在采用了智能点名系统后,可在三十秒内实现对一百五十名同学的点名,如发现即没请假也没来上课的学生,系统后台会使用AI助手给未到课学生打电话,了解未到课原因,并予以记录。系统采用后的三周内,该校学生的出勤率由第一周的85%,提高到了第三周的96%,并由此稳定下来。3.4学生心理异常信息的采集与录入当前,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然成为校园安全建设急需重视的一项重大问题,有数据显示,仅仅2018年一年,浙江省就有几十起学生自杀事件发生,其起因很多都是心理问题。而这些令人痛心的自杀事件发生前,学生都会有一些异常行为4。因此,要想减少类似事件的发生,就必须及时发现学生的异常行为,一旦发现语言、行为异常

11、,就必须即时采取防范措施,针对学生的表现采取不同帮扶措施,引导学生打开心扉,有什么事有什么话有什么情绪及时发泄出来,后期还需安排心理老师定期回访,根据学生的情况确定不同的干预方案,尽量避免类似让人心痛的事件发生。3.5构建智慧校园在现代信息技术面前,传统的校园安防系统早已捉襟见肘,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为了提高校园安全管理水平,实现对学生的实时监管,校园安全管理可与公安信息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等实时联动,实现对校园的监管、监控。学校在安装了视频监控系统后,一旦学校中发生突发事件,教师、安保工作人员可及时发现、处理,从而避免更大的安全事故发生。鉴于此,学校可加大相关方面的投入,实现视频监

12、控、电子巡查、入侵报警和紧急报警的联合安全管理,减少公共区域的突发安全事件,从而打造和谐、安宁、健康的校园,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环境。4结束语总而言之,校园安全建设应立足当前的信息技术,依托信息技术的便利性和高效性,将其合理利用于校园安全建设,通过引进智能系统、大数据、云计算等相关高科技,实现学校与学生的即时高效双向交流,将安全问题消灭于萌芽,实现学校和家长放心、学生开心的“双心”建设,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校园安全建设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更是素质教育之关键和必然要求。参考文献:1白雪光.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校园安全建设中的应用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7(11):3.2杨黎鸿.浅谈大数据在校园安全管理中的运用J.发明与创新:教育信息化,2017(2):42-44.3崔维波.高校安全管理与风险识别分析J.科技经济导刊,2019(3):234.4王开,何铮.高校校园安全管理体系构建研究J.大众科技,2019,21(1):97-9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