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与《孙子兵法》中的兵学思想

上传人:凹** 文档编号:162467027 上传时间:2021-01-2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淮南子》与《孙子兵法》中的兵学思想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淮南子》与《孙子兵法》中的兵学思想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淮南子》与《孙子兵法》中的兵学思想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淮南子》与《孙子兵法》中的兵学思想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淮南子》与《孙子兵法》中的兵学思想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淮南子》与《孙子兵法》中的兵学思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淮南子》与《孙子兵法》中的兵学思想(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淮南子与孙子兵法中的兵学思想关键词:淮南子; 孙子兵法; 军事思想;Abstract:From five aspects, such as deciding victory or defeat with government administrative measures and deciding victory or defeat with right and wrong, this article analyze the outlook on war and the thinking of commanding troops in Huai Nan Zi. Then, from seven

2、 aspects, such as taking complete victory as the goal and being cautious in war as the premise, this article interprets the military thinking of The Art of War. Finally, from comparative analysis, the article is of the opinion that in terms of both philosophical thinking and strategic tactics, Huai

3、Nan Zi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the thinking and theories of The Art of War and enriched wisdom of the Chinese military science. It not only is a kind of military theory, but also is a kind of methodology, which still has instruction significance in the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army strengthening st

4、rategy today.Keyword:Huai Nan Zi; The Art of War; Military Thinking;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 天下纷争, 战乱迭起, 人才辈出, 百家争鸣。在这期间先后出现的孙子兵法和淮南子, 以及与之相关的兵家思想, 借助于各家思想文化土壤和战争实践的需要, 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 并以其对战争实践的重要指导价值和对后世管理文化的巨大影响, 表现出持久的魅力。一、淮南子的兵学思想淮南子一书以道家思想为主, 以道为核心, 兼采儒、法、兵等家之说。该书许多篇目对用兵思想皆有论及, 其中以兵略训所论最为系统和详尽。作者认为, 道;系军事活动的根本规律

5、, 军事活动一定要依之而行, 兵失之而弱, 得之而强。作者指出, 天、地、时、人是影响军事活动的四个基本因素, 而其中唯人是军事活动成败的决定因素。1. 以政道定胜负。淮南子认为, 战争的胜败, 从根本上说, 取决于国家政治状况。它说:兵之胜败, 本在于政。政胜其民, 下附其上, 则兵强矣。民胜其政, 下畔其上, 则兵弱矣;还说:地广人众, 不足以为强;坚甲利兵, 不足以为胜;高城深池, 不足以为固;严令繁刑, 不足以为威。为存政者, 虽小必存;为亡政者, 虽大必亡。; (兵略训)兵略训认为, 政治上得道, 军事上才能取胜。它说:兵, 失道而弱, 得道而强;将, 失道而拙, 得道而工 (精明)

6、 ;国, 得道而存, 失道而亡。;而所谓道;者, 就是与天地顺、与四时合的最高行为准则。得道者, 众之所助, 虽弱必强;失道者, 众之所去, 虽大必亡。因此, 政治上得道, 是保证军事上取胜的基本条件。政治上得道的军队可以车不发轫, 骑不被鞍, 鼓不振尘, 旗不解卷, 甲不离矢, 刃不尝血;, 本国的社会生活秩序也不用打乱, 朝不易位, 贾不去肆, 农不离野;, 只要对敌国以义责之, 即可使之前来归附。此外, 兵略训还回顾了古时的战争, 认为五帝时期的战争是有道的。那时的战争, 既不是为了扩张土地, 也不是为了贪图敌国的金银财宝, 而是为了禁暴讨乱, 为了消灭残贼和令万民不得安生的贪昧饕餮之人

7、, 即如黄帝击败炎帝、颛顼诛杀共工、尧舜讨灭不义的丹水和有苗, 所以战无不胜。2. 以是非定胜负。兵略训认为, 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别, 提出义兵必胜的思想。它认为不义的战争杀无罪之民, 而养无义之君, 害莫大焉;殚天下之财, 而澹一人之欲, 祸莫深焉;正义的战争非利土壤之广而贪金玉之略, 将以存亡继绝, 平天下之乱而除万民之害也;。因此, 战争胜负主要不在于国之大小、兵力强弱、城池高深, 而在于用兵是否为了行仁义。兵略训说:用兵有术矣, 而义为本。本立而道行, 本伤而道废。故明王之用兵也, 为天下除害, 而与万民共享其利, 民之为用, 犹子之为父, 弟之为兄, 威之所加, 若崩山决塘, 敌孰

8、敢当!;也就是说, 只有以义兵去讨伐不义之兵, 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 战争才能取得胜利。3. 以将帅定胜负。兵略训认为, 战争的胜负, 取决于将帅的素质, 而一个优秀的将帅要想在战争中做到守必固, 攻必胜, 就要认识用兵之势;和用兵之权;。它认为, 将帅要善于利用天道、地利、人和及兵势。所谓兵势;, 即指战无不胜、攻无不破的气势。兵略训认为, 兵之所隐议 (占卜视兆) 者天道也, 所图画者地形也, 所明言者人事也;, 所以决胜者钤势也;。它根据用兵的方略把将帅分为上、中、下三等, 即:上得天道, 下得地利, 中得人心, 并善于把握战机, 利用兵势, 战无不胜, 从不失败, 是所谓上等将帅之用兵

