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考古发现考察先秦先民对水灾的防范(2) 夏商时期,许多城址中都建有城墙和城壕 偃师二里头宫城东、西墙复原长度分别约为378 米、359 米,南、北墙的复原长度分别约为 295米、292 米墙体上宽 2 米左右,底部最宽逾 3 米 宫城的东墙和北墙一般无基槽,平地起建; 西墙和南墙的部分地段有较浅的基槽城墙采用夯筑形式,在宫城东北角城墙交接处可以看出是一次性夯筑而成,未发现有接缝或嵌入现象这样就比较坚固,不易为水所毁[19].郑州商城北城墙长1 690米,西城墙长约1 870米,东城墙和南城墙均长约1 700米,周长近 7 公里城墙系用土分层、分段夯筑而成,其横剖面呈梯形,由主城墙和两侧护城坡组成其中主城墙夯层呈水平分布,用版筑法建成; 护城夯层则倾斜筑成,内坡较缓,外坡较陡峭护城夯层平均底宽约 20 米,顶宽约 5 米,高约 10 米考古又在宫城的外侧发现一段残长 24 米左右的夯土墙基槽,有人认为它可能是宫城的围护墙[20].盘龙城古城垣为夯土筑成,墙体外坡陡,内坡缓,周长约1 100 米其南垣全长 262 米,残宽21-28 米; 北垣全长 261 米,残基宽 21-38 米; 东垣全长约 287 米,西垣全长约 290 米,残宽 18-45米。
其外四周皆有城壕,南垣城壕宽约 11. 6 米,北垣城壕宽约 12. 8 米[21].安阳殷墟虽然没有发现城墙,但有大型的壕沟壕沟位于小屯村西、村南,宽 7-21 米、深 3-10 米,总长约1 700米,与洹河河湾连接在一起,组成一个方形的防御设施[22].西周都城镐京位于丰邑附近结合文献推断,镐京在今西安市西北 10 公里斗门镇花园村西500 米之眉鸣岭一带1981-1984 年间,客省庄至王马村一带发现西周大型夯土基址 14 处,其中的四号 T 形基址,东西长 61. 5 米,西部最宽达35. 3 米,东部残宽 27. 3 米,总面积超过1 900平方米,是目前已知西周建筑基址最大的一处唐司马贞《史记索隐》谓武王建镐京后,立文王庙于丰,两都相距 12. 5 公里,但其具体位置尚待考证[23]. 西周初年建造的东都洛邑,公元前 770 年平王迁都于此成为东周王城经过多次扩大发掘,发现其北墙保留较为完整,全长2 890米,方向北偏东,墙体呈一直线西墙较曲折,现尚保留约2 200米,大部分位于涧河以西,其南北走向的墙身基本顺磁针方向南墙仅余西南一段较明显,残长约1 000米,横跨涧水,方向与西墙垂直。
东墙残存东北一段约1 000米,与北墙相接,走向大致同西墙之北段此城形状大致呈正方形,南北相距约3 200米,早期城墙厚约 5 米,后经多次培筑,现在一般墙宽均约 10 米[24].春秋以降礼崩乐坏,各诸侯国在争夺地盘的同时,也不断扩大城郭的规模,许多诸侯国的城池面积都数倍于周王城城墙和城壕的规模也远远超出周王城 城址本身所居之处较高,再加之城墙与城壕能有效地抵御洪水的入侵,有的城壕与河流相连,一方面可供应城内居民用水,另一方面可以将大水导向城外大河之中,阻止洪水对城墙的侵蚀 三、修建排水系统 城墙和城壕能够阻挡城外洪水的侵袭,但是如果遇到天降大雨或是阴雨连绵城内排水不畅,也会导致水患发生先秦时期在修建城址时,已注意对排水系统进行合理布局 史前的城址中已发现较为完整的排水设施 淮阳平粮台遗址的南门门道下面,有一条残长 5米多的陶质排水管道每节长度从 0. 35-0. 45米不等管道呈直筒状,两端粗细不同,细端直径0. 23-0. 26 米,粗端直径 0. 27-0. 32 米小口套入大口之中,节节套扣管道的铺设非常合理,先是在门道下挖一条直通城外的沟渠,北高南低,上宽下窄,将管道埋下后,周围用料礓和土填埋。
此外,在南城门东部的夯土城墙下还预埋有一条陶质水管道,应该是在建城时埋下的[12].有学者指出,这是村落遗址中从未发现过的公共排水设施[25].夏商时期城址中的排水系统较史前有了很大进步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夏都遗址中发现有一整套排水设施,包括石板散水、陶质和石砌排水管道、木结构排水暗渠等石板散水由两块红石板组成,设在二号宫殿中心殿堂台基西面的庭院之中陶质排水管道发现于二号宫殿庭院东北部,穿过东廊和东墙第一道门,由多节陶水管连接而成,安装在预先挖好的沟槽中水道西高东低,便于排出庭院之水石砌水道在庭院东南部,沿东廊向南距南墙里廊 4. 1 米处拐弯向东,从东墙第四门穿出去,在一条事先挖好的沟槽内用石板上下左右砌成方腔水道,西北高,东南低木结构的暗渠则位于三号宫殿基址与五号宫殿基址通道的下面,暗渠长 100 多米[19].偃师商城宫城北部居中的地方发现了一座长方形斗状水池由石块堆砌而成,残存石壁高0. 4-1 米,壁厚约 0. 5 米,东西长约 127 米,南北宽约 17. 5-18. 5 米; 水池东西两侧各有一条石砌水道与之相连,分别通向东西城墙外的护城河中 两条水道沟漕上部宽约 2. 5-3 米,下部宽约1. 5-17. 2 米,深约 1. 2 米,池渠总长度约1 430米。
