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高安十大世居族姓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6234896 上传时间:2017-11-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0.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高安十大世居族姓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江西高安十大世居族姓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江西高安十大世居族姓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江西高安十大世居族姓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江西高安十大世居族姓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西高安十大世居族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高安十大世居族姓(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安十大世居族姓之一:陈姓第一大姓便是陈氏。 南北朝陈时,陈畛一支陈叔明的后人陈旺,举家迁居江州(今江西省德安市太平乡) ,在此繁衍生息,形成并营造了 19 代人一脉相承、3700 余人同居共炊的奇迹。由于陈氏人丁兴旺、家风醇厚,唐宋时期朝廷一方面赐与殊荣,褒之为“义门”、 “真良家”;另一方面又畏惧陈氏家族势力太大,不易控制,于是多次劝谕分家。宋朝嘉祐七年(公元 1062 年) ,仁宗皇帝专门派员为陈氏 12 个行派 155 房系(留居德安者除外)分家,以拈阄的形式,分迁到全国 16 个省(此时并没有“省”这一行政区划,只是相对于今天的省份区域而言,编者注)291 处庄园,其中分至高安的即是

2、瑞州庄、赤土官庄、高安庄等。高安陈姓就多由此而来。 据陈氏偓公大成宗谱记载,有陈炎赏者,宋天禧三年(公元 1019 年) ,自泰州移典筠州,期间归葬夫人夏氏而回江州义门。天圣五年(公元 1027 年)复典筠州,士感其德政, “请于朝,因留居焉”。今锦水陈家湖就是其故居。延赏的三个儿子倜、傥、偓随父迁高安,分居于椒坊、陵和,子孙繁衍,分支分派于善坊、大田、松湖、东保、荷山等地。 又据高安米峰陈氏宗谱记载, “80 世祖知成公开始迁入”, “83 世祖仁爱公由陈家湖迁杨林,95 世祖谦公为照管产业,再由杨林迁至米峰石牛垅定居,是为米峰第一始祖。 ”时在明朝初年。至清道光己亥年, “吾高安之有陈氏散

3、处于南北各乡,文人伟士相继而起,无俟予侈言之。然在南乡者荷山陈为大,在下北乡者赤土陈为大,在上北乡者则米峰陈与马埠陈为大。 ” 2005 年统计数据显示,高安有陈姓人口 54298 人,约占全市人口总数的 7.1%,陈姓村庄 294 个,分布于各个乡镇中。其中,聚居百户以上的陈姓村庄有筠阳街道的新湖里村、小湖村、大城镇赤土村、龙潭镇北陵和村、独城镇八景村、八景镇观上村、田南镇大成村、相城镇新村等。 注:本文内容摘引自高安姓氏大观 .高安十大世居族姓之二:刘姓始祖建成侯 开派两支刘来苏渡,原名金沙渡口,位于高安来苏刘家村北,是指苏轼、苏辙拜访刘平伯时登岸的地方。 刘姓,源出祁姓,帝尧之后有一支以

4、祁为姓,被封于刘国(今河北唐山一带) ,其子孙以国为氏。 高安刘姓始于汉朝。高安刘姓多出自金沙刘和钧山刘。现有刘姓村庄 272 个,其中建于汉朝 1 个,南唐 1 个,宋朝 11 个,元朝 14 个,明朝 99 个,清朝41 个,余无考。 据金沙刘氏家谱记载:“汉元朔(公元前 128-前 123 年)间,始祖建成侯以建成为汤沐之邑,后因籍焉”。 “卜居水南,筑金沙台,以时观游。刘氏之后,自兹始也。 ”第十三修族谱时,有 117 个刘姓村庄参加(含迁至外县者) 。 又据钧山刘氏族谱记载:“高安之钧山,丰之西郛,吉之龙田,而谱只称钧山者,钧山刘之始著也。钧山之有刘,则自南唐临川度公始。 ”“度公本

