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华北的集市和集市圈(四)

上传人:tang****xu1 文档编号:163044704 上传时间:2021-01-2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1.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晚清华北的集市和集市圈(四)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晚清华北的集市和集市圈(四)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晚清华北的集市和集市圈(四)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晚清华北的集市和集市圈(四)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晚清华北的集市和集市圈(四)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晚清华北的集市和集市圈(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晚清华北的集市和集市圈(四)(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晚清华北的集市和集市圈(四)内容提要 本文利用华北数十州县的方 志,特别是利用形成于光绪早期的青县村 图、深州村图中的丰富资料,对晚清时 期华北的集市和集市圈做了较详尽的研究。 本文认为,华北各州县集市数量参差不一, 甚至差距很大,集市数与州县人口数、村庄 数及土地面积的关系,亦无有规则的比率。 集市圈即集市与赶集村庄的空间构成,所包含的村庄多至近百村,少则二三村,甚至一 村。本文以自己的研究成果对美国学者施坚 雅关于中国乡村市场和社会结构的理论、公式提出了质疑。四、乡村集市形态的多样性 和集市圈的性质青县村图和深州村图使我 们具体得知每个集市的空间构成,并可以看出它们的形态有很大不同。青县各

2、集市周围 大体有数量不等的村落环绕, 形成面积不等 的集市圈;而深州则不同,除了类似青县集 市的形态之外,还有一二十处单村集、二三 村集这样的空间结构。这些情况,有助于我们思考、检验关于集市形态的某些理论公式。 施坚雅关于集市形成的图式告诉我们,一个中间集镇的较普遍的构成模式是,作为同时起基层集镇作用的市场,有 18个村庄;而 它作为中间市场的区域又会增加 36个村庄, 构成这个中间市场的6个支撑点,即它的6 个基层集镇。从州县集市构成的平均数状 态,我们不可能验证这一图式;而青县村图 却告诉我们集市构成的一种具体图式,它的在城集无论作为中间市场或中心市场,光绪时期它的99个赶集村镇中间并没有

3、别的基 层集镇存在。兴济集也是如此。6个支撑点构成一个六边形。集镇的“六边形”构成是 将“中心地理论”应用于市场研究而得出 的;六边形公式十分着名。施坚雅曾开宗明 义指出,中心地理论适用于城市、城镇和其 他具有中心服务职能的居民点的研究,他采用的是克里斯塔勒和罗希提出的解析系统。德国克里斯塔勒认为,各种市场区域总是 呈六边形的;市场区域中心分布、规模、类 型的图式,是一个寻求最佳经济合理性、最 佳利用中心结构以及最低价值消耗的图式;而关于中 施 坚雅:十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第82 页,图5、6。 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 和社会结构,第5页。心地及其层次之确 定,克氏认为虽然十分困难,但存在

4、简单而 精确的方法,即以该地电话线路的数量来显 示该地方的重要性,以提供货物种类和服务 的多少而分等级。克氏德国南部的中心地市 场体系中,最低一级中心地的区域半径为4公里,中心地人口约 1000人,提供货物40 种,次低一级区域半径 6. 9公里,中心地 人口 2000,提供货物90种,等等。施坚 雅运用这一理论研究中国的乡村市场,认为在同一纬度的平原中,在各种资源均匀分配 的情况下,“集镇分布就应该符合一个等距 离的坐标,好像位于把空间填满的等边三角 形的顶点。在理论上,每个市场的服务区域 也应该接近于一个正六边形 大量的集 镇都正好有6个相邻的集镇,因而有一个六 边形的市场区域,尽管这个市

5、场受到地形地 貌的扭曲。”他对自己理论的表述实际上 有灵活性,是以同一纬度,特别是以资源均 匀分配为前提。但问题不在这里,而在于集 镇的分类与定义,其“中心性”决不能如电 话线路多少那样明确地被指明。德沃尔 特。克里斯塔勒着,常正文、王兴中等译:德国南部中心地原理,商务印书馆1998 年版,第81、147. 165页。参据许学强等 编着城市地理学第8章,高等教育出版 社1997版。 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 和社会结构,第21页;城市与地方层级 体系,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第329330 页。前已述及,施坚雅将清代乡村集市分为 基层、中间和中心三级。在中国农村的市 场和社会结构书中虽多处提及“小市

