撷典故明珠诵千古美文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6234824 上传时间:2017-11-0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5.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撷典故明珠诵千古美文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撷典故明珠诵千古美文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撷典故明珠诵千古美文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撷典故明珠诵千古美文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撷典故明珠诵千古美文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撷典故明珠诵千古美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撷典故明珠诵千古美文(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撷典故明珠 诵千古美文高中语文第四册滕王阁序教学案例(甘肃省岷县第一中学 黄惠萍 748400)【案例背景】滕王阁序是千古传颂的奇文,同时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难文。它以富丽的词藻称道洪州,记叙盛会,描写滕王阁的壮丽,山川秋景的寥廓美好,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而又不甘沉沦的情怀。文章感情复杂,辞彩华丽,句式错落,气势奔放,是骈文的典范。然而因其通篇用典,语言雅致,意旨深远,情感微妙,往往也给学生的理解和诵读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如果不去深入研究其典故的来源,作者的深意,仅凭字面意思,很难对文章整体把握、深入领会。因此,理解用典之妙、品味语言之美、感受作者情思便成了教学这篇文章最重要的目标。【案例主题】传

2、统的语文教学几乎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教师的讲解和灌输替代了学生的思考和发言,所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缺少主动性和自主性,完全是被动式接受和机械式记忆。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要求建构对话式语文课堂,教师与学生间不再是那种传授与接收、灌输与接受的主客体关系,而是一种精神性对话交流关系。在课堂对话的氛围中,教师和学生都处于自由开放的精神状态,可以不受教师预设问题和固有概念的束缚,充分表达各自的意见,在交流意见的同时,提升自己已有的感受和认识,从而互相启发思维,真正体现教学相长的原理。古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如何在学生自主解决文章字词、初步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深层次的交流和探讨达到理

3、解文章内涵、感受文章魅力是本案例思考的核心问题。【案例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预习:1、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2、搜集整理关于作者和作品的资料。3、找出自己喜欢的名言佳句初步赏析。24、试着梳理文中作者情感变化的脉络。说明:这一步旨在引导和促进学生与文本对话。面对教材,学生不应该是等着老师来教授,给他一个模板式的记忆内容。而是要在不带着任何先入为主的观念的前提下自主地和文本对话,注意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为课堂的交流和探讨打下基础。二、作者简介:1、生平简历、文学成就。2、“初唐四杰”王勃 杨炯 卢照邻 骆宾王。说明:先由学生介绍,然后由教师进行补充,补充应尽可能地详细生动,这对于学生了解作

4、者才华,理解课文内涵,感悟作者情思有铺垫作用。三、文题全解:1、关于王勃和滕王阁序的故事。 2、关于序的概念和种类。本文全题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当为赠序而非书序。3、江南三大名楼:因历史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名扬千古。“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湖北武汉市的黄鹤楼 唐崔 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江西南昌市的滕王阁 唐王 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湖南岳阳市的岳阳楼 宋范仲淹说明:进一步展示学生课前所学知识,通过对话交流,使学生的预习成果得到认可,从而产生成就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四、诵读感知:1、听录音,正字音,明句读。2、齐诵读,通文意,感音律。3、含情读,赏

5、佳句,绘美景。说明:朗读是学生和文本的直接对话。在朗读中,学生自主地感受了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这种感受虽然很朦胧,只可意会无法言传,但通过朗读学生对文章产生了喜爱之情,对作者有了钦佩之意。这给后面深入进行文章内容的探讨奠定了情感基础。五、理清思路:3统观全文,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步步递进,紧扣题意。文因饯别而作,但对于宴会之盛仅略叙数笔带过,而倾全力写登阁所见之景,因景而生之情,这就脱去了一般饯别文章颂扬、应酬的窠臼,辟出了自家新径。结构图:第 一 段:洪州地势 历史久远 界域阔广宴会宾主 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第二、三段:阁周风光 山水秋景 宏伟构筑自然人文 人烟兴盛 流光溢彩第四、

