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崛起的精神内涵与设计文化的本土化策略

上传人:卢** 文档编号:162997865 上传时间:2021-01-22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5.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原崛起的精神内涵与设计文化的本土化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原崛起的精神内涵与设计文化的本土化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原崛起的精神内涵与设计文化的本土化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原崛起的精神内涵与设计文化的本土化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原崛起的精神内涵与设计文化的本土化策略(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原崛起的精神内涵与设计文化的本土化策略摘要: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中原文化可以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不仅为中华文化制定了规范与法则,并且将这种规范以不间断的方式延续下去,成为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关键词: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中原文化可以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不仅为中华文化制定了规范与法则,并且将这种规范以不间断的方式延续下去,成为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中原作为一个文化区域,不仅为中华文化的发轫、演进、定型、转捩的演进历程奠定了文化的根基,而且作为原典文化对中华民族精神心理的构建和文化精神内涵的完善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并逐渐沉淀为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这些业已形成的文化价值体系是值

2、得我们当代知识分子深入思考的。从文化类型上看,中原文化在哲学、宗教、美学、政治、科技、民俗等各个领域都有突出的贡献,可以讲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基与起点,要了解、整理、发扬中华文化,其重点首先在于对中原文化的重新检视,厘清中原文化的菁华之源,从而为我们制定社会文化发展策略提供宝贵经验与意见,为中原文化的奋飞提供理论支点和文化契机。 首先我们需要对“中原”一词做一番文化上的考察,从而探讨历史赋予其的文脉价值。中华民族是具有深沉厚重历史感的民族,我们自古就有强烈的追求和谐圆满的精神诉求,表现在社会文化精神价值的塑造上就是重视社会文化的和谐与中庸。在礼记中庸中,关于“中”的理念被加以重视,“喜怒哀乐

3、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宋代理学大儒朱熹也指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这就是讲中正平和、不偏不倚的状态正是中华文化的最高精神境界。不仅如此,我们的国家叫做“中国”,河南话中对同意、赞成的态度往往会说“中”,这些都是潜藏在我们身边语境中的文化表征,亦即“中”是理想化的、值得肯定的一种状态。那么“中原”作为地域概念,表明此地区位于“天下之中”,作为一种文化概念,彰显该地区的文化具有优越性和先进性。 作为受“中原文化”影响最为直接的地区,河南省理所应当地高擎“中原崛起”的大旗,

4、在人们看来,所谓“中原崛起”无疑首先表现为经济腾飞,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生活质量进一步发展的“硬件”层面,及物质生活水平方面。但是其实如果我们对人类社会发展历程进行一番历时态的考察就不难发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相辅相成的,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是相当微妙的,表现为一方带动另一方的发展进步,如我国先秦时代,正是诸子百家造就的学术自由的文化氛围,才最终缔造了秦汉帝国政治的勃兴和文化上的永恒,使中国重新归于一统,从历史的实例中,我们不难发现,精神文明作为上层建筑不仅仅为物质基础所决定,并且其自身也具有自律性并促进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从而最终促进社会整体化文明进程的提升和跨越。河南作为中原文化的翘楚,还远远

5、称不上文化的强省,我们在许多方面的保守与短视使得大量的文化资源与文化艺术符号未被有效地发掘整理、有效利用。在现当代,文化的发展愈来愈具有自主性和共融性,艺术、文化的精神已经越来越多地与文化价值观念的认同、社会归宿感等社会问题发生关系,在这里,文化的象限广义的,是具有开放性、包容性的价值体系,剥离了文化的支撑,社会发展的合理性将被公众质疑,并会失之于茫然与困惑。在当今社会中,文化现象纷繁复杂,多元并存,并且融入了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的基因,越来越具有不确定性和表面化且无深度的特性。但是看起来如此热闹的文化语境中,河南却失语了,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究竟何在?是文化观念尚未自觉,还是在当下文化话语权的丧