6、”,但在研究市场的空间构成和数量 时却从未被计及。他称低于基层集镇水平的 居民点是“村庄”,专指“没有设立市场的 聚居型居民点”,又提出某种“村庄”中有 他称之为“小市”的市场, 是通称为“菜市” 的小市,专门从事农家产品的平行交换,对 地方产品进入较大市场体系,所起作用微不足道。它在农村只零星存在,但又认为在多 数情况下可视为“初期基层市场”。那么, 作为六边形支撑点的基层市场, 究竟是怎样 的性质呢?前已提及,施坚雅定义为可以满 足农民家庭所有正常的贸易需求的市场,是产品向上级市场流动和上级市场产品向下 流动之地。同时他还提出:中心地理论仅 仅与零售有关”,这就是,大量需要的一般 商品在低

7、级中心地和任何一级中心地都能 买到,较专门化的商品只能在供应范围较大 的高级中心地才能买到。除这些描.述性 的说明外,他提出了一个基层市场通常应有 的一些永久性设施,如茶馆,酒店,饭铺, 油行,香烛店,经营织布机、针钱、肥皂、 烟草、火柴之类的店铺,还有一批手艺人如 铁匠、木匠、棺材匠等以及农民需要的磨工 具者、阉割牲畜者、医生、算命人、理发匠、 代书人等,还会有允许老顾客赊欠之类的金 融活动。显然,他认为这些商业和人物体 现了 “对属地或腹地提供零售商品和服务 项目的作用”,如同克里斯塔勒以提供多少 货物品种或多少电话线路以标志市场等级的作用一样,应是研究者据以确定历史上某 一乡村集市是否基

8、层集市的标准,同时也是据以论证基层集镇“六边形”空间构成的 前提。p 施 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第 6 7页。 施坚雅:地方与地方体系层级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第329 330页c 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 第25页。我们假设这是确定一个基层市场 的必要条件。但是,这里似乎存在问题,施 坚雅自定的标准有些不统一。 他在另一处就“测定经济层级级别特征的增值商品和服务项目问题”提出具体界说:“将中间市镇与标准市镇(按:“标准市镇”为上文“基 层集镇”的另译)区别开来的商店,包括专 营五金或各种工具、帽子、酒类和宗教用品 (主要是香、蜡烛和纸钱)的商店。中心市镇 (按:即上文的“中心

9、集镇”)所特有的商店 包括专营铁器、鞭炮和花炮、竹器、布匹、 食盐和茶叶的商店中间市镇有棺木匠、 铁匠、裁缝和制面匠 其他具有特色的增 值服务项目包括:中间市镇的酒店 (一般标准市镇有茶店) ”这里的标准与他早 先的以上引述的说法, 显然有相当的混淆和 不一致,令人有无以适从之感。而且,何以 五金、工具、帽子、酒类等为中间集镇所特 有而为基层集镇所无,何以铁器、鞭炮、竹 器、粮食等为中心市场所特有而为中间市场 所无,何以基层市场只能有茶店,而中间市 场才有酒店,何以铁匠、木匠、棺材匠等既 为基层市场所应有,又称它们为中间市场所 特有,都令人莫名所以。据以研究清代,包 括晚清时期乡村集市的记载中

10、,有商店类别、数目等资料者极少。光绪末年直隶望都县陆 保善编撰有望都县乡土图说,把它和民 国望都县志结合起来,有不少值得研究 的情况。望都是一小县,全县西南境产棉花, 妇女多习纺织,有土布及辣椒、线麻、果实 等物产外销。县城130余户,600余口。全 县原只县城有集市,每逢四、九集场,各 乡农民车载背负而来者,粮食、布匹、果实 外,别无它货物”。县城有“铺户四十余”, 但“杂粮、布匹、杂货、药料、熟食等铺, 逢集场一开设,若非有恒业者也”。按照施坚雅的研究,县城至少应是中间集镇,有的 还是中心集镇,但从以上记述,望都县城的 固定商铺似乎还达不到施坚雅所说的基层 集镇的要求,更不能是中间集镇。人

11、民国后 望都除县城以外,有了其他一些集市,如永 丰镇,150余户,人口比县城多,田地50余 顷,亦较县城多1倍余,二、七有集,但只 有杂货店l ,起火店1,更达不到施氏的基 层集镇标准。又一大村南王瞳村,230户,口数超过县城近1倍,田50顷,三、七有 集,只盐店、客店、杂货店各一。其他如北 柳絮村、三贾村、固店村、柳陀村、西白城 村、黑堡村、张庄村、白岳村、常早村、阳 丘村等,各每旬2集,都有百户以上;商铺 最多的是西白城村,270户,三、八有集, 有杂货店2,烧饼店2,药店2,盐店1,客 店1,枣烧锅1,共9家,但其他各集的商 店,各不过一二家、三四家,如三贾村,是 390户大村,三、八有

