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I*** 文档编号:162874155 上传时间:2021-01-2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惠州市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惠州市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惠州市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惠州市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惠州市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惠州市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惠州市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月考试题高三历史2019.11试卷满分值100分,考试时长10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1. 公元前3500年以来,随着生产的进步和私有观念的发展,使得财产及相关权益的世代传承是在家族或宗族内部完成。这一现象导致A. 祖先崇拜得以发展加强B. 分封制得以萌芽和发展C. 宗教成为政治统治工具D. “孝”带有浓厚道德色彩【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财产及相关权益的世代传承是在家族或宗族内部完成”可得出,后人能继承祖先的财产,因此有利于对祖先的崇拜进一步发展,A正确;材料与分封无关,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到宗教,排除C;材料与孝无关,排除D。2. 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

2、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由此可知A. 夏文化的全貌清晰可见B. 文化是在继承与创新中发展C. 商周文化照搬了夏文化D. 孔子是夏商周文化的传承人【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孔子的言论可知,商周两朝分别继承发展了前朝的政治制度,即文化是在继承和创新中发展,B正确;题干中仅仅提到了“夏礼”而非夏朝的全貌,排除A;“有所损益”意味着继承和发展,而非全盘照搬,排除C;D不符合史实,排除。3. 东周时期在很多方面都是中国历史上最令人振奋和浪漫的一个阶段,但后世中国人一直把东周视作一个无可救药的礼崩乐坏时期。这是因为A. 分封制遭到破坏B. 中央集权产生C. 信奉大一统理念D. 宗法制的

3、影响【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周时期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这一时期典型的特征是大国争霸,王室衰微,诸侯在后期开始进行兼并战争,因此中国人认为东周视作一个无可救药的礼崩乐坏时期主要是和其信奉大一统理念有关,C正确;分封制遭到破坏是礼崩乐坏的表现之一,与材料无关,A排除;中央集权的产生是在战国时期,不符合春秋时期的特征,B排除;宗法制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与材料无关,D排除。故选C。4. 当尚书上出现“中国”一词时,其所指仅仅局限于关中、河洛一带;而后又扩展至黄河中下游广大地区;秦汉以降,又将不属黄河流域但在中原王朝政权统辖范围之内的地区皆称为“中国”。这表明A. “中国”一词属

4、于带有多重含义的复合体B. 时代发展推动中国由小到大的扩展C. “中国”正式作为国名始于中华民国建立D. 丝绸和瓷器、茶叶征服了全部世界【答案】B【解析】【详解】通过题干可知,古代对于“中国”所指地域范围在不断扩大,而且这种不断扩大的趋势与政治发展相关,如尚书是西周古籍,其统治的核心区域在关中、河洛一带,而秦汉是大一统王朝,因此其所言“中国”指的是中原王朝统辖的区域,意味着时代发展推动中国有小到大,B正确;题干中的“中国”指的就是地理范围,而非多重含义,排除A;C与题无关,排除;D表述绝对,排除。5. 春秋至西汉的部分水利工程芍陂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组

5、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郑国渠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元年)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兴建,约十年后完工。漕渠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沿秦岭北麓开凿的人工运河。白渠开凿于西汉武帝太始二年(前95年),由于是赵中大夫白公的建议而得名。这反映了A. 小农经济能够长期稳定发展B. 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强化过程C. 历代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D. 权力集中对社会发展的优势【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楚相秦国蜀郡太守秦王政汉武帝”可知,国家或政府集权体制助推了水利工程的发展。故答案为D项;小农经济能够长期稳定发展影响因素很多,水利工程只是其中之一,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强化过程,排除B项;材料

6、无法体现重农抑商政策,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6. 西汉前期,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西汉稳定。汉武帝时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由此可知A. 无为而治思想有利经济恢复B. 儒学已经官方化和制度化C.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成为必然D. 儒家思想成为了正统思想【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西汉前期,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西汉稳定。”可知,汉武帝时期,汉帝国内忧外患,雄才伟略的汉武帝必然有所作为。这推动了治国理念的调整,即董仲舒新儒学逐步取代黄老之学。故答案为C项;无为而治思想有利经济恢复是在汉初,时间不符,排除A项;时代变迁有助于儒学,而非儒学已经官方

7、化和制度化,排除B项;D项说法是治国理念调整的影响,而材料主旨强调的是其内容,排除。7. 唐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租庸调制无法维持。为解决财政困难,实行两税法,每户按资产土地交税,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据此可知A. 农民人身相对自由些了B. 人丁为主要的征税标准C. 改革适应商品经济需要D. 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了【答案】A【解析】【详解】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使古代赋税制度由“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方向发展,反映出过去由封建国家在不同程度上控制土地私有的原则变为不干预或少干预的原则,使得农民的人身相对自由了一些,A正确;两税法中资

