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C大调回旋曲》的艺术特点浅析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6284686 上传时间:2017-11-0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1.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贝多芬《C大调回旋曲》的艺术特点浅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贝多芬《C大调回旋曲》的艺术特点浅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贝多芬《C大调回旋曲》的艺术特点浅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贝多芬《C大调回旋曲》的艺术特点浅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贝多芬《C大调回旋曲》的艺术特点浅析(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贝多芬C 大调回旋曲的艺术特点浅析周玉琴(荆楚理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湖北荆门 448000)摘要: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是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他一生创作了有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与其他大部头作品相比, C 大调回旋曲只能算是其中作品不出众的“小品,但这部作品无论从体裁结构还是创作技法上都充分体现了贝多芬的音乐创作思想。拟从该部作品思想必与艺术性的完美呈现、典型的回旋曲式结构特征、以及把德奥民族传统音乐与高度的专业创作技巧很好的融合等方面,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分析,归纳总结出该曲的艺术特点。关键词:贝多芬;C 大调回旋曲;艺术特点一:引言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LudwigvanBeethove

2、n(17701827)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祖籍荷兰,出生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能,八岁开始登台演出。1792 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 、 命运 ,序曲爱格蒙特 ,钢琴奏鸣曲 32 首等,作品涵盖交响曲、协奏曲、序曲、歌剧、独奏曲等各种形式。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时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 。他的

3、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飘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 。C 大调回旋曲 (作品 51 之 l)是贝多芬最简易的作品之一,创作于 1797 年,同年在以钢琴爱好者为对象的期刊花之集锦中发表。与他一生创作的大量大部头音乐作品如交响曲命运 、钢琴协奏曲皇帝等相比,这部作品只能算是“小品” ,但这部作品无论从体裁结构还是创作技法上都

4、充分体现了贝多芬的音乐创作思想。二:回旋曲式与回旋曲的辨析基本主题(称为“主部”或“迭句” )出现三次以上,中间插入互不相同的段落(称为“插部” ) ,这样的曲式称为回旋曲式。回旋曲式起源于古代欧洲民间的轮舞歌曲,按照主题材料的构成,一般可以划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单主题回旋曲式和对比主题回旋曲式;按照主部和插部的排列顺序,还可以将回旋曲式划分为从主部开始的回旋曲式和从插部开始的回旋曲式(又称为倒装回旋曲式)两种类型。回旋曲式是音乐作品的曲式之一,可用于单独的乐曲,也可用于奏鸣曲、协奏曲、交响曲等套曲的某一乐章(一般是末乐章) 。而回旋曲则是音乐作品的一种体裁形式。在音乐作品中,回旋曲一般采用回旋

5、曲式。三:C 大调回旋曲的音乐分析(一)分析说明贝多芬属于音乐史上古典主义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艺术上对古典主义主义运动的起止时间定为 1770 一 1828 年。这正是贝多芬从出生到辞世的时间从作品C 大调回旋曲的创作时间看,1797 年,时年贝多芬刚好 17 岁,根据音乐史上对贝多芬创作阶段的划分,这属于贝多芬音乐创作的第一阶段(17921800 年) 由于贝多芬的出身和社2会地位低微,使得他对平民百姓有着极大的同情心,因此,在他的创作中表现出更为强烈的市民阶级意识在这一阶段内,贝多芬尊重海顿和莫扎特在创作中所形成的艺术风格,继承了他们的创作技法,写出了一些带有世俗性的流畅辉煌的音乐,希

6、望以此取悦观众,或者说是自己融入当时流行的艺术潮流之中,把自己的音乐艺术当作纯粹娱乐性的艺术。这一点,在C 大调回旋曲 的创作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从作品看,作品的主部具有优美的轮舞歌曲性质,第一插部是洛可可风格的器乐化主题,第二插部也是器乐化主题,但在性格上比较严唆、和纯朴的、民间格调的主部以及纤巧的第一插部形成鲜明的对比主部的两次再现都有不同的变化,第一次再现结构缩小为乐段,旋律装饰性变奏,第二次再现时旋律采用另一种装饰变奏,结构没有变化,但最后的乐句被突然打断,侵入到尾声中去尾声以主部主题为基础,和第二插部的紧张的琶音相交替。具体分析如下:主部一(1 一 17 小节):有再现的单二部曲式,

7、在 C 大调上展开A 乐段(1 一 8 小节):4+4 的方整性结构,单一调性平行乐段,前乐句经终止四六和弦结束于属和弦,后乐句经终止四六和弦到属完满收拢于主和弦。从旋律及织体形态上看,主部主题旋律抒情优美,伴奏采用分解和弦式织体B 乐段(8 一 17 小节):由两个对比乐句组成,5+4 的不对称结构,仍在主调(C 大调)上展开前乐句引人新的材料,前乐句前乐节分解和弦上行奏出对比主题,后乐节音阶式级进进行,巧妙的引入再现部分 a 乐句。a 乐句再现时基本上是原样再现,和声经终止四六和弦进入属和弦,最后完满终止于主和弦。连接部(17 一 24 小节):在主调的属调 G 大调上展开 2 小节后,在

