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视域文化

上传人:tang****xu6 文档编号:162645356 上传时间:2021-01-2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6.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双重视域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双重视域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双重视域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双重视域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双重视域文化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双重视域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双重视域文化(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双重视域文化一面硕大的玻璃嵌在墙上;十余只斑斓 的热带鱼浮游在玻璃背后,赏心悦目。许多 人的心目中,赏心悦目”就是热带鱼饲养的 意义-这还能有什么疑义?可是,不久之后, 一个面积相当的电子屏幕代替了嵌在墙上 的玻璃,屏幕之中显现的热带鱼、水草和一 串串水泡均是电子影像;某种程度上,电子 影像甚至比真实的热带鱼还要生动。对于现今的数码成像技术,这不过一个微不足道的 游戏。这时,人们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如 果仅仅企求赏心悦目,插上电源就够了,一 切繁琐的事务均可以彻底免除。然而,如果 电子影像不会生病或者突然死亡,也不会惹 人怜爱或者伤心悲恸,这是否预示了另一个 怪异的前景:电子影像是否正在篡改生

2、命与 生命之间的自然对话?自然是否正在迅速 地退后甚至消失?如果生存于愈来愈密集 的人工符号之中,人类的命运是什么?这些 问题的压力甚至会迫使人们重新想一想:热 带鱼的饲养是否还存在另外一些意义?这是一个小小的例子。但是,这个例子 喻示了一个重要事实的浮现:电子技术成为 一系列新型大众传播媒介的催生婆,这些传 播媒介形成的冲击波正在打开生活的种种 传统界限,重新书写一批著名范畴的涵义, 诸如自然与文化,虚构与现实,私人空间与 公共空间,科学与神话,生与死,远与近, 进步与落后,权力与民主,财富与贫穷,如 此等等。一批传统界限的消失产生了一系列 亦真亦幻的恍惚之感。 对于亲眼目睹电子传 播媒介历

3、史演变的人说来, 技术与自然之间 的分界依然清晰可辩;可是,如果下一代人 心目之中的电话机或者电视机如同窗外树 木一样自然”,与生俱来,那么,二者不都 是他们所置身的”现实”吗?迄今为止,电子传播媒介已经积累了一 大批意味深长的问题: 电影给人们的视觉开 启了什么?电影工业昭示了文化生产方式 的哪些根本改变?城市人口每日耗费几个 小时的观看电视节目?电视与教育、书籍以及儿童成长之间如何产生联系?中等发达国家的电话普及率是多少?移动电话改变 了哪些生活观念?计算机联网为金融活动 带来了什么?网络精英是哪一代人的偶象? 如何利用互联网从事政治竞选和发布商业 信息?详尽地搜集种种统计数据之后,人们惊

4、讶地发现,电子传播媒介已经进驻生活的 每一个角落,并且形成一个巨大的网络。这 个网络正在对社会的经济、 文化和行政组织 产生深刻的改造。种种传统仪式 -例如,政 治或者宗教聚会,师生授受的教育形式以及 活跃在一个个村落的社戏-正在被电波、电 缆、芯片和集成电路所摧毁。技术的力量正 在清除这些文化仪式拥有的象征符号。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人类身体的延伸;如果人 类的身体因为媒介的配置而发生变异,如果人与机器的结合体正在形成某种新型的单 元,那么,这种身体与机器组织的社会必将 放大和引申上述的种种变异。 新技术的内化 与文化的转型同时发生。 一些理论家甚至主 张按照生物学的原则理解机械,某些机械正

5、在跨越生命与非生命之间的界限。 马克波 斯特认为:人类对于身体的机器复制过程已经到达这一时刻:人类正在以电脑和一般 意义上的电子媒介交流系统对人脑进行一 点一点的复制。一种智能性的机械身体如今 已成为工业、科技和大学圈内许多人士梦寐 以求之物。”这时,机械、电子技术与主体 建构之间复杂的联系必须得到正视。电子传播媒介对于主体的形成是一个无可回避的 问题。这个意义上,正面提出和阐述”电子 文化”这个概念已经时机成熟。相对于印刷 文化和纸张的社会,电子传播媒介是否诞生 了另一种文明?如果说,种种历史湮久的遗 址和古老的典籍还如此引人注目,那么,无 论如何,人们没有理由对于即将进入的另一 种文明视若

