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峡地区社会发展的纪实摄影 1994年12月14日正式开工兴建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历经18年的建设,于2010年10月26日首次成功蓄水至所设计的最高水位海拔175米,这标志着三峡工程将全面发挥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完全意义上的三峡库区最终形成 沧海桑田的三峡巨变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从1997年三峡工程大江截流、2003年首次蓄水海拔139米、2006年大坝全面建成并蓄水到海拔156米、2008年试验性蓄水到海拔172.8米、2009年试验性蓄水到海拔171.4米、2010年蓄水到海拔175米等,均成为国人关注的摄影内容 一、三峡历史影像的回顾 1939年在法国发明的摄影术,是一场人类视觉艺术的革命鸦片战争之后,这一项发明由西方人带入到中国,长江三峡开始有了关于其自身的第一批银盐影像 由台湾时报出版公司出版的摄影集《中国最后一个古代》收集了英国摄影师约翰·汤姆逊于1868年至1872年在中国游历四千里江山时期所拍摄的三峡影像约翰·汤姆逊系19世纪晚期活跃于英国的摄影专栏作家,出版了多部着作向西方国家介绍神秘的东方文明,被称为视觉领域的"马可·波罗";,也被誉为世界摄影史上第一位报道摄影师。
1871年10月底,他从上海乘船逆江而上,穿越了长江三峡,拍下了峡江两岸的风土人情与自然景观被该书收录的三峡作品有16张约翰·汤姆逊本人还着文记述了他的三峡之旅:"为了拍摄惊险万状的新(青)滩激流,我在相当艰苦的环境下,爬上村子里抓拍,当时村民看到我不用笔而能用玻璃镜头作‘画’,认为是‘邪术’,决定攻击我,当我往船上逃跑时,还挨了他们一桨,‘通译’也没法对他们讲理毫无疑问,村里一些人传出风声,说我拿的这种神秘的相片是用中国婴儿的眼睛制成的幸好,这只是虚惊一场"; 1883年2月下旬,又一名英国人阿奇博尔德·约翰·立德乘小帆船从汉口出发,上溯长江直达重庆,历时约一个半月立德先生每天晚上写日记,记述了三峡旅途中的所见所闻他对长江三峡的风光惊愕、赞叹不已,后来以《扁舟过三峡》一章的标题作为书名出版了他的旅途见闻②(图一)1909年,美国地质学家张柏林计划到四川旅行1909年3月,张柏林沿长江逆流而上,过巫峡、奉节、云阳、万州,然后上岸从陆地穿越四川,经梁平、南充等地到达灌县,然后沿岷江经成都、乐山等地到达长江上游的宜宾,随后,他又经重庆、丰都、忠县回到万州,最后穿越长江三峡,于5月抵达武汉。
张柏林也拍摄下三峡的旧影图二)1911年10月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后不久,前德国派驻重庆公使衔领事弗里茨·魏斯受命去重庆赴领事之任弗里茨与其妻多伦勃,乘坐一只江轮从上海吴淞口溯江而上,首先抵达湖北宜昌多伦勃·魏斯女士用最早的玻璃底版的相机,拍摄了长江河滩上躬身前行的纤夫,石板街道中拥挤的长衫者,青瓦木墙的民居等等,展示出近90年前三峡峡江地区的风土人情③(图三)1918年5月1日和1919年9月15日,又一批拍摄长江、三峡的照片被分别收录在美国裕中公司向中国北洋政府交通部呈递的关于周襄铁路建设的可行性报告里这一批照片中记录了长江河道上来来往往的船只,更可以看到长江三峡那壮丽的绝版风景这批照片的作者是美国人G·A·凯尔④1946年,因为国民政府欲联合美国修建三峡工程,供职于着名的《生活》杂志的美国摄影师德米特里·凯塞尔于1946年拍摄了一整套长江三峡图片他说:"长江上的纤夫们用绳子把船逆流拉上去,好像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后来,凯塞尔的老朋友汉西在着作中叙述了长江三峡船夫的故事,选用了老搭档凯塞尔的部分三峡照片,这批珍贵图片因此得以保存。
而这个时候,国民政府的三峡大坝建设计划已经流产了八年之久,中国这块古老的东方大地已发生了革命性的政治变化 这些晚清、民国时期的三峡老照片,并非都是标准意义上的纪实摄影但是,从这些照片中,我们看到了三峡峭壁千年栈道上惆怅的旅人,战火纷飞中的百姓抚慰着还在滴血的伤口,继续着平凡而独立的生活;断壁残垣的街头,老太婆们做着点点小生意,还有挑着担子满街游走的货郎,摇着拨浪鼓,盯着老外手中神秘而陌生的镜头摄影术纪实的特性得以充分地发挥,这些历史照片真切地摄录下三峡民间的原初,原汁原味,弥足珍贵图四) 二、60年三峡纪实摄影梳理 新中国成立后,三峡作为一个有着深厚历史人文沉淀的中国地理单元,受到文化艺术工作者的普遍关注而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照相机等摄影设备的稀有,能够手持相机对长江三峡进行摄影的人员十分稀少,基本局限在当时新闻机构的专职摄影记者手中 1956年,时任《新观察》杂志摄影记者的张祖道先生跟随老师潘光旦到湖北、四川一带调查土家族当他们从奉节县乘坐航标艇顺江而下,进入三峡第一峡瞿塘峡时,拍摄下着名的三峡绝景滟滪堆,横亘在长江江心的一块高约20米、宽15米、长约40米的天然礁石。