5、京兆万年(唐代长安万年县,今西安市)人,登南唐(公元 937-975 年)进士,为临川令,因兵乱不克归,卜居筠州钧山棖塘,为钧山刘氏始祖。 ” 宋元丰中,高安人刘平伯,人称长者,苏轼赴汝南绕道筠州看望弟弟苏辙,仰其高风亮节,盛德鸿才,兄弟二人专程过锦河走访,赠画竹,唱和甚欢。苏辙作访平伯翁至今仍保留在金沙刘氏家谱中。诗曰:“待罪东轩仅两秋,催酤事了且夷犹。奖崇善类询舆论,过访仁贤棹小舟。契合通家忘异性,情敦同气迈风流。金沙台上聊舒乐,即景题诗搁酒瓯。 ”后人为纪念二苏之访,于其渡江处建唤渡亭、小碣桥。时人称慕,名贤会聚,名其村曰来苏刘家。 刘姓是高安第二大姓。2005 年统计高安有刘姓人口 5

6、0072 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 6.54%,其中聚居人口超百户的刘姓村庄有太阳镇西阳刘家、灰埠镇钧山刘家、蓝坊镇塘背刘家、新街镇背刘家和筠阳街道后茜刘家、大城镇插笏刘家等高安十大世居族姓之三:黄姓源自双井 四柽兄弟之后黄姓源出嬴姓。周武王分封诸侯时,陆终(颛顼的曾孙)之后伯益,受封于黄,子孙以国为姓。 高安黄姓源自分宁双井。据高安黄氏重修族谱记载:“ 黄氏建居渊源流长,潢川古黄国(今河南潢川县) ,陆终受封于黄。后因历史变迁,一支迁江夏(今湖北方梦县东南) ,始祖为黄香。汉章帝以江夏黄香“忠孝两全天下无双”的御书赏给黄氏家族。黄香第二十七代孙黄玘之子黄瞻公从居分宁双井(今修水杭口乡双井村) ,

7、其第七代孙黄庭坚开江西诗派而闻名于世,庭坚传至相公,相公传至超然公,超然公传至太茂公。太茂公生子有五,念四为宋氏之子,一柽、二柽、三柽、四柽为祝氏之子,四柽兄弟皆出身戎马,个个精良,因戍失利徙迁筠州枫岭,卜居麓名村,繁衍一脉,有下村、中村而松岗、平湖、堆上、黄塘、南城、园里、汝溪、艾溪、栎里、古塘、田西、梧桐岭。 ” 据高安翰溪黄氏宗谱记载:“玘公实为双井之鼻祖也。相传十数世,其间人文蔚起,子孙炽昌,传至原杰公,身膺冠带,积德行仁,生子六人:长福斋、次庆斋、三禄斋、四位斋、五名斋、六寿斋。福、庆二公仍居双井,唯寿斋公值元至正年间四方扰攘,协同兄弟四人,宦游筠州之南乡,见翰溪山环水秀而卜居。寿斋

8、公原由分宁双井而卜翰溪,是为吾翰溪黄氏之始祖也。 ” 另有一支黄姓,由豫章徙居丰城源江大斜(一作畬) ,传至十七世周、让二兄弟于明宣德初年,徙居高安璜塘。 2005 年,高安有黄姓人口 39693 人,占全市人口总数 5.19%。黄姓村庄 211 个,遍及各个乡镇,其中聚居百户以上者有上湖乡山里黄家、翰溪黄村、巷里黄村,太阳镇寮山黄家,荷岭镇下村黄,新街镇城上黄,八景镇灶岗黄等。 注:本文内容摘引自高安姓氏大观 高安十大世居族姓之四:胡姓华林世家 刘宋名将之后胡姓源出两支,一支以国为氏,但是以国为氏又分两源,一源出于西周初期所建的姬姓胡国,一源出殷商时期所建的妫姓胡国。另一只以谥为氏,舜之后裔