12、集,而村上只药铺1家。固店村,120余户,一、六有集,只药 铺、酒铺各1家。张庄村亦300余户大村, 五、十有集,有客店 2,杂货店2,盐店1。 固现村、阳丘村、黑堡村、天寺台村等,各 每旬2集,但都无商铺。这样看来,按施氏 上述标准,望都县的集市很少能达到基层市 场应有的商店和服务设施的标准。施坚雅:地方与地方体系层次,中华帝国晚期的 城市,第409页。施坚雅说“小市”是从 事农产品平行交换的市场。所谓农产品平行 交换,应就是学者通常论述的为农民“余缺 调剂”而提供的场所。如这样理解不错,“小市”在晚清华北乡村中就应是大量的, 而不是“微不足道”和“零星存在”的; 它 们如被排除在乡村初级市

13、场之外,那么,地 方志书上记载的集市,大多数就难以和施坚 雅所说的最低一级市场“基层市场”相对 应了。施氏说小市也就是“菜市”,而“菜 市在中国志书中常被认为是“小集。 如 前引民初盐山县志把只有“蔬菜酒肉” 上市的的集市称为“小集”,以与有木植、 牲畜等上市的大、中集相区别。盐山县这种 只交易“蔬菜酒肉”的集市被包括在全县39处集市之中。修志者指出,自康熙至同.治, 盐山有大、中集24,自光绪以后新增15集 都是只有“蔬菜酒肉”交易的小集。很多地方志并不标明集市上主要交易的品种和货 物,不标明集市上有多少和何种商店,则区 别历史上的“小市”、 基层市场也就很难了; 进而言之,施坚雅关于三种乡

14、村市场的理论 能否适用于中国历史上的集市研究,可能也是一个问题了。有学者指出,“施坚雅成功 地以克利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研究长江上 游的城市系统,但他以后把这一研究模式推 广于中国其他地区,却感到缺乏有这么充分 的说服力”,认为这可能与克氏理论是在假 设条件下得出的,“难免与现实存在有差 距”。我同意“难免与现实存在差距”的 看法。最显着的是深州的集市。深州州城位 于北纬38度上下,全境是平原,而其集市 的分布很难说形成六角形,也不能证明显示 出“集镇位于中央,周围有一个内环,由6个村庄组成,一个外环,由 12个村庄组 成”。施坚雅的分析,如他自己所说,从 几何学与经济学为基础的理论上,是无懈可

15、击”的。但实际上,农村市场的构成并不 适用上述的几何学理论,至少不能完全适用, 而且传统时代中国乡村的集市村镇,恐怕也与德国学者所研究的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不 同,其方法在何种程度上能移用于中国乡村 市场研究,本身就是待研究的问题。这里, 需要进一步考虑的是,中国乡村集市的等级 标准能否只以村镇上商店之种类和数量来 确定?我们先看一些对乡村集市的描述。民 国重印的乾隆六年(1741)宝土氐县志卷 6 “市集”有语:通器用、利财贿,必 于市乎? 牵车者、驾马者、负者、担者、 携筐而荷担者,熙熙然共选往哉。其期也有 常,其值也有定,予取予求,各如其意以去, 虽有作伪安所施?盖观于畿甸之市集,穆然 思古

16、道焉。关于集市中的具体情况,又有语: 届期,凡近境者,披星戴月,络绎毕至。集 场约半里许,各赁坐地,陈货于左右。一切 食用所需具备,要皆村庄中出也。自辰至未, 肩摩毂击,喧填道途,日斜则人影散乱,捆 栽而归矣。 王笛:跨出封闭的世界一一长江上游区域研究,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232页。 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第 23页。从以上叙述,可知这一集市“集场” 长半里左右,但未见有商店,只是“各赁坐 地,陈货于左右”。似乎可以说,这一集市, 只是一个“场所”,赶集者的食用服务,由 村庄提供;购得和出售货物,是“络绎毕至” 者互相服务的。当然,络绎毕至者中会有不 少客商,但集场上没有商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