8、产是主要的征税标准,排除B;材料未反映出两税法是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导致,排除C;宋代以后,租佃关系日渐普遍,两税法本身与租佃制的发展无太大关联,排除D。8. 宋代的“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设枢密院,分割宰相军权;设三司使(户部司、盐铁司、度支司)分割宰相财权。由此可知A. 国家元首兼任行政首长B. 中央行政体制日趋于成熟C. 缓和了君权与相权矛盾D. 权力制衡维护了社会稳定【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是对宋朝二府三司制的描述,是在三省六部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财权和军权,起到了加强皇权的作用,同时也有助于缓和君权和相权的矛盾,C正确;A是在明太

9、祖朱元璋废除丞相之后,排除;三省六部制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官制的成熟,B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中央机构的调整,与地方关系无关,D排除。故选C。9.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由世官制(先秦时期)察举制时代(汉朝)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到科举制。这反映了A. 政权从封闭式走向了开放B. 世家大族不再影响官场政治C. 政权基础扩大了到所有人D. 国人由进取精神到创造意识【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世官制选官标准是父系血缘,察举制选官标准是个人品行,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是门第,科举制选官标准是考试成绩,这反映了选官制度从封闭式走向了开放。故答案为A项;世家大族在一定时期内依然影响官场政治,排除B项

10、;C项说法不准确,是选官范围不断扩大,但并非是所有人排除;古代选官制度不断优化,但无法体现创造意识,排除D项。10. 明清时期,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商帮”出现。主要得益于A. 大运河的开通B. 白银成为主要货币C. 经济重心南移D.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答案】B【解析】【详解】地域性商帮长途贩运,需要在携带大额货币,而白银作为一般等价物,其价值较高,对于长途贩运的商帮而言,携带此物更为便利,因此白银成为主要货币有利于商帮的出现,B正确;大运河开通是在隋朝,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就已经完成,排除C;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是在明中叶以后出现的,而且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而非原因,

11、排除D。11. 在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中,针对货物进出口税率,规定为“中国日后欲将税例更变,须与合众国领事等官议允”。此后,清政府胡乱把“协定关税”权利给予其他缔约国,清政府欲改变税率,就得获得所有缔约国的一致同意。这表明中国关税权丧失A. 是鸦片战争战败直接所致B. 是清政府对国际法无知所致C. 是列强共同发动战争所致D. 是顽固派投降出卖国家所致【答案】B【解析】【详解】针对货物进出口税率,分别规定为“中国日后欲将税例更变,须与合众国领事等官议允和应与佛兰西会同议允后,方可酌改,这一规定破坏了中国关税自主权,而清政府不重视国家关税保护的行为反映出其对国际法无知,故B正确;“直接”表述错误

12、,排除A;1844年没有列强共同发动战争,只有英国对中国的鸦片战争,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到顽固派,排除D。12. 康有为发表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严复翻译天演论。其共同影响是A. 为制度变革提供依据B. 创制了托古改制理论C. 开了中国近代化先河D. 推动了中国社会转型【答案】A【解析】【详解】康有为发表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严复翻译天演论都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为制度变革提供了依据,A正确;B适用于康有为,排除;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排除C;康有为。梁启超以及严复的著作本身不能直接推动社会转型,排除D。13. 19世纪末,“实业救国”、

13、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等相继兴起。这表明国人A. 已经开始联合反侵略斗争B. 民族意识的觉醒C. 拯救民族危亡方式已一致D. 武装反清成共识【答案】B【解析】【详解】实业救国、维新变法、义和团以及辛亥革命涉及的是不同的群体,包含了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其目的是救亡图存,由此可知,当时国人的民族意识觉醒,B正确;题干所列群体并未实现联合,排除A;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拯救民族危亡的方式不同,甚至资产阶级内部不同派别挽救民族危亡的方式也不同,排除C;辛亥革命主张武装反清,义和团主张“扶请灭洋”,维新变法主张改良,排除D。14.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工业化进程加速),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

14、市场。辛亥革命后,阳历成为法定历法。这一举措A. 彰显民族精神B. 便于接轨国际C. 体现大同思想D. 否定传统文化【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阳历成为法定历法”可得出这主要是便于更好地融入世界市场,与国际接轨,故B正确;阳历是西方外传的,不能体现民族精神、大同思想,排除AC;阳历成为法定历法,但阴历仍然有使用,并不是否定传统文化,排除D。15. 中共“二大”制定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三大”决定同国民党合作,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战时期先后创立“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和依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及全民族抗战。这表明A. 中国共产党从幼稚逐步走向成熟B. 马克思主义成为理论研

15、究对象C. 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指导失误D. 国民政府由逐步联共抗日【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制定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决定同国民党合作,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战时期先后创立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和依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及全民族抗战。”可知,中共从国情和现实需要出发,正确制定对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体现了中共逐步走向成熟。故答案为A项;B项说法不准确,材料主旨中共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排除;共产国际曾对中国革命有贡献,C项说法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国民政府对中共的态度,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16. 1937年8月国共两党协议,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提交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这表明A. 国共两党意识形态已取得一致B. 国民党积极推动合作抗日C. 共产党的努力促成了联合抗日D. 新三民主义成为抗日基础【答案】C【解析】【详解】中共军队改编在先,国民党公布合作宣言在后,说明两党合作抗日是在共产党的努力下促成的,C正确;A不符合史实,两党意识形态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