9、胡公满,西周武王时封于陈,为开国君主,谥胡公,其后代有以谥为氏的,便姓胡;有以国为氏的,便姓陈。 高安胡姓,是刘宋名将胡藩的后裔,胡藩因战功封土豫章,爱华林之美,卜家于兹,为华林始祖。唐末,胡藩的二十世孙官至侍御史,唐亡后归隐于祖居地,子孙繁衍。至宋初,五世同堂,聚族八百,以义门名于天下, “华林世家”即缘于此。其一支,由其四世孙元凤的长子用纳,迁居高安讨下,此后分支分脉,而建村杉林、院下等 28 处。另一支是其六世孙直孺的儿子杞,由奉新稻田迁高安蔡溪,再迁至龙楼、石头街。 高安胡姓今有人口 39055 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 5.10%,胡姓村庄今有 205 个,分布于全市各个乡镇,其中建村于

10、宋朝的 30 个,建村于元朝的 9 个,建村于明朝的 75 个,建村于清朝的 42 个,余为近代移民。聚居百户以上的胡姓村庄有祥符镇毫花胡村,石脑镇相山胡村,灰埠镇下车胡村、市上胡村,杨圩镇岩上胡村。户数和人口最密集的是八景镇的胡家坊,300 余户,1500 多人。 注:本文内容摘引自高安姓氏大观 高安王姓由来,据银澍王氏族谱记载:“王氏发迹于周,盛于汉晋,望于太原,递传至宋而三槐衍庆,有三槐而分豫章,则为筠公。 ”“筠公以进士起家,官豫章,遂于是而家焉。 ”“江西十三府均属豫章地,乃棋布于各属者,皆出筠公也。 ”王筠的第二个儿子名权业, “则高安之王氏又以权业为始祖。 ”定居银澍( 今灰埠镇

11、地) ,此后子孙繁衍,分迁赤岸、枫塘等地。 按 2005 年的数据显示,高安有王姓人口 25771 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 3.37%。王姓村庄 125 个,分布在除伍桥镇的各个乡镇,聚居百户以上王姓村庄有石脑镇赤岸王村,上湖乡下赤王村、东头王村,独城镇王村、八景镇坦湖王村等高安十大世居族姓之六:熊姓源于黄帝 楚熊之后熊姓来源有三说:一说熊姓起源与黄帝有关。相传黄帝建都有熊(今河南新郑) ,又称有熊氏。后世子孙中有一支去“有”,单姓“ 熊”,是为熊氏最早的起源。另有黄帝后人鬻熊,对周朝有功,周成王封鬻熊曾孙熊绎于楚,建都丹阳(今湖北秭归) 。熊绎建楚国,以先祖之名为姓,后世代相传,是为楚熊。还有

12、一支源自西周时期罗国,罗国与楚国同族,其子孙中也有熊氏,史称罗国熊姓。熊姓起先在湖北、江西一带,后散居全国。历史上以南昌熊氏最为有名。 据筠州熊氏大成宗谱记载,高安熊氏源于楚,有熊筹者,避秦乱,隐居于江陵郡(今湖北江陵) ,其后裔名宜僚者,于汉永平年间,授骑都尉,后贬鄱阳,遂徙家豫章鄱阳。唐武德八年,熊筹十四世孙熊九思,授官筠州工部员外郎,举家迁来筠州高安沙堤,是为高安熊氏的始祖。此后,子孙繁衍,分局各地,高安熊姓多出于此。 2005 年,高安有熊姓人口 24350 人,占全市人口总数 3.38%。熊姓村庄 126 个,遍布全市除田南镇外的各乡镇。聚居百户以上的熊姓村庄有石脑镇涌溪熊村、杨圩镇