6、无睹。在大多数人那里,电子传播媒介的崛起 通常被视为一种进步的标志。 这不仅因为电 影、广播、电视或者互联网相继为大众的日 常现实制造了巨大的快乐;更为重要的是, 新型传播媒介的问世往往是与进一步的民 主和开放联系在一起的。历史证明,媒介的 垄断时常导致符号的垄断;反之,符号的解 放必然吁求媒介的解放。相对于报纸,电视显然提供了一个远为广泛的公共空间。不同的性别、年龄、文化阶层都可能围绕电视形 成种种共同体。电视分别被视为称职的安慰 者、孤独者的伴侣、新闻中心或者良师益友。 尽管如此,许多人仍然抱怨电视是一种单向 的发射。电视仍然垄断了信息的收集、 组织、 编辑、诠释和发布。因此,计算机互联网

7、的 出现再度激动了人们。许多人看到,计算机 互联网正在将这些权力归还大众。互联网是 无中心、无权威的。互联网不仅最大限度地 敞开了门户,而且,互联网的特征是大众与 传播媒介的互动。所以,人们对于解放之中所包含的另一 些新型的隐蔽枷锁不易察觉。 人们往往忽略 了,电子传播媒介的强大功能之中存在强大 的控制。的确,电视是一扇观察世界的窗口, 这扇窗口正在向人们展示无边无际的经验, 人们仿佛从这个窗口跃入一个不同寻常的 天地;然而,如果人们察觉到,如此之多的 人面对的是同一扇窗口之中的相同景象,那么,人们就会意识到这个窗口隐藏的另一种 威力。无论是呼吁、召唤、劝诫还是发号施令,电视的符号体系和传播范

8、围都是无可匹 敌的。如果说电视发射台的部分权威来自机 械的力量,那么,互联网的无中心网络结构 -互联网的进出路径是分散的-同样得到 了强大的技术支持,网络似乎是一个自由出 入的空间。海关、边防线、国界、辽阔的海 域和崇山峻岭-这些传统的空间栅栏对于 互联网已经失效。民族国家赖以划定的地理 界限正在被漫不经心地跨越。然而,令人意 外的是,技术知识和语种突然显示了比地理 位置远为重要的意义。没有一定软件知识和 技术的人无法在网络之中自如地驰骋,计算机程序的编写者已经事先指定了人们所能 驰骋的范围;另一方面,英语是网络空间的 通行语种-不谙英语的人进入网络之后常 常空手而归。换言之,只有受过良好教育

9、和 通晓英语的人才能更多地享有网络所提供 的种种优惠。人们无法想象,一个文盲可以 利用网络制造不凡的机遇。这个意义上,网 络提供的自由是以享有某些社会条件为前 提。这即是另一种新型的限制。因此,在我 看来,必须在双重视域之中考察电子传播媒介的意义:电子传播媒介的诞生既带来了一 种解放,又制造了一种控制;既预示了一种 潜在的民主,又剥夺了某些自由;既展开了 一个新的地平线,又限定了新的活动区域- 双重视域的意义在于,人们的考察既包含了 肯定,又提出了批判;既充当伯明翰学派的 子弟,又扮演法兰克福学派的传人。也许, 人们没有必要急于确定一个结论,一个肯定 或者否定电子传播媒介的评价。 人们需要的

10、是分析和展开,从而看到哪些方面呈现为一 种解放,哪些方面又呈现为一种控制。许多 时候,电子传播媒介考察的双重视域几乎同 时开启。如同人们意识到的那样,多数电子 传播媒介不是逐渐从民主转向保守,从开放 转向封闭,或者将局部的微型解放纳入总体 性的权威体系;在我看来,二者之间基本不 存在某种辩证的转换。 电子传播媒介的解放 和控制几乎是同时发生的,解放和控制均与 电子传播媒介的技术特征联系在一起。电视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例子。如果电视台没有如此强大的发射功率, 电视又怎么能得到如此之多 ?壑诘挠荡幅苛俄环矫妫绻缰犹彳诵械姆延貌皇侨绡 酥揩愀嫔逃衷趺茨苑绡斯婺5匕课幕 枚世离咏谀康娜叮E卓脸沫蔽丁坏牟镁

11、解?BRg提示人们充分地关注电 子传播媒介的性质。这时,人们迅速地想到 了麦克卢汉的著名论点:媒介即信息。媒介 传播什么内容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媒介的性 质所传送的信息。机械的意义不在于机械本 身,而在于机械如何为人类所使用。麦克卢 汉在这个意义上反复地阐述了印刷术与电 子传播媒介的意义,例如,电力时代生活 中的新结构和新形貌,越来越多地与机械时 代陈旧、线性和切割的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 相冲突。电子传播媒介甚至改变了传统的 扩张式社会组织模式而产生了彼此纠缠和 相互拥挤的内向性”爆炸”。所以,技术程序 的意义是决定性的,不同的传播媒介将会改 变既有的信息。鲍德里拉形象地阐释了麦克 卢汉的观点:

