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益递增和马歇尔范式(上)

上传人:tang****xu2 文档编号:163054411 上传时间:2021-01-2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6.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收益递增和马歇尔范式(上)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收益递增和马歇尔范式(上)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收益递增和马歇尔范式(上)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收益递增和马歇尔范式(上)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收益递增和马歇尔范式(上)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收益递增和马歇尔范式(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收益递增和马歇尔范式(上)(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收益递增和马歇尔范式(上)一、问题的提出阿瑟认为存在着两个经济世界,需要我们用 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一个是收益递减的经济世界,一个是收益递增的经济世界。 由于收益递减和收益递增共同存在与一切 行业之中,两种完全对立的收益机制就交织 在一起,相互消长,虽然总的来说,收益递 减表现为流水线产业的特征,而收益递增则 表现为我们一般称之为知识经济的产业特 征,(Athur;1996) 但我们在行业上,无法准 确确定收益递减和收益递增的界限,因为它们相互联系又相互交织;而在时间上,我们 也无法确认收益递增是何时发生的,因为收益递增的发生是个渐变的过程。如果阿瑟的理解是准确的,我们不难看出, 经济学

2、将陷入混乱之中。在阿瑟为我们解读 收益递增的文章中,(Athur;1996) 混乱就 已经出现了。首先,阿瑟说,马歇尔观察到 的是“金属矿、苯胺染料、生铁、煤、木材、粗制化学药品、大豆和咖啡”的生产,因而 他得出了收益递减的结论;而阿瑟自己观察到的是知识经济,如“药品、计算机硬件与 软件、飞船和导弹、电讯设备、生物制剂等 等”,于是得出收益递增的结论,但他的清 单里缺失了马歇尔以前的英国纺织业,它伴随着工业市场经济的起飞;几乎与马歇尔同时代的美国汽车业,它伴随着机器工业经济 的繁荣;与阿瑟几乎同时代的家电产业,它 伴随着工业繁荣向世界其它地方的扩展。阿瑟无法界定这些产业是收益递减的还是收 益递

3、增的。无论阿瑟的答案是什么,这答案 产生的问题一定比它能回答的问题要多得 多。其次,阿瑟对马歇尔范式的描述虽然准 确,说“它总是保持着一种均衡,因此是井 然有序而且可以预测的, 适宜进行科学分析; 它又是平稳的,因而安全;它改变起来十分 缓慢因而是可持续的。 不太冒失也不太有利 可图”,(Athur;1996)但这种描述显然不适 用于从工业革命开始到知识经济出现以前 的工业社会,那里面既充满令人激动的经济 奇迹,又弥漫着对危机的恐惧和不安。阿瑟的描述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片田园风光。最后,收益方式的变化具有颠覆性的含义,它 将导致经济学理论的革命性变化, 阿瑟将这 种变化描绘成一个渐变的过程,无论

4、对理解 收益递减还是收益递增,都将产生理论上的 困难。阿瑟的用意是显然的,他要在保留马歇尔范 式的前提下,研究收益递增的经济学。阿瑟 明确地说,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经济学世界, 需要用完全不同的经济学思维方式,建立两个完全不同的经济学。如果阿瑟成功了,我 们就不只是有了两个经济学,因为在阿瑟以 前,已经有人建立了第二个经济学,只不过 他从来不敢这样说,这个人就是凯恩斯爵士, 由他开创的经济学叫做宏观经济学。阿瑟的收益递增经济学,有可能可以达到甚至超过 宏观经济学的成就,因为收益递增确实是我 们身处的这个市场的一个基本规律。但阿瑟 的经济学显然也逃不脱与宏观经济学同样 的宿命:与马歇尔结构不兼容。

5、这就是从阿瑟的努力中引出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只要是研究在工业化市场中观察到的现象或问题,其理论都与马歇尔范式不兼容?二、问题的关键阿瑟说,收益递减是流水线工业的特征,收 益递增是知识经济的特征,(Athur;1996) 前面说过,这种区分所产生的问题显然比它 所解决的问题要多得多,而且这种划分也得 不到经济学资源的支持。可以得到经济学资 源支持的、更合理的理解应该是,存在着两 个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的基本经济机制,收益递减和收益递增;收益递减是土地赋予我 们的增长限制,而收益递增是市场的一个内 生机制,它是增长的源泉。1.关于收益递减自从威廉.配弟和马尔萨斯以后,经济学家 就不太关注土地的作用和限