13、江下熊村、荷岭镇松岗熊村、灰埠镇花苑渡大熊村和相城镇熊坊等。 高安熊姓堂号:锡类堂。 宗祠中柱对联沿古联为: 鬻熊王者师肇开三楚基业 伯龙大家首独占两朝元魁 注:本文内容摘引自高安姓氏大观 高安十大世居族姓之七 :罗姓源自豫章 七大支系豫章罗始祖罗珠 罗姓的祖先祝融,是黄帝的四世孙。祝融掌管火种,后人尊其为“火神”。祝融之后,春秋时被封于罗,被楚国灭亡后,其遗民迁往湖南汨罗和湖北枝江,为纪念故国便以国名“罗” 为姓。 “豫章五姓,罗第一” 。有罗珠者,号怀汉,汉高祖时,奉命守九江郡,与灌婴筑城,罗珠手植豫章于沟,家于此,是为豫章罗姓始祖。 高安罗姓大多源于豫章罗。据高安罗氏通谱称:全市共有罗氏

14、七大支系。一为先岗支系,罗珠 30 世孙绍温,唐德宗时以明经通判筠阳,后定居先岗,分之分派散布村落近 40 个;二是里塘、后保支系,罗珠 32 世孙仪助、仪辅因对后晋帝石敬瑭不满,弃官隐居高安二里塘、后保定居,子孙繁衍,派生出村庄有 18 个;三是沙溪左渡支,罗珠 36 世孙德瑾,由南昌柏林迁石脑沙溪左渡十甲村定居,派生出村庄 8 个;四是洞里、坪湖支,罗珠 36 世孙德旷,隋炀帝时避乱隐居丰城,其 11 世孙辛,在宋端平年间由丰城徙居高安新街洞里,派生出村庄 8 个;五是田心支系,罗珠 37 世孙亭康,宋太平兴国年间由丰城徙高安独城田心定居,后繁衍村庄 10 多个;六是沙溪黄苏塘支系,罗珠

15、43 世孙秋,其先祖于五代乱世隐居奉新,秋公由奉新徙居高安城西南沙窝罗村定居,又传 4 代于元顺帝时,分支于沙溪黄苏塘定居,到了明代又分支于杨圩塘头等地,有村庄 4 个;七是灰埠团合分支,罗珠 36 世孙德中于宋景祐年间,由外地徙居朝阳门外合罗巷,其 14 世孙彦徙居灰埠街上,后人口繁衍,分散居住,形成村庄 10 多个。此外尚有从邻近县迁来高安的罗姓,有村庄 10 多个。 2005 年,高安有罗姓人口 22346 人,约占全市人口 2.92%。有罗姓村庄 124 个,分布于全市各乡镇,以居住筠阳街道和石脑镇者多。筠阳街道沙溪罗村、龙潭镇湾溪罗村、石脑镇姚家岭罗村等罗姓户均在百户以上。 注:本文

16、内容摘引自高安姓氏大观 高安十大世居族姓之八:吴姓姬姓之后 龙山大族吴有训科教馆。它坐落于高安市瑞州公园内,1999 年正式对外开放,现为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 吴有训(1897-1977) ,江西高安人。中国近代物理学和高等理科教育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培养了诸如钱三强、朱光亚、钱伟长、邓稼先、王大珩、于光远以及杨振宁、李政道等一大批科学家。 吴姓源于姬姓。周太王亶父有三个儿子:太伯、仲雍和季历。小儿子季历有才干,生的儿子姬昌自幼聪明过人。周太王打算让季历为继承人,以便将来传位给姬昌。太伯和仲雍明白父亲的心意,就自动让贤,托言外出采药,出走南方。他们带来中原先进的文化,当地土著就推举他们为君,建立了吴国,定都于吴(今江苏苏州) ,子孙以国为氏。到十九世孙寿梦时,吴国国势强大,开始称霸。春秋末期,吴王夫差骄傲自大,在与越国作战时,不听伍子胥的劝谏,贻误战机,结果被越王勾践打败。国破家亡,夫差的子孙和大批吴人被赶出家园,远走他乡,因怀念故土,纷纷以吴为姓。 后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