12、铁路带来的信息,并非 它运送的煤炭或旅客,而是一种世界观、一 种新的结合状态,等等。电视带来的信 息,并非它传送的画面,而是它造成的新的关系和感知模式、家庭和集团传统结构的 改变。虽然麦克卢汉的论点曾经遭受异议,但是,媒介的性质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人们 至少必须意识到电子传播媒介与葛兰西所 说的文化霸权之间的关系。所以,J 希利 斯米勒在麦克卢汉论点之上进一步说:媒体的变化将改变信息。换个方式说,媒 体就是意识形态。J 希利斯米勒认为, 阿尔都塞所说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包括了 出版、无线电和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新的电传技术现在生产出用以取代所有这些 的新形式。这些新媒体-电影、电视、因特 网

13、-并不仅仅是以未被改变的形式传播意 识形态或真实内容的被改动的母体。它们构 成它们所输送的内容, 并任意把那个 内容改造成该媒体本身所强加的信息的 表达。J 希利斯米勒察觉到,电子传播 媒介不仅决定性地改变了日常生活的肌理, 而且大规模侵入政治生活、社区生活和社会 生活。”对于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民族主义 和国际主义、抵制全球金融资本主义霸权的 各种手段、意识形态、大学、性别、种族和 阶级等所有那些问题都由于我的这样一个 信念而曲折地表达出来, 即新传媒技术是所 有这些领域的决定性因素。J 希利斯米勒解释说,衡量电子技 术的巨大突破决非仅仅局限于科学范畴。尽管发明者并没有蓄意地制造某种社会变革,

14、 或者预见这些发明的后果,但是,这些发明 还是制造了一次深刻的文化断裂。J 希利 斯米勒赞同地引述了德里达的观点:电子 传播媒介终结了传统的文学、哲学、精神分 析学甚至爱情信件。他们认为,上述学科均 是与印刷文明乃至民族国家观念、言论自由 的权利结合在一起的。电子传播媒介正在刷 新这一切。德里达甚至断言,政治制度退居 第二位。民族国家的地位没落了。电子传播 媒介侵入家庭和民族,混淆了种种内与外的 界限。个体、自我、隐私、家庭、工作地点、 大学等等无不随之改观。更为严重的是,”它们也威胁到我们的这样一个假定,即政治行动基于某一特定的地域,具有明确边界、 种族和文化统一性的一个特定民族国家。J 希

15、利斯米勒总结说,”民族国家自治 性的衰落或削弱,新的电子社区在电脑空间 中的发展,具有新的人类感性的一代人的可 能产生-这是新的电传制度产生的三个结 果。”有趣的是,J ,希利斯米勒并未像许 多思想家那样对于电子技术的未来忧心忡 忡;他期望电子传播媒介的开放性可能产生 新的革命性联合-因为"新电传技术 可能是资本主义创造的,但这种技术超越了 创造者而具备了自己的力量和生命。相对于印刷文明,某些权威可能因为电子传播媒 介的启用而得到了千百倍的扩大;但是,这 不等于说接受主体的能动性完全消失。人们无宁说,这是一个未确定的因而也充满了创 造可能的新型空间-只有意识到这一点,人 们才会充分意

16、识到隐藏于大众之间的潜力。传播媒介与文化类型之间的历史呼应 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麦克卢汉认为,石 头是穿越纵向时间、粘合许多时代的媒介, 纸张却倾向于联结横向的空间, 建立政治帝 国或者娱乐帝国。的确,新旧石器时代与青 铜器时代的文化风格不得不追溯至传播媒介的性质与构造。结绳纪事不可能产生微积 分,长篇小说不会铭写于甲骨或者竹简之上, 机械复制技术的成熟彻底涤除了艺术周围 神秘的崇拜气氛,互联网络对于传统的作者 与版权等概念提出了重大的挑战。谷腾堡发明的印刷术如何彻底地撼动了宗教、政治、 科学和文学,印刷文明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形 成具有哪些联系,法律、规章制度和特定的 民族意识形态如何利用印刷机器得到不断 强化,这是许多人倍感兴趣的题目。巍峨的 皇宫、朝廷奏议、烽火传讯、旌旗猎猎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