6、五段:宴会盛况 宴会欢娱 人生遇合人生感叹 借古勉今 壮志不易第六、七段:再叙遭际 重言身世 抒发志向奉命作赋 感怀赋文 谦词作结说明:此步骤重在加强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在学生充分自由朗读的前提下,让学生缘着作者的文字去追踪作者的所见所感、所思所想,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提高语言文字感悟能力,在总结归纳的基础上锻炼概括能力。六、质疑思辨:自由讨论:分析滕王阁序和兰亭集序在写景、叙事的基础上抒发的感慨有何异同。说明:这一步骤重在给时间让学生之间进行充分的对话。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挖掘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进而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同时,通过对比阅读,可提高学生分析辨别能力。明确

7、要点:兰亭集序和滕王阁序都是在全面描述了聚会盛况之后,“兴尽悲来”,由写景转而抒发感慨和议论。兰主要表达的是作者对生死问题的思考,指出“死生亦大矣”,批评了当时泯灭生死的差别、将生死等同起来的虚无思想。滕则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失意与不平,虽然有自我宽慰、振奋之词,而终不免彷徨、痛苦。总的看来,这两篇文章分别折射着它们各自所产生的时代面影:东晋时期士大夫们崇尚玄学的风气,不可避免造成士大夫们群体精神上的敏感而缺乏生机;初唐时期,除旧布新,然而整个社会还不够革新、开放,因此青年才俊虽有积极进取的雄心,却又深感步履维艰,困难重重。说明:这一部分是学生在充分感悟文章思想内容的前提下和老师之间

8、的对4话。这种深层次的对话需要学生在理解文章和梳理自己的思想进而组织自己的语言方面付出相当大的心力。同时,教师要通过提供解读的平台,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七、布置作业:课下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写景或抒情的句子加以分析。第二课时一、课前预习:1、整理这篇文章涉及到的历史典故。2、了解有关用典的常识。二、典故常识:1、什么是用典:用典,是我国古籍中的普遍现象,是诗词中经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段。所谓用典是指在诗文创作过程中,作者引用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来代替原本要说的话和要表达的意思。2、用典的形式:可分为明用、暗用、化用、反用等。明用,是指直接引用典故本事,诗人感情和所用典故思路一致。如:“

9、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等句中的用典即属明用典故。暗用,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不是用文辞直白地表露出来,而是暗含在典故中,借古人故事,表达自己的隐情曲衷。如“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化用,就是在“袭古人句” 的基础上,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变化和改造,以成新的创作。化用古人成句,却比古人高妙。如“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反用,即反旧典意而用之,通过暗示、对比、衬托等手法将典故具有的含义加以引申,言此而意在彼。如“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3、典故的内容:包含前人故事、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前人文句等。4、典故的作

10、用:言简意丰,以少胜多,能“寓万于一” ,较好地传达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还可使文章委婉含蓄、典雅精练、内蕴丰富。说明:在高一、高二阶段,学生的典故知识非常匮乏,这在学习辛弃疾和姜夔的词时已经得到证实。而滕王阁序中的典故不仅数量极多,而且善于把古代事典中传颂的美谈与眼前的情景和作者的心情巧妙结合起来。通过用典,作者怀才不遇的悲凉感和不甘于失败的上进心理就表现得非常充分,同时由于5用典,这种心理又表达得非常委婉曲折。这篇文章也由此成了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难文。如果说这篇文章是一件精妙绝伦的艺术品的话,这些典故就是镶嵌其上的明珠。正是由于它们的璀灿光芒,才使得滕王阁序成为千古美文奇文,成为中国文学史

