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苟姓后人宁不上户口也不让孩子姓苟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6304286 上传时间:2017-11-0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0.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苟姓后人宁不上户口也不让孩子姓苟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河南苟姓后人宁不上户口也不让孩子姓苟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河南苟姓后人宁不上户口也不让孩子姓苟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河南苟姓后人宁不上户口也不让孩子姓苟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河南苟姓后人宁不上户口也不让孩子姓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苟姓后人宁不上户口也不让孩子姓苟(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南苟姓后人宁不上户口也不让孩子姓苟社会万象河南商报 微博 丁亚菲 2014-06-27 03:24 五代十国时期,后晋一“敬”姓大臣因为要避皇帝石敬瑭的名讳,忍痛减 “文”改姓为“ 苟”。一千多年后,荥阳市雷垌村几百名“苟” 姓后人不堪祖宗改姓所累,改回 “敬”姓。这几年,郑州也陆续有苟姓人改姓敬。心声宁可不上户口,也不让孩儿姓苟“宁可不给孩儿上户口,也不能让他姓苟。” 早在妻子准备怀孕时,郑州市民苟先生就决定要给孩子改姓,甚至一度撂下了上边那句狠话。苟先生从上幼儿园起,就被老师、小朋友们喊作“小苟(音同狗)”、“苟”、“ 汪汪”。因为这,不管父亲怎么打骂,他都不愿意去上学。后来勉强去上学了

2、,迟到、逃课也是常有的事儿他不想听见老师点名,只要点到他的名字,就会引得同学哄堂大笑。如今,苟先生已是一家单位的中层领导,却依然没能走出姓氏的阴影。他说,同事顾虑到他的感受,都不喊“那个字” ,而是以他的名字或名字加职务来称呼他。如非必要,他也不愿意告诉别人自己的姓氏,跟知道他姓氏的人说话时也习惯以“ 那个字” 代替。在苟先生看来,“苟”姓带来的羞辱和创伤,已经烙印在了他的心中,足以影响他一生。他说,他所经历过的这一切,绝对不能让孩子再次经历。尴尬总是被嘲笑,游泳被叫“狗刨”事实上,因为“苟”姓而受累,想要改姓的人,远不止郑州市民苟先生一人。在荥阳市城关乡一个名叫雷垌村的小村子里,苟姓是个大姓

3、,有四五百口人都姓苟。但早些年,苟姓族人时常被外姓人取笑。那儿的老人,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年龄小的孩子被叫做“小狗” ,年老的人就被叫做“ 老狗 ”,游个泳也会被嘲笑是“ 狗刨” 。再后来,随着外出打工、求学的村民越来越多,雷垌村里随母姓的人多了,还一度出现了一家多姓的奇观。在雷垌村之外,全国还有许许多多的“苟” 姓人遭遇着相同的尴尬:做生意的苟镇,买东西开发票的时候,名字时不时就被人写成“狗镇” ;长春市民苟某介绍自己是“小苟”时,被单位领导批评“不严肃” ;陕西人苟百善的女儿自小随母亲姓,从来不让父亲给她签字;辽宁省新民市一男子因为姓苟而不好意思外出打工,只能一直在家做农活雷垌村村民敬岐说,

4、以前,村里的老人只知道祖上姓敬,并不知道其中的故事和渊源,想要把姓改回来也无从下手。渊源敬姓人祖上避石敬瑭名讳改姓苟曾经,雷垌村一个在郑州工作的老人,为帮助族人和孙辈改姓,退休后开始大量查阅跟姓氏有关的书籍,算是弄清了苟姓的渊源。据史书记载,苟姓跟草有关,包含着生长的意思,最初产生于黄帝时期。传说,黄帝的子孙中,有人居住在河内(现在的山西、河北、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因为当地生长的枸杞比较多,所以以“苟” 为姓。除了这支苟姓人外,其余的苟姓多由其他姓氏演变而来。敬岐等人的祖上之所以姓苟,就是由“敬” 姓而来的。这个故事,在有苟姓人的地方多有流传。在五代十国时期,后唐节度使石敬瑭起兵,夺取政权,

5、改国号为晋,迁都开封。在石敬瑭做后晋皇帝期间,有个姓敬的大臣因为冲了皇帝的名讳,再加上得罪了皇帝的近臣,遭到陷害后被定了罪,朝廷下令让所有的敬姓人改姓“苟”。据有些地方的族谱上记载,该敬姓大臣的部分家人逃到了山西一个叫雷家垌的地方。后来,这些人中的部分人又迁到了如今的荥阳。再后来,因为逃难,又有一些人到了登封、巩义、新密等地。故事一村人改姓“敬” 连唱三天大戏知道了祖上和“敬”姓的渊源后,生活在雷垌村的苟姓族人,于 2000 年召开了一次“ 改姓”会议,决定向公安部门申请改姓。在提交了两三页的改姓申请后,荥阳市公安局经过调研,同意了雷垌村苟姓村民改姓敬的申请。也是在那一年,雷垌村几百口苟姓人改

