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笨花》看铁凝文学上的突破与发展》

上传人:tang****xu3 文档编号:163045461 上传时间:2021-01-2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笨花》看铁凝文学上的突破与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从《笨花》看铁凝文学上的突破与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从《笨花》看铁凝文学上的突破与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从《笨花》看铁凝文学上的突破与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从《笨花》看铁凝文学上的突破与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笨花》看铁凝文学上的突破与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笨花》看铁凝文学上的突破与发展》(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笨花看铁凝文学上的突破与发展摘 要铁凝长篇小说笨花从史 诗品格、风俗画等多方面着笔改变了她以往 的写作风格,以一种新的视角关注着历史风 云变化下的“世俗烟火”, 挖掘人性中的大 美,关注人民的内在道德和智慧完成了她在 艺术和思想上的突破与发展。关键词 史诗品格;内在道德;人物 形象;突破发展笨花是铁凝在今年最新出版的一部 重要作品,熟悉铁凝作品的人都知道,铁凝 在文学界是以对女性独特的关注与思考,细腻的笔触及其丰富的思想内涵而成名的。她的哦,香雪、永远有多远、玫瑰门 以及“三垛”系列等等在文学界几乎都产 生过广泛的影响。而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却 看到了铁凝的勇气与魄力, 她突破自己的一 贯的写

2、作风格和写作视野,以一种厚重的笔 调展现和刻画了曾经的那段历史以及相应 的时空下的人们,使这部作品在艺术和思想 上都达到了新的高度。一、以史诗的品格多角度呈现民国前 后的历史风云变化,再现传统背景笼罩之下 的民族逐步走向新生的过程批评家王春林在评价笨花时认为:“以艺术的方式总体性地把握表现一个相 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的社会生活,较之于以艺 术的方式把握相对纯粹的女性世界,要更加 艰难复杂得多。”:1读过笨花后, 会有一种直接感觉,它是对铁凝以前包含较 多女性命运思考的中篇小说棉花垛的推 翻重塑,而以全新的视角和叙述方式加入自 己对历史与传统的思考以及体悟进行重新 创造,使得笨花显示了恢弘的史诗的风

3、 格。铁凝成功地实现了自我超越。小说以清 末到抗战结束近一个多世纪的时间为轴,以“笨花”为中心,城乡两条线索同时发展来 构建全文。小说的故事内容始终和历史的事 件联系在一块,从清末新政到清亡共和,从 民国建立、军阀混战到日军侵华,再到抗战 胜利,几乎每个历史事件都构成了故事发展的重要时代背景与推动故事前进的重要因 素。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小说叙述了主要人物 向喜一生从军的经历,从 1902年应征入伍 历任了陆军旅长、直隶总督府咨议官、吴淞 口要塞司令等等直到“解甲归田”。 它几乎 把民国前期的军阀混战政治变迁粗线条地 勾画出来了。其中甚至对王世珍、孙传芳等 历史上的真实人物进行了描写,而后笨花的

4、子孙又英勇地为抗日战争做出了贡献。可以说铁凝把文章写得大气有度、涵盖甚广,体 现了百年的民族历史进程,史诗的笔调非常 明显。如果说这是从比较直观的一面的讲的 话,那么我们还可以从更深更内在的角度即 以传统背景之下的民族内在的发展这个角 度来看。在铁凝的笔下,小说中呈现的乡土 中国有安逸静美质朴勤劳的一面,当然更会有保守愚俗顽固自私的一面, 也许这些就是 农耕社会的本色。但是铁凝没有静止地把农 村当作一潭死水来描写, 而是与历史的变化 相联系。小说的中心笨花,是冀中平原上许 许多多普通村子中的一个, 贫穷落后以种植 棉花为主。在社会的变化面前他们并没有无 动于衷,早期向喜走出了笨花参军;乡村知

5、识分子向文成出于对外界知识的渴望后来 与甘子明创办学校;在抗日战争中一批笨花 人的积极抗战;可以看出作者的笔下的农村 人是活的具有很大自主性的, 他们对于外界 的观念从最初的迫于生计、寻找出路,到积 极主动地去认识了解,再到与民族的命运联 系在一起参加革命,铁凝把整个民族的最深 刻内在的变化逐步反映出来, 把民族的近代 化以至于现代性的演化都有所涉及这是一 个缓慢的过程,但却是一个有希望有新生的 发展。这是一种史诗的品格,只不过它是内 隐的,更显示其艺术上的难度与独创。如果说用史诗的品格来作为这部作品 的风格的概括,那么也许它只是一种体悟, 只有读完以后才会深有体会。 那么当我们走 进作品时,