8、 G 大调的属调 D大调上继续展开,其材料来自于 B 乐段。插部一(25 一 34 小节):乐段结构,由 5+4 两个不对称乐句组成,在主调的属调 G大调上展开。前乐句由两个平行乐节组成,后乐句在前乐句主题基础上作上行二度模进发展,旋律转至低声部,前乐句收拢于主和弦,后乐句开放于属和弦。连接部(34 一 43 小节):仍在主调的属调 G 大调上展开。低声部主持续 9 小节,可划分为 4+5 两个乐句,前乐句可视为对第一插部的补充终止,后乐句可视为进入主部的属准备部分,此时,后乐句中声部隐伏着一条级进上行的旋律线。主部二(43 一 51 小节):乐段结构,将主部一规模缩短为乐段,引入六连音织体。

9、插部二(52 一 71 小节):有再现的单二部曲式,在主调的同主音小调上展开D 乐段(52 一 59 小句:由 4+4 两个平行乐句组成,引入三连音织体,增强了插部二的律动及与主部的对比色彩前乐句开放于 c 小调的属和弦,后乐句在 c 小调的关系大调 bE 大调上展开,并经终止四六和弦到属七和弦完满收拢于主和弦。E 乐段 59 一 71 小句:由 7+5 两个不对称乐句构成,前乐句引入新材料,继续在 bE 大调上展开,伴奏音型为快速的十六和弦分音符分解,后乐句为再现,再现时前乐节调性材料均与 D 乐段前乐句前乐节保持一致,后乐节材料进行了分裂扩充。连接部(72 一 75 小节):典型的连接性质

10、,音阶级进后以一小节为模进主题作上行二度模进一次,进入作品的假再现部分。假再现(75 一 91 小节):在这一部分,我们可以分别看到主部及插部二中材料的影子但调性上,乐曲并没有出现主调 C 大调,而是在 bA 大调上展开假再现的后半部分在主调 C 大调的同主音小调上展开。低声部属持续,特别是最后三小节连续的半音级进为进入主部三作好了充分准备。主部三(91 一 105 小节):有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结构没有大的变化,再现时旋律作装饰变奏,B 乐段再现时后乐句突然被打断,侵入到尾声尾声(105 一 135 小节):以主部主题为基础,与插部二的紧张的琶音相交替,调性布局为 bDc C ,和声以补充终止的

11、形式完满终止于主调 C 大调的主和弦。3综上所述,本曲主部具有优美的轮舞歌曲性质,第一插部是洛可可风格的器乐化主题,第二插部也是器乐化主题,但在性格上比较严峻,和纯朴、民间格调的主部以及纤巧的第一插部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这里,调式通过主部和第一插部的大调和第二插部的小调形成调式色彩强烈的明暗对比,为了强调第二插部的对比性,从主部到第二插部音乐以跳进的方式进入,而从主部到第一插部、第一插部到主部和第二插部到主部则都有连接部最后一个连接部的规模最大,由单声部的半音阶进行,为了克服调性的静止感,主部在 bA 大调上以假再现的方式出现,为进入主部三做好准备。(二)问题与讨论本曲插部二和主部三之间的连接部

12、的结构规模较为庞大,这一部分出现了一个类似于假再现的部分,在分析时,是否把这一部分划为连接部,需要充分界定;其次本曲主部二再现时结构规模缩减为乐段,插部二由乐身扩充为单二部曲,增强了音乐各曲式组成部分和更加复杂的发展,在本曲的音乐内容和对比与发展的程度比较剧烈。这也是贝多芬钢琴作品的一大特色。四:小结从音乐发展的历程看,贝多芬生活的时代是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的时代。推测贝多芬终其一生是否一直是一个古典主义者,或者他是否受到浪漫主义新调式的强烈影响,是没有意义的传统的古典主义强调艺术要素的完美结合,自我表现必须服从曲式原则,而且是要通过多样性来表现统一性。对贝多芬来讲,除了永恒的艺术和生命的规

13、则,是没有其他规则的。传统的手法于他无用。正如前文所说,与贝多芬一生创作的大量大部头音乐作品如交响曲命运 、钢琴协奏曲皇帝等相比, C 大调回旋曲只能算是“小品” ,但通过从对作品体裁结构、音乐创作手法等的分析体现了贝多芬的音乐创作中追求:“音乐应该能够消除现实中的矛盾,达到理想美约境界,应是人类崇高精神的闪烁”的思想境界。参考文献:l钱仁康钱亦平音乐作品分析软程协母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5:134、2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杜 20000.1:P673邵桂兰,王建高。贝多芬音乐创作中的人文关怀与美学品质J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报,2005.2:404朱秋华.西方音乐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7:102-1035约瑟夫维克斯贝格著,王嘉陵译。西方音乐史M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516朱秋华.西方音乐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7:P10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