6、制了,仍然关注这个限制的一般是生态学家。 收益递增的巨 大成就使经济学家有足够的资本去嘲笑生 态学家的杞人忧天。在威廉.配弟和马尔萨 斯以后,土地的收益递减限制对于经济学而 言,似乎连一个外生变量都算不上。马歇尔 关于收益递减的假设,并不是因为他注意到了土地的限制,而是因为他将土地的收益递 减限制误读成市场的一个内生机制,于是他将土地的收益递减机制一般化为收益递减 机制,变成了市场的一个内生机制,甚至有 经济学家分明看到了市场的正反馈现象与 马歇尔的预言不符,限制,一边用不属于市 场的收益递减将市场塑造成一个收敛的均 衡模型。对收益递减的怀疑并不是在1990年代才开始的,但“主流”经济学直到

7、1990 年以后才开始“允许”收益递增进入经济 学的殿堂。经济学的“允许”很可能是与阿 瑟同样忽略了土地的作用有关。 阿瑟对收益 递增和收益递减的区分方式,使他既可以解 释市场中实际发生的收益递增现象,又保留了马歇尔范式合法地位, 经济学没有理由不 接纳他。马尔萨斯在他的土地收益递减理论中,关心的确实就是土地;而到了马歇尔,以及一直 到马歇尔之后的经济学家,讨论土地的收益 递减时,关心的却是收益递减,并不是土地, 马歇尔需要的是用土地来证明收益递减,证明完之后,收益递减是如何从土地的经济规律转换成市场的一个内生机制,从来就没有人做过任何的详细解释,从马歇尔的经济 学原理以来,收益递减都是这么证

8、明的。显然,这里出现了一个概念的人为转换。如 果要证明马歇尔范式的存在,这个转换就是 必需的,马歇尔明白无误地说,他不仅注意 到了收益递增,他也注意到了收益递增对于 均衡结构的破坏性,他还做了努力来消除收 益递增的对于他的理论的负面影响,但并不那么成功,于是,收益递增就被视为一种不“正常”,被排除在均衡结构之外。伏笔是 马歇尔亲自留下的,从此,经济学就成了“例外”百出的经济学,由各种互不兼容、 甚至相互冲突的理论共同构筑了经济学的 理论大厦。正是马歇尔本人,首先在经济理 论中“不允许”收益递增存在。在马歇尔的均衡结构成为经济学的主流以后,收益递增 被排除在经济学之外也就不奇怪了。杨小凯对收益递

9、增发生的解释与阿瑟 不同,他用角点解分析揭示出,收益递增并 不是如马歇尔所说,是市场的偶然现象;它 也不是如阿瑟所说,仅仅是网络经济的特点。收益递增的发生,是从劳动分工就开始了, 通过劳动分工这种市场经济的最基本特征 发挥作用,只要有劳动分工存在,收益递增 就一定存在,它不仅是市场的内秉机制,而 且是市场效率的根本源泉。杨小凯的工作, 不仅揭示了收益递增的根本属性,而且给出 了收益递增发生的具体条件和准确时间,不必再像阿瑟的收益递增那样捉摸不定。可惜的是,杨小凯犯了一个几乎马尔萨斯以后的 经济学家都要犯的错误,忘记了土地的收益 递减作用。所以,他只好将分工和市场的出 现限定在17世纪的英国之后

10、,这显然与经 验观察有巨大的差距。同时也置马歇尔范式 于完全无理的境地。无论如何,杨小凯揭示了收益递增是市场 的内秉机制,它并不是在市场发展到某一阶 段才开始出现的,而是伴随着市场的出现而 出现的。增长之所以发生,正是来自收益递 增的推动。3. 土地的收益递减和市场的收益递增的相 互作用阿瑟说,收益递减和收益递增都是市场本身 的机制,当产品中的知识含量增加了,收益 递增就会替代收益递减, 于是他就面临了一 个难题,如何衡量知识含量?农业科学知识 算不算知识?要知道, 遗传生物学是当今最 前沿的科学技术,它在制药和农业方面都有 着广泛的应用,制药业显然是收益递增的, 而农业依然是收益递减的。阿瑟