6、失,抑或是对流行性的大众文化、消费文化的自觉抵制与拒斥?至少在当下,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东北的“赵本山现象”将本属于东三省乡土艺术的二人转推到了主流文化的前台,并借助主流媒体进行包装、开发和推广,成功的改造了二人转当中的低俗下流的不合理内容,而使之更具有幽默、反讽、象征的表演特征,实现华丽的转身,也为中国民间艺术的开发和利用树立了一个成功的范式,这样的文化现象是值得我们重新审视和深入思索的。反观河南省作为一个文化大省,我们拥有的文化积淀是当之无愧的博大精深,却无人能高扬文化革新和推广的大旗,我们与其说失望倒还不如认为我们对文化价值的认同尚未建立起来,更谈不上完善,我们尚未真正地在精神心理上进入当

7、代语境。 艺术设计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在现代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它不仅是文化精神的外化,还具有无比强大的社会渗透性,通过审美的途径影响到人们的文化心理结构和文化观念的构建。因此河南的艺术设计要获得成功必须要实现本土化,充分吸取河南优渥的文化资源和艺术符号,且将之与现代性的设计手法、设计观念、设计方法论进行有效的对接,这样才是河南艺术设计走出困境的有效途径。 艺术设计的创作“愈有地方性也愈有世界性”。古文化哺育了人们,人们应该研究古文化。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形成的土壤,我们古老的民族文化经过认真地研究挖掘,一定可以再现新时代的光彩。一个民族的民间艺术是载育着整个世界时代文化的基石,它

8、同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同脉搏。所以,重视我们的民族文化,致力于民间艺术的研究与开发,将民间艺术作品推向市场不仅弘扬了我们民族文化,也一定会创造丰硕的经济效益。中原地区民间美术是蕴含华夏审美的风尚的艺术宝库,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所包蕴的民俗性与民族性,在成就我们文化的多样性和相异性的同时,传达着独一无二的文化品格与气质。中原民间美术形态多样,种类丰富,内涵深厚,其中还贮存着可贵的知识、情感和科学技术,蕴含中华民族创造和审美最本原的精神。作为当代艺术设计教育资源,其价值和功能在于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文化内涵。传统民间美术的表现形式极为丰富、多样,可

9、以说是一种原生态的艺术设计,对应着现代设计教学的科目设置,可以全方位地为当代艺术设计教学提供启示,衍生出更多的艺术设计风格,打破当代艺术设计教育体系盲目的趋同性。对于传统民间美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加强当代艺术设计教育个性化、多元化的有效途径。数字化技术在艺术设计中的广泛应用,在促进设计规范、提高设计效率的同时,使设计越来越趋向于理性的刻板、冷漠和单调,严重地削弱了设计的人文性和创造性,传统民间美术资源正好可以为艺术设计教学提供多元的有力支持。中原地区民间美术的丰富内蕴,是现代艺术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民间美术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较好地发挥传统导向功能,使

10、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代代相传。 谈到对中原本土文化的开发利用,首先广大的艺术设计工作者和研究者必须深入到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去,充分了解掌握中原文化的核心文化理念和价值内核,将那些最能够代表民族文化先进性、审美性、多元性的符号、语言提炼出来,并将文化救赎的观念不断引向深入。其次,作为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有义务在设计教育实践中自觉导入地区民间艺术的理念,不断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阈和综合素养,培养学生对于民间艺术的兴趣,搭建民族品格的设计精神图式,增强艺术设计与民间艺术的文化精神和设计方法论上的交融互渗。最后要说的是我们的政府也要承担起相关的文化责任,著名文化学者、作家冯骥才先生近十年来常年奔走于广大的乡村地区

11、,对濒临消亡的传统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的整理和保护,他对朱仙镇的木板年画的关注和梳理已经引起了文化界的多方赞颂,冯骥才先生在接受南方周末的采访时就谈到“文化遗产的第一保护人是政府”,指出文化的保护是仅仅是文化人的良心守望,而且还应该是政府所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如果只重视物质文明的发展和政绩工程的竖立,则很难谈得上是称职合格的政府。随着中原地区经济的腾飞和文化态度的日渐开放,更多的社会资源被政府用于传统文化的保存和发扬,河南省在建设中原经济区时提到的一个重要口号就是“文化立省”,文化的核心价值得到了理解和尊重,这些都是值得期待的。 参考文献 【1】 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 东方出版社. 【2】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 李砚祖造物之美产品设计的历史与文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 张得水河南古代陶塑艺术. 大象出版社. 【5】 中原崛起网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