6、给我们最直接的感觉却是地域特 色的乡土味、民风民俗的独特性。二、对于富有地域特色的世俗烟火的 细腻描写与格外关注小说所涉及的地点范围很广, 从冀中冀 南平原到湖北再到浙江上海,而且作者对这些南方和北方的一些风俗都有所涉及。但对于读者来说,感受最原汁原味下工夫最多的 还是铁凝对冀中平原民风民俗的细腻描写。小说的整个中心是冀中平原上的笨花。小说从开始对西贝家的介绍, 那种乡土气息 便扑面而来,冀中的方言土语生产生活方式 便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特别是她对乡村的 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细节与景观的描写。例如介绍笨花村的黄昏,“笨花村的黄昏也许就 是从一匹牲口打滚开始的它们在当街 f!光当一声放倒自己,滚动着

7、身子,毛皮与地 皮狠狠摩擦着,四只蹄脚也跟着身子滚动踢 踹起来,有的牲口还会发出一阵阵深沉的呻 吟。”然后就是来了一个鸡蛋换葱的,“他 一面打捋着车上的葱脖儿、葱叶,一面拉出 长声优雅地吆喝着:“鸡蛋换 葱” 女人们接过葱,却不马上离开,还在打葱车 的主意,她们都愿意再揪下一两根车上的葱 叶作为“白饶”。一个卖烧饼的紧跟着卖葱 的走过来,而后还有卖鱼的和卖煤油的。这 些例子还很多,生活化场景的捕捉不仅使作 品具有了浓厚的乡土气息,而且也使得读者更加容易走进作品去体会乡土中的种种。小说中还有一个独特的“风俗”,那就是钻窝 棚,笨花村是一个产棉花的地方,每年到了 拾棉花的时候,总会有一些妇女钻到窝

8、棚里 和那些夜里看棉花的棉花主发生关系以换 取一些棉花,再到集市上卖掉来维持艰难的 生活。这种风俗可以说是一种野俗,在作者 的笔下我们不会考虑道德问题,它只会让我 们更加贴近当时的原生态一一生活的本真, 乡村也不再是呆板死气沉沉, 小说中还专门 写到了买货郎夜晚在窝棚外面转,他专挑一 些关键的时候来买他的东西, 让我们感受到 了他的狡猾与幽默,乡村生活有它的趣当然 也会有苦难,但铁凝巧妙地把两者粘合起 来,使小说有生活但不压抑,给读者更多的 想象和思考的空间。 小说另外一个给人印象 较深的风俗就是“喝号”, 它是兆州的一个 民俗,人老了就要有个号,小时候的名字是 不适应上了年纪的人的。号由三个

9、字组成, 第一个字是姓,中间为老,第三个字为号, 而学问也就在第三个字上。 例如叫佟小狗的 就有可能叫佟老守,取其狗守户之意。有的 家太穷,小的时候叫“紧巴”,老的时候随 他的心愿就号老宽,小说中把“喝号”写得 很热闹,很有气势。作品这一特色很容易让 我们想到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反映解放初期 农村生活的小说,铁凝有所继承地把这种最 贴近农村的风格表现出来, 而这样的风俗也 许最能体现乡村人的真实感情与真实的生 活状态。相对以前铁凝小说较多对“内在” 的关注,她的这一突破可以说很成功,为“内在”营造了很好的“外在”的空间,使作品带给我们更多值得体会的东西,使我们 感受到了她的作品在品质上的进一步发展

10、 与提高。当然铁凝对风俗描写与格外关注只是 小说突破成功的重要条件。 着名小说家汪曾 祺就曾说过,“不能为写风俗而写风俗。作 为小说,写风俗是为了写人。2而铁 凝的作品很好地处理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三、抒写人性中的大美与内心的道德秩 序铁凝在评价自己的作品时曾说:“我可 能更着重写他们生活的逸趣,人情当中的大 美,世俗烟火当中的精神的空间,以及乡村 的智慧。还有一群凡人,看似松散的,非常 平凡的劳作和过日子当中的, 他们内心的道 德秩序。” 3铁凝曾被认为是孙犁的“荷 花淀”派的继承人,在她的很多作品中贯穿 着对人性的美的抒写,在这部小说中她进一 步地发掘出了人性中的“大美”并关注到 了他们的内

