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理综水平测试题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162340794 上传时间:2021-01-1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理综水平测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理综水平测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理综水平测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理综水平测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理综水平测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理综水平测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理综水平测试题(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必修3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理综水平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单项选择题共40题,每题1分,共40分。1下列孔子的思想中最能体现以民为本的是:A“仁”和“礼” B“仁”和“德治” C“克己复礼” D“忠恕”之道2下列关于孔子思想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其思想核心是“仁”和“礼” B其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 C孔子的政治思想在当时已很受统治者重视D其思想经后人的发扬改造,逐渐成为完整的儒家体系,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3关于孟子学说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其思想核心是仁政学说 B主张舍生取义,先义后利 C主张民为贵,君为轻

2、D否认天命4下列关于荀子及其思想的评价,正确的是:A主张性本善 B主张尊王贱霸 C与传统的儒家思想完全一致 D其思想是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反映了: A孔子的思想 B老子的思想 C孟子的思想 D庄子的思想6为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思想理论基础的思想是:A法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道家思想7下列观点不符合儒家学派的是: 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C“尊王贱霸” D“法不阿贵”8.“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这句话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的: A墨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

3、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9.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话反映的是: A.儒家的思想 B.道家的思想 C.墨家的思想 D.法家的思想10韩非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予乱”。他批评的是: A法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儒家学说 D墨家学说11关于董仲舒的下列评述,不正确的是: A 他的新儒学是以“天人感应”为基础 B既主张“仁政”,又主张建立君主专制 C其新儒学从汉武帝后成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 D他对儒家经典的解释,主要借鉴了法家思想12关于宋代理学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从本质上讲是儒学的新发展 B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主要是两

4、程一朱C是儒学吸收道、佛两教的产物 D程朱理学在宋代就确立了统治地位13关于宋代理学内容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既阐述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和治理国家的思想B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永恒存在的普遍原则 C把握理的方法,就是凭空想象,无需接触世间万物 D理是先天而存在的14关于陆王心学的评述,正确的是:A是对程朱理学的否定 B把握“理”和求“理”的方法与程朱理学是一样的,即格物致志C是儒学在宋明时期的新发展 D良知靠后天的学习才能得到15对宋明理学地位及影响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是宋明时期儒学的主流 B将儒家思想发展成为集政治、哲学、伦理道德等于一身的庞大的思想体系 C宋明

5、理学是适应新时期维护君主专制的需要而形成的 D对中华民族性格和人的发展没有积极作用 16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A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B社会发展规律 C天体运行法则 D“天人感应”理论17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的内容,不包括:A批判宋明理学 B批判重农抑商 C批判君主专制 D批判农工商皆本18唐宋时期出现了三教合一的历史潮流,其“三教”是指: A佛教、道教、儒教 B佛教、回教、道教 C儒教、道教、回教 D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19“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反映了:A儒学的兴盛 B三教并立的局面形成 C宗教的盛行 D儒学发展面临的危机20佛教在南北朝时期广泛传播

6、的社会条件有:社会动荡 佛教的欺骗 人民饱受战乱之苦 统治阶级支持A B C D2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严重动摇,直接原因是:A儒学的“大一统”观念已经不再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B佛教和道教迅速传播C儒学放弃了自己“仁”“礼”等基本主张 D魏晋南北朝的统治者都是佛教信徒22关于儒家思想在南北朝时期地位的评述,正确的是:A.仍占绝对统治地位 B.其地位受到冲击,与道、佛两教一起处于三者并立地位C.丧失了在社会中的影响 D.完全丧失了儒家思想的本色23唐朝时期诗人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公开宣扬自己“援佛人儒”的思想经历,这说明唐朝时期:A出现三教合一趋势 B儒学出现危

7、机 C佛教取得统治地位 D道教的发展24唐宋时期,儒、佛、道三教的关系是:A水火不相容,互相攻击,尖锐对立 B三教互相取长补短,融合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C相互吸纳渗透,调和之风盛行 D三教在不同的区域各自发展,自成一统25理学对儒学的发展表现在:A重视个人的道德素养 B探讨宇宙自然的规律C认识道德价值的内涵 D研究儒家学说的经典26理学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主要表现在吸取其:A仁政思想 B伦理道德 C性恶论 D唯物思想27理学家认为把握“理”的的方法是:A接受经验 B学习理论 C实践感悟 D内心反省28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确立统治地位是在:A北宋时期B南宋时期 C唐朝中期D明朝初期29在朱熹看来,要把握

8、“理”,就需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格物致知”这一概念中“格”字的含义应是: A研究 B规格 C人格 D格子30南宋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发展了儒学思想,形成新的儒学。对朱熹新儒学的表述,错误的是:A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 B发展客观唯心主义体系,理是万物本原C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以维护等级秩序 D主张心外无理31. 宋代大儒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民生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反映了当时学者匡时济世的理想追求 B体现了理学家们关注国计民生的价

9、值取向C说明理学反对封建专制统治 D说明理学在当时有利于维护社会政局的稳定32“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这种说法符合谁的思想: A老子 B朱熹 C陆九渊 D程颢33王守仁的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这一思想主要是针对什么问题而提出?A商品经济发展引起白金风气流行 B求取科举功名的流弊导致理学标榜的道德沦丧C专制统治引起社会阶级矛盾尖锐 D西学传入冲击传统的儒学统治地位34不符合陆王心学特点的说法是: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B“发明本心”以求理C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 D理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去寻找35下列说法不符合程朱理学的一句是:A“今日格

10、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B“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C“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D“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36. “自哲学家朱熹的时代以来,”明朝一位学者说,“真理已明白地显示于世界。我们不再需要什么著作,要做的只是实践。”下列哪句话能为这位学者提供依据: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发明本心” C.“格物致知” D.“致良知”37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心动。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A孔子 B程颢 C朱熹 D王阳明38四

11、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某人的著述“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排击孔子,别立褒贬”。这里的“某人”是指: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39有一家父母得知其小孩在外偷了东西,如果他们相信荀子的理论,可能对小孩采取的态度是 A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但只要好好教育,孩子会改正错误。 B认为孩子的本性是善的,他犯错误是一时糊涂 C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必须严厉地惩罚他,使他害怕,以防再犯 D认为孩子犯错并非本性造成,而是环境不好,应择善而居40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儒家学说与权术二、

12、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单项选择题共20题,每题2分,共40分。41孔子作为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对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贡献最大的是:A“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 B“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C当仁不让与师”的学习态度 D“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42孟子与荀子都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杰出代表,关于二者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他们的思想在儒家思想中都处于正统地位 B孟子强调性本善,荀子强调性本恶 C荀子的思想与儒家思想基本相同,也吸收了其他学派的思想 D荀子思想庞大而又系统43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由此,他比喻:A后天教育可以使人由恶变善 B自然界的运行有自己的规律 C环境和教育对人成长很重要 D治国应以礼教为主兼用法治44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根本原因在于:A其宣扬的“仁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