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2.3.1 新文化运动导学案(答案不全)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162712375 上传时间:2021-01-2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2.3.1 新文化运动导学案(答案不全)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2.3.1 新文化运动导学案(答案不全)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2.3.1 新文化运动导学案(答案不全)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2.3.1 新文化运动导学案(答案不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2.3.1 新文化运动导学案(答案不全)(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新文化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1历史背景:中华民国建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与原来的旧思潮发生了激烈的冲突。2开始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3主要阵地:新青年。4两大旗帜:民主、科学。5主要内容: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6作用:向尊孔复古的逆流展开猛烈进攻,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二、新文化运动的发展1原因: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2表现:新文化运动颂扬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三、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1进步性: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

2、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2局限性:新文化运动中有对东西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 【问题1】 “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造出来的。”判断一下,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探究:不对。(1)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希望建立一个真正的民主共和国。(2)后,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但袁世凯为实现专制和独裁而大肆宣传“尊孔复古”,这是违背民主潮流的倒行逆施。因此,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有其经济、阶级、思想基础的,是全国人民反封建斗争意志的集中体现。【问题2】 新文化运动中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对不对?这个口号在今

3、天还适用吗?探究:不对。(1)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并不都是糟粕,许多有价值的、属于民族文化精华的东西是不能打倒的。这说明当时新文化运动在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上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缺陷。(2)今天我们对待文化的态度也决不能这样,应当借鉴世界上一切先进文化来充实我们的民族文化,并把我们的民族文化发扬光大。120世纪初,袁世凯窃国、登上民国总统之位,定孔教为国教,提倡尊孔读经,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对。其目的是()。A大力宣传儒家学说B实现独裁和专制C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D反对封建专制答案:B2 胡适先生曾说:“新青年杂志代表和创造了一个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指的是()。A君主立宪时代B民

4、主共和时代C民主科学时代 D社会主义时代答案:C32020年10月22日中广网北京报道:明天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李叔同弘一大师(如图)诞辰140周年纪念日。与弘一大师所作贡献相同的历史人物还有()。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孙中山A BC D答案:D4一战期间,陈独秀等人在上海创办了一份以青年为对象的刊物,发刊词有这样的两句话:“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族,方兴未已。”作者“求变”主要针对()。A思想观念B军事技术C经济组织 D教育制度答案:A5李大钊烈士临刑前对行刑官说:“不能因为反动派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辉的胜利。”为宣传他所信仰的主义,李大钊创

5、办了()。A新青年 B每周评论C民报 D庶民的胜利答案:B6 历史兴趣小组为下列图片拟一历史主题,最贴切的是()。A抗争中国人民摆脱外来的侵略B探索寻求强国御侮之道C屈辱一步步走向半殖民地的深渊D复兴中华民族崛起之路答案:B7材料一“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陈独秀材料二新青年“像春雷初动一般惊醒了整个时代的青年。他们首先发现自己是青年,又粗略地认识了自己的时代一些青年逐渐地以至于突然地打碎了身上的枷锁,歌唱着冲出了封建的堡垒”。(1)材料一中,陈独秀提出“必排孔教”的原因是什么?(2)材料二中,新青年的创办开启了什么运动?(3)你如何看待与上述材料有关的这一运动。参考答案:(1)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新旧思潮发生激烈冲突。(2)新文化运动。(3)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它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引导人们同封建专制和封建思想作斗争,打破了传统的精神枷锁,促使人们更加积极地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