6、姓敬。第二年的庙会上,为庆祝改姓,雷垌村曾经姓苟的村民出资五六千元钱,连唱了三天大戏。雷垌村村民改姓 5 年后,登封市唐庄乡上百名苟姓村民借鉴他们的做法,集体改姓。这之后,陕西、甘肃、河北、沈阳、黑龙江等地的很多苟姓人,纷纷认祖归宗,成功改姓“敬” 。这几年,郑州市中原区、上街区、金水区也陆续有苟姓人成功改回敬姓。姓氏故事历经磨难的敬姓据史书记载,由于要避皇帝的名讳,敬姓在发展中曾遇到过多次改姓现象,可谓一个历经磨难的“倒霉”姓氏。在南朝梁时,权臣侯景曾建立一个汉朝,由于敬姓人的姓氏与他的名字同音,应该加以避讳,于是敬姓人无奈改姓“恭”。侯景的政权灭亡后,他们虽然得以恢复原来的姓氏,但到五代十

7、国时,又因为姓氏冲了后晋高祖石敬瑭的名讳,不得不把姓氏拆开,一分为二,成为“苟” 、“文” 两个姓氏。没多久,后晋被后汉灭了,敬姓族人不用再避讳了,很多改姓苟、文的后人又改回敬姓。但不久以后,后汉归宋,他们又因为要避宋太祖赵匡胤的祖父赵敬的名讳,而重新改姓苟、文。“敬”为啥读“苟”?石碑解开秘密 张永祥 李永忠 特约通讯员 张枥在南部县,姓敬的公民有 34610 人,姓苟的有 75 人。有趣的是,当地人都把“敬”读成“苟”(音 gou)。敬并非多音字,为什么会有两种读法呢?近日,笔者在升水镇洛阳村采访时,意外地发现了一块“改姓碑” ,解开了这一秘密。奇怪:把“敬”读成“ 苟”“我第一次叫敬姓学

8、生时闹出了笑话。”南部县升钟镇小学音乐教师蒲七五回忆,20 多年前,自己第一次走上讲台,点名让敬小明回答问题,一连叫了几遍,都没有人站起来。就在蒲七五有些纳闷时,有同学们回答说,班上只有一个“苟”小明,没有敬小明。蒲七五当即走向那个学生,发现他书本上写的姓名是“敬小明”。学生为什么要把“敬” 读成“ 苟 ”呢?难道这是多音字?课后蒲七五查阅字典,发现敬只有一个读音。后来,蒲七五还了解到,敬姓在南部县无一例外都喊成苟姓。只不过,敬姓公民走出南部县后,大多都读成敬了。因为外地人根本就不承认“敬”读“苟”。说法:民间为了避讳据南部县升钟库区民间文艺创作研究协会主席敬洪琳介绍,五代十国时期,后唐节度使

9、石敬瑭做后晋皇帝期间,朝内有个大臣姓敬,冲了他的名讳。再加上,这个敬姓大臣得罪了皇帝近臣,遭到陷害,被定了罪,朝廷下令,所有敬姓改为“苟”,否则杀无赦。为免遭杀戮,南部县姓敬的都把“敬” 读成“ 苟”。但敬洪琳这一说法在当地引起了质疑。原因是,在升水镇流传着这样一个版本:有一个苟姓读书人官至宰相,这个宰相与皇娘私交不错。为了能与皇娘私会,宰相派心腹暗中挖掘地道,快要通到皇娘住处时被发现,宰相自然被株连九族。一些苟姓人家为了逃命避讳,纷纷把苟姓改为敬姓。这两种民间版本,难以考证,也很难让人信服。揭秘:“改姓碑” 解开谜团这样的发音到底缘起为何?近日,当笔者随南部县文物普查小组工作人员前往升水镇洛

10、阳村调查时,意外地发现一个石碑,它解开了“敬”读成“ 苟” 的秘密。在通往洛阳村的水泥路上,有一个 0.6 米深、高约 1.6 米的石碑,石碑旁边还倒放着一个半截石碑。笔者看到,竖立着的石碑风化严重,碑文主题为“更姓碑记”,碑石左边书有“姓氏更新传百代”,右边书有“ 芳名再扬播千秋” 。碑文说,族人苟化兰文品、人品极佳,被录入翰林院太学生,乾隆皇帝亲笔将其名字“苟化兰”改为“ 敬化兰 ”。当地人把这看作是一种荣誉,要求族人全部改为敬姓称呼。由于年代久远,当地人根据石碑上残留的痕迹用墨汁涂抹,才显现出来了这些文字。曾经研究过敬氏家族史的升水镇洛阳村村民敬启军告诉笔者,受“行不改姓,坐不改名”传统思想的影响,当地人虽然把苟改为敬,但是仍然保留了苟的读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