9、;上不知天道, 下不知地利, 专用人与势, 虽然未必能获得全胜, 但也能胜多败少, 是所谓中等将帅之用兵;博闻而自乱, 多知而自疑, 居则恐惧, 发则犹豫, 结果动辄败北, 是所谓下等将帅之用兵。兵略训十分重视兵势的作用, 认为在天时、地利、人和齐备的情况下, 若兵无势, 仍不会取得任何战果。所以, 它要求将帅利用兵势, 要如决积水于千仞之堤, 若转圆石于万丈之溪一般, 使任何人、任何军队都无法抵挡。同时, 兵略训还认为, 将卒吏民, 动静如身, 乃可以应敌合战。因而, 它强调将吏一定要以民为体, 而兵民则一定要以将为心。它认为, 战争的胜负, 在未交兵接刃之前就已经由兵将的齐心与否而决定了。

10、兵略训不仅强调兵将要齐心同力, 而且还强调将帅必须爱护部下, 要积德积爱, 反对积怨积憎, 以使自己得到士卒的爱戴, 上下同心协力, 使勇者不得独进, 怯者不得独退, 止如丘山, 发如风雨, 从而战无不胜。兵略训指出, 将帅能使部下同心一力, 不仅能致胜于敌, 而且还可以以少胜众, 以弱胜强。4. 以柔弱定胜负。淮南子继承了道家柔弱胜刚强的思想, 说:弱而能强, 柔而能刚。行柔而刚, 用弱而强。是故欲刚者必以柔守之, 欲强者必以弱保之。积于柔则刚, 积于弱则强, 观其所积, 以知祸福之乡。强胜不若己者, 至于若己者而同;柔胜出于己者, 其力不可量。; (原道训) 它把这个思想引申到用兵领域,

11、作为一种策略, 主张用兵示弱, 以弱胜强, 如善持胜者, 以强为弱; (道应训) 、故用兵之道, 示之以柔而迎之以刚, 示之以弱而乘之以强, 为之以歙而应之以张; (兵略训) 等。淮南子断定兵强则灭。它说:故兵强则灭, 木强则折, 革固则裂, 齿坚于舌而先之敝。是故柔弱者, 生之干也;而坚强者, 死之徒也。; (原道训)5. 以静无定胜负。淮南子还继承了道家及孙子的以静制动、以无形制有形的思想。它指出, 静以合躁, 治以持乱;, 并认为以静制动, 以无形制有形, 以无为而应变, 虽未能得胜于敌, 敌人也不可得胜之道。它还说:敌先我动, 则是见其形也;彼躁我静, 则是罢 (疲) 其力也。形见则胜

12、可制也, 力罢 (疲) 则威可立也。;它还指出, 物未有不以动而制者也;。需要说明的是, 兵略训推崇的以静制动, 并非被动地待敌先动而后击之, 而是要视其所为, 察其所犯错误, 制定相应的作战计划之后, 然后出击致胜。兵略训认为, 当敌人无隙可乘时, 要饵之以所欲, 以罢 (疲) 其足 (满足) ;, 即引诱敌人出错, 而一旦敌人有隙可乘, 就要抓住战机, 迅速出击打败敌人。相反, 敌若止而不动, 己方则应调整部署, 待机出击。若己方已先敌而动, 也要尽力改变这种不利局面, 变我静而敌动, 重新掌握主动。总之, 兵略训比较精辟地论述了军事行动中动与静的辩证关系。其认为军队出击, 要如神出而鬼行

13、, 运于无形, 出于不意, 使敌人无法察觉, 莫知其所之, 莫知其所集, 从而达到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的目的。兵略训还认为, 军队不动则已, 动则应发如疾风, 疾如骇龙, 若从地出, 若从天下, 使敌人未见其发, 即已至矣。可见, 兵略训十分注重兵贵神速的思想。兵略训在强调以静制动的同时, 还强调以无形制有形。它认为, 兵家所恃, 无非天时、地利、巧举、人和, 而此四者皆为有形之举, 因而都有相应的破除之法。例如, 任天者可迷也, 任地者可束也, 任时者可迫也, 任人者可惑也;, 只有无形者无可奈也;, 即没有任何可以破除的方法。综上所述, 淮南子的兵学思想, 既继承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优秀的军

14、事理论, 同时又有许多独到之处, 因而给后世留下了重要的启示, 在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史上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二、孙子兵法的兵学思想春秋战国时期发端的兵家思想, 显示出丰富的思想内涵, 其中又以孙武为代表的兵家学派最为着名, 其代表着作孙子兵法被誉为世界古代第一兵书、兵学圣典、谋略奇书。此书从逻辑上可以分为三部分, 即有关战略、战术和环境的论述。战略的原则是:必须先谋后战, 以最小的代价获得胜利。战术的原则是:集中优势兵力, 使用奇正之术, 在同一时间, 打击敌人的虚弱之处。环境的原则是:增加环境的正面影响, 减少负面影响, 从而增加己方的优势而获胜。全书的侧重点在用兵之术, 其中最精华的十大计谋

15、, 不仅适用于战争, 更是为人处世应当效仿借鉴的金律。可以说, 孙子兵学思想的光芒超出了兵家范畴, 大大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宝库。1. 以慎战为前提。孙子并不否定战争, 因为在当时那个时候, 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历史现象, 国家要统一, 只有通过战争才能实现。但是, 他又反对穷兵黩武, 反对把战争看成是最好的包医百病的良方。可以说, 孙子兵法不是战法, 而是不战之法。书的一开头, 就讲了三个不战;:打不赢, 不打;打得赢但是打不起, 不打;打得赢也打得起, 也要看是否不打就可以解决问题。战争的代价太大, 风险太高, 要尽可能避免。孙子曰:兵者, 国之大事, 死生之地, 存亡之道, 不可不察也。; (计) 也就是说, 战争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 关系到军民的生死, 国家的存亡, 是不能不慎重周密地观察、分析、研究的。这才是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孙子强调, 如果战争不可避免, 就要掌握战争的主动权。他说:善战者, 致人而不致于人。; (虚实篇) 即善战者, 能控制敌人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