11、将无法解释 收益递减和收益递增的消长。当我们理解了收益递减是来自土地的增长 限制,而收益递增是由于分工而产生的增长 动力,这两个相互独立的收益机制就可以在 市场中清晰地相互作用了。值得指出的是, 这里土地的概念是与马歇尔的土地概念相 一致的;而分工与市场都是由它们的一般定 义来定义的,与杨小凯采用的定义一致,与 机器的使用暂时没有关系。对于一切与土地联系密切的生产, 我们都观 察不到收益递增,任意多的知识投入都不能 解决问题。土地的收益递减限制远远超出经 济学家的想象。明白这个道理是有好处的, 至少经济学家可以有机会听得见生态学家 的忠告。马歇尔说,长远地看,收益递减终究要对增长构成终极的限制

12、。但是在这个终极限制来临之前,收益递增却 有机会暂时突破土地的限制,给我们带来财 富和增长。可被观察到的收益递增发生在那 些与土地联系不太密切的产业。正是这些产 业的出现,使分工的收益递增机制能够最终 导致整体经济的增长,并使亚当斯密有机会 观察到分工与增长之间是有联系的,只不过,他没有找到这种联系的内在机制;同时,这 种机制推动下的增长也使马克思观察到,在经济高速增长中,市场内生的正反馈机制所 蕴涵的巨大破坏力,他用劳动价值论描述劳 动分工与增长的关系,并发现了其中内生的 破坏力,事实和经济学的理论发展都证明, 这种内生破坏性是不可消除的。经济学在内生增长模型上的努力,已经暗示,马歇尔结构是

13、不必要的,没有它,经济学家 的工作将更加简洁。但对马歇尔范式的放弃, 并不意味着经济学可以忽略土地的收益递 减限制,建立在收益递增基础上的任何模型 都只能是一个抽象的市场原理模型, 它不可 能解释增长为什么在“往复循环”的市场中不发生。更重要的是,在我们今天的星球 上,经济学家不应该忘记土地的终极限制, 市场神通再广大,也无法跳出土地的手掌心。三、亚当斯密的传统与杨小凯的工作 亚当斯密的最伟大成就,在于他揭示了劳动 分工具有产生效率和增长的作用。由于马歇 尔范式的介入,几乎没有人继续亚当斯密开 创的工作,以至于他的理论与后来的经济学 好象完全没有关系。在这期间,不是没有经 济学家对这个有点反常

14、的现象提出疑问。但经济学在马歇尔范式的误导下已经走得太 远了,无法回到亚当斯密的传统。直到杨小 凯找到了 一个合适的数学工具,对分工的深 入研究才得以继续,尽管这继续的前面留下 了几百年的时间,但他毕竟是继续下去了。 杨小凯的研究发现,如果引入了 “干中学” 这样的收益递增概念, 分工的收益递增机制 就可以与增长的发生,在一个模型中建立起 因果关系。亚当斯密的经济学是基于他的时 代的经济现象,也许正是如此,才给后来的 经济学家造成一种印象,以为分工是从亚当斯密时代才开始出现的现象杨小凯也有这种错觉。杨小凯认为,分工是与增长同时出现的。但 是,如果我们根据市场和分工的一般定义, 我们就会发现,这

15、样的分工早在许多年前就 出现了,无论是“干中学”也好,收益递增 也好,垄断倾向的出现也好,如果都是如杨 小凯分析的,随着分工的出现而出现,那么, 它们在几千年前的前工业社会就早已存在 了。根据中国经济史的研究,市场在中国已 有几千年的历史,而且已经相当成熟。注但在这样的经济中并没有增长出现。看来, 亚当斯密的分工与杨小凯的分工还有一点 差别。亚当斯密是通过观察来揭示分工的意 义,当他把分工和增长联系在一起的时候, 他理解的分工与机器的使用有密切的关系, Adam 1776; PP8-9 而杨小凯的定义 (Yang,2000;pp49-51)是一个一般化的定义, 分工的收益递增效应,与机器的使用

16、没有必 然的联系,它主要是来自“干中学”这样的 人力资本积累,仅与亚当斯密分工的前两个 特征有关。由于这种差别,亚当斯密定义的 分工就和工业革命联系起来,与增长几乎是 同时发生的;而杨小凯的分工就更具有一般 性,可以与市场同时发生在任何时候,事实 上,这种分工也确实发生在增长之前。亚当 斯密所观察到的分工与杨小凯所定义的分 工二者之间的差异,就在于它们的收益递增 效果是否避开了土地的收益递减拦截。所以,分工的收益递增效应,是否可以在宏 观上表现出来,被我们观察到,同时造成经 济增长后果,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 能否避开强大的土地收益递减效应。对收益递增的观察,据说早在李嘉图就注意 到了,马歇尔在他的经济学原理中更是 有详细描述。但马歇尔似乎认为收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