11、心的道德秩序。在这部小说中,铁凝塑造了很多男性形 象,它改变了铁凝在塑造人物时以女性为主 的特点。向喜,是这部小说的最主要的人物 之一,她曾表示,自己最欣赏的是书中一位 农民出身的旧时军人向喜,“我想表现的不 是乱世中的传奇人物,向喜也许只是乱世里 的一粒尘土,但他是珍贵的尘土。在乱世中 他也是被动的,但至少保有了自己内心的道 德秩序。” :3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动乱社 会,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再加上他还略识笔 墨,向喜从一个闲暇时卖豆腐脑的普通农民 变成了走南闯北的军人。他的地位一步步地 上升,从棚头、排长、到旅长再到吴淞口要 塞司令等等要职。究其原因,是他略懂孔孟之道,为人真诚朴实,做事认真得到

12、了上级 的赏识。作品中多次讲到他的仁义观,并且 他给自己起了名字,向中和,字谦益。但也 正是他的这种为人处世的风格使得他在政 治的舞台上并没有走得太远。他没有信奉“无毒不丈夫”的格言去处置兵变的士兵, 从而失去了晋升的机会。 他没有像孙传芳那 样表现出对于政治的高度敏感与关注,同时也没有那种对加官晋爵的急切渴望。在动荡 和机会并存的年代,他并不为之所动,给人 的感觉还是一个坚守自己的内在道德和本 分的农民。作品中提到向喜带兵攻龟山的时 候,他的感觉还是像干活儿,“他寻思既是 干活儿,就有些功夫的时候。他抚摸着胳膊 上的仍在淌血的伤口,心想,其实这会儿他 完全有理由佯装重伤,叫卫生员把他抬下火

13、线一一他下工了。可转念又想,他是拿了主 家的工钱的,开拔时他还拿出双饷的一半: 五十块现大洋寄给弟弟向桂, 叫他买头驴再 买挂水车,笨花的地不能光旱着。”但是, 作品中给我们提供的形象远非如此, 他面对 威逼利诱几次拒绝和日本人合作,最后只是 带着食盒和他从家走时所带的包袱悄悄地 回到了老家,这些确实能感动读者。我们可 以说他骨子里还是一个农民, 但却让我们看 到了农民的那种严肃的是非观,勇敢的民族 气节,质朴深层的智慧。向喜的一生充满着 选择,当然包括他的选择死亡。他最后选择 了保护那个触犯日本人的演员,是为了同 胞?为了一个军人的尊严?还是他的心爱 的萝卜地遭到日本兵的践踏而产生了报复 的

14、心里?可以说是很难分清了, 也没必要去 分清,他用道德和智慧作出的选择已经说明 了一切。铁凝曾说:“选择,小人物在乱世 面对更大利益诱惑的时候做选择会更加艰 难。而支撑作这种选择的,是一个民族的底 盘,是沉重的而不是飞扬的。” :4更何 况一个人面对死亡的选择。 而这种民族的底 盘的沉重让我们想到了这部作品的篇名“笨花”,以及她在扉页上写的:“笨花、 洋花都是棉花。笨花产自本土,洋花由域外 传来。有个村子叫笨花。”“笨”就是一种沉重,就是一种固守,民族需要沉重坚强 的脊梁,需要固守和继承民族内在的道德秩 序。也许铁凝用“笨花”来命名就与此有关 吧。整部小说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是采用“一种准确的、简

15、朴的、温润的、结实的方 式”来写的,没有了铁凝以前作品中的那种 不断洋溢的才情,似乎有了 “笨”的感觉, 但是却让我们触及了更多实在的东西,认识到了历史风云变化下的世俗烟火,看到了铁凝对历史的理解,更让我们看到了民族中的 最稳定沉重的东西内在的道德秩序与智慧。而铁凝的写作又不仅仅于此, 铁凝称, 那不是风云史,也不是在怀旧,我希望写 出人情中大的美和生活中的情趣。在闭塞环 境中,人心最终保有着道德秩序和智慧,在 狭窄的东西里面有着相对永恒和宝贵的东 西,那是一种积极的美德。现在我们处在车 流滚滚的时代,心灵需要回望,但回望心灵 是不是怀旧?不是的,我看过一部电影叫回到将来,我想回望心灵是回到将来的 一种妄想。” :3我想“回到将来”是一 种写作的伦理,是铁凝进一步的思考所在, 也是我们获得更多启示的源头。铁凝完成了一次在艺术和思想上的成功突破与发展。参考文献1王春林.凡俗生活的历史镜像:J .小说评论,2006,(2) : 74.:2:汪曾祺.晚翠文谈:MT .杭州: 浙江文华出版社,1988 : 12.13 铁凝谈新作笨花聊天实录IEB/OL .http:/author/subject/2005-12-28/4:王干,铁凝.花非花人是人小 说是小说:J :.南方文坛,2006 ,: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