11、上的一座丰碑。用典故带动对整篇文章的阅读理解乃至欣赏,可以消除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畏难情绪,也可让他们充分感受文章的非凡魅力和作者的卓绝才华。 三、交流研讨:1、请学生宣读课前整理的典故并进行简单的讲解。2、互相交流评议补充,按行文顺序归纳整理并深入理解其在文中的确切含义。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以龙泉、太阿宝剑的传说说明洪都“物华天宝” , 以“徐孺”和 “陈蕃”入典,用来形容这里汇聚了许多天下杰出的人物。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化用六朝作家庾信的华林园马射赋“落花与芝盖 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写秋晚暮色,把从滕王 阁上极目远眺的景致,写得壮美开阔,金色的落

12、霞和绚丽的孤鹜,在天幕下齐头飞动,色调鲜明,动静结合, 浑然一体。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从昭明文选殷仲文南州恒公九井作中“爽籁 警幽律” 和 列子汤问中“秦青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的词句化用而来,它生动地再 现了滕王阁宴的如诗如画的意境和飘飘欲仙的气氛。语言精警,隽永典雅。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短短10个字,既写出了对阎公的称颂,可比梁孝王、陶渊明;又有对在座 宾客的赞誉,同 时也暗含了滕王阁可与梁园媲美之意。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借诗人曹植、谢灵运来比拟参加宴会的文士,极尽誉美之辞却不失身份。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这正是王勃当时对政治前途伤心失落情绪的真实表现

13、。当时的王勃正在为怀才不遇而伤感,为前途渺茫而黯然,故而遥望京都长安如在天边一样遥远,指看吴会也似乎远在飘渺的云海之间一般虚无。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通过玄想宇宙的广漠洪荒,来衬托人生的渺小,从而引发下文的感慨。 6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直抒胸臆,坦言心怀,写自己报国无路,济世无门,言辞哀婉,情意绵绵。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连用四典,一气呵成。借冯唐、李广、贾谊、梁鸿的故事,来影射王勃自己的不得志和受贬斥的遭遇,抒发自己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的感慨。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化用后汉书马援 传中 语句“ “丈夫为志

14、,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表明了作者高尚的人生观及开朗的情怀。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处境艰难但能自得其乐。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化用庄子逍遥游中诗句及古人“失之 东隅,收之桑榆”的说法,表达了作者虽身处逆境,仍然胸怀报负,乐观向上的积极进取之心。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微讥孟尝,非议阮籍, 表现了作者不甘沉 沦的豪情壮志。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感叹自己空有满腔报国之情,却无请缨报国之门。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表达了自己虽然身处逆境,仍然胸怀壮志的积极心态。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以自

15、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连用六个典故,极恰当地表达出了年轻的王勃受宠若惊而又自怨自叹的复杂心理和蒙阎公垂青的感激之情,给人以一气贯 之的畅快淋漓之感,同 时还 表达了怀才难用的苦闷和知己难遇的欣慰。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以当年兰亭宴集的盛况已成陈迹,繁华的金谷园也早变为一片废墟,对前一句“胜地不常,盛筵难再” 进行补充说明,言外之意是对眼前盛会的珍惜,同时 也深刻地阐明了人生短促、世事变幻的哲学思想,耐人寻味。请洒潘江,各倾陆海。期望在坐的嘉宾各展文才、各赋所怀,在礼让中结束全文,不失分寸,非常得体。说明:在对典故的界定上,学术界的争论还是比较多的,而且凡是用了典故的文学作品相对来说又比较难

16、,所以学生对典故在心理上是比较排斥的。本环节的目的不在于单纯地告诉学生有用典这种手法,也不在于让学生能精细地7区分某句话是否属于典故,更不在于讨论典故的明用暗用正用反用。本环节的真实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典故的出处、本意和在文中的含义,借助它使学生读懂文章。所以,这是一项很有趣味性的活动,此中,学生不仅可以各抒己见,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展不自己的成果,而且由此认识了许多历史名人,了解了许多历史故事和诗文名句,在增长见识的同时加深了对作家、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四、作业布置:用文中的典故拟一幅对联,用以赞美滕王阁或纪念王勃。【案例分析】本案例力图体现“ 对话式课堂 ”的教学理念。值得肯定的地方有:1、学生的课前预习、资料收集均是在老师给定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