考古工作者认为这两条水道属于水池的配套系统[26].郑州商城的宫殿区中也出现了与偃师商城宫殿区大体相仿的池苑系统,不但有大板砌筑的蓄水池和输水管道,而且有汲水井和控制水量的插木板闸阀等输水设施显然,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所见的池苑系统不是专门为了向城外排水,但这些水池容积大,不仅可以用来蓄水以作为宫殿景观,而且可以将宫殿中的积水排向城外,蓄水、排洪功能兼而有之[27].安阳殷墟苗圃北地 PNT232 基址的第三层中发现一段地下水道,长 2. 75 米,宽 0. 25 米,深 0. 4米水道内放置有陶质的水管,套合的痕迹清晰可见这些水管呈圆筒形,一端直径 17. 5 厘米,一端直径 15 厘米,管道长 33 厘米[28].西周时期更加注重城址排水系统的修建就目前发掘的西周都城遗址来看,几乎都有排水管道和排水渠的遗存,而且对陶水管道的外形还进行了一定的改造 陕西周原先周都城遗址发现有大量的陶水管和暗排水沟陕西岐山凤雏村的西周建筑遗址东门房台基下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排水管道,管道南口距门道 5. 6 米,北口距门道 5. 04 米; 北高南低,水向南排出水道由数节一头大一头小的的排水管道套接而成,陶水管道共 7 节,最长的一节 0. 96米,最短的一节 0. 77 米,直径最大处 0. 28 米,最小处 0. 14 米; 将小口套于大口之中,埋入坑中,填土夯实。
除此之外,还有用河卵石砌成的水道数米[29].西周镐京遗址中发现了五角形陶质排水管道[23].这些管道位于花园村东约 100 米,西距五号基址约 600 米,南距壕沟约 80 米,埋在深约1. 5-1. 8 米的地下,铺设形势为西高东低,水自然排入城外壕沟之中这些五角形陶水管道虽然制作粗糙,但是相较圆形水管道已经有了很大进步 东周时期城址面积不断扩大,排水系统的规模比西周时期更大也更为完善 洛阳瞿家屯东周大型夯土建筑基址中发现了水渠和排水管道等设施水渠位于 5 号台基建筑的西南部在西围墙外用石块砌成一条明渠,走向与围墙一致,残长约 68 米其南部向东穿围墙用陶水管连接,沿 4 号台基南部再用石块砌成暗渠暗渠上为夯土,在南部水渠拐角外发现一个用砖铺成的方形小水池,边长 0. 6 米、深 0. 6 米,东北角处有一水管道引入水渠学者指出,从池苑的位置来看,既有蓄水、观赏之功能,又具有防火、改善小环境气候条件之功能[30].诸侯国的排水设施也不逊色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城中已经有铺设良好的石砌水道[31].水道用两层石块垫底,两侧垣以石壁,上方再砌五道水沟,排水孔共分三层,都以石条筑成。
这些水道主要分布在大城东北方和西侧,在小城之西北方和中央处也有发现大城西侧最长的水道,自北墙一直通至南墙长约2 800米,宽约30 米所有水道都穿越城垣至城外的水口 四、结语 先秦时期,人们的聚居地虽然从穴居发展到城池,但是选择居住地的原则一直没有变化,即就近便于取水为防止河流泛滥或水量过大引发水患,人们又选择聚居在河流两岸的高地之上在掌握建造城池技术之后,又以城墙来抵御洪水的入侵,并以排水管道和城外的壕沟相连,有效地防范了水患的危害这些选址的理念和原则为后世的城市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1]司马迁 史记[M]. 北京: 中华书局,1959. [2]夏正楷,杨晓燕 我国北方 4kaB. P. 前后异常洪水事件的初步研究[J]. 第四纪研究,2003,( 6) : 667 -673. [3]吴毓江 墨子校注[M]. 孙启治,点校 北京: 中华书局,1993: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