两年后,长江上治理航道,炸掉了阻碍船只航行三峡的滟滪堆张祖道的这张照片记录下了三峡一绝⑥如今,我们来考量这张照片,虽然张祖道比《生活》摄影师德米特里·凯塞尔拍摄的滟滪堆在时间上晚了10年,两者均完整地交代了礁石横亘于夔门水流中的地理特征,但是张祖道拍摄的画面主体更加突出,而且捕捉到一只峡江小舟依偎在滟滪堆身旁的瞬间,二者体量的悬殊对比,有力地烘托出礁石的突兀与奇特图五)两年后,时任中国新闻社摄影记者的薛子江先生与时任新华社摄影部采访科长的着名摄影家齐观山先生一道从北京出发到四川采访他们在重庆采访两个月后,于花开水暖的4月份回访长江三峡薛子江在此拍摄下一幅体现新中国山河自然之美的三峡作品《千里江陵一日还》画面采取竖幅构图,画面主体是晨雾初开的夔门两岸山色与昂首前行的船只,气势雄浑,意境深邃,成为如今考量瞿塘峡自然真貌不可多得的摄影佳作之一 进入1970年代,从对外宣传的需要出发,时任英文版《中国妇女》杂志记者的着名摄影家沈延太先生、中国旅游出版社摄影编辑鄂毅先生、《人民画报》摄影记者黄韬朋先生、新华社湖北分社摄影记者刘心宁先生等均莅临三峡进行摄影采访,分别报道了长江三峡的自然人文地理与航运经济发展等内容。
后来,他们的作品陆续集中发表于《大江影踪》《中华风貌》《人民画报》《人民日报》等书刊,刘心宁先生拍摄的"三峡峡谷景色";成为1992年发行的普21《祖国风光》邮票中"三峡风光";邮票的原型这些当时属于职务类型的摄影作品,如今看来却成为忠实记录三峡自然原貌,用胶片为三峡留影的早期重要作品 而在三峡沿线,地方文化部门从事摄影宣传的干部从宣传报道的角度也将照相机的镜头对准了自己家门口的三峡"2003年三峡工程二期蓄水135米之前,国内外诸多摄影人抢救性地为三峡留下了即将变化前的影像而在三峡本土,亦有扎根三峡,数十年如一日将相机对准故土进行原生态创作与记录的资深摄影家,出生并工作于三峡腹心之地重庆巫山县的陈池春先生即是三峡本土摄影家中颇有代表性的一位"; 陈池春自1970年开始拍摄三峡,1976年参与协助《人民画报》"长江万里行";报道三峡,用单位唯一的一台"禄莱科得";双镜头120相机拍摄下一系列三峡内容十分难得的是,陈池春扎根在三峡基层,40年如一日,持续不断地拍摄下长江三峡近半个世纪的光阴流变;其内容不仅包括了三峡丰富多姿的民间生活(图六),也包括了三峡在1990年代因三峡工程建设而发生的城镇迁徙与百姓移民;如今他拥有6万多张原创胶片,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三峡影像图志";。
1980年代,中国摄影界开始有了"纪实摄影";的提法,这个独特却容易被误解的摄影门类先后被王惠敏、肖绪珊、林少忠、谢汉俊、黄少华等专家陆续介绍进国内,并在一定范围内引起了关注《人民摄影》《现代摄影》等新兴摄影专业媒体的创刊也对纪实摄影在中国的起步、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⑨国内许多摄影家开始积极地实践着自己所理解的"纪实摄影";,他们多在自己所定居的生活环境中寻找题材,然后通过长期的积累与观察,不断反复地拍摄,最后形成专题三峡因为名气响亮、内容丰富,而在这一时期再次成为摄影家们心动而瞄准的目标之一 1992年4月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了《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兴建长江三峡工程议案》,并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的审查报告,决定批准将兴建长江三峡工程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由国务院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国家财力、物力的可能,选择适当时机组织实施当时,出席会议的代表2633人,对这一个议案的表决结果是1767票赞成,177票反对,664票弃权,25人未按表决器历经半个世纪的研究和论证,在那一天,兴建三峡工程的议案拍板通过 正是因为三峡工程饱受争议,而让这一建设体量雄居世界第一的水利枢纽工程引起了海内外的密切关注。
三峡无小事,三峡是一个大课题身居传媒的中国摄影家闻风而动,先后有多位着名摄影家以公职身份进入三峡,开展摄影探访 早在1988年,日文版《人民中国》杂志摄影记者刘世昭先生即将视线投入到长江三峡,并酝酿徒步探访1991年,刘世昭的徒步三峡计划正式开始,他先从四川奉节县(今属重庆市所辖)开始,经瞿塘峡栈道步行,进入巫山县,随后深入到巫峡采访 1992年1月,刘世昭从巫山开始徒步行走到湖北巴东县,并于同年4月再次深入到巴东县神农溪进行拍摄,后来又用了半个月时间抵达三峡东口的宜昌市 1991年金秋,由中新社广东分社奉调到香港《中国旅游》杂志的着名摄影家彭振戈(笔名:安哥)先生怀揣着三峡专题采访计划赶到宜昌,逆流而上,一个县一个县地游走,拍摄三峡随后,他又从上游的四川万县市(即现在重庆的万州区)登船,仿照当年诗仙李白的线路顺江而下,再摄峡江两岸风情旅法摄影师曾年用6×17的画幅拍摄三峡,三峡如画卷一般在作品中展开,别具一格 1997年,台湾摄影家庄灵、钟永和等来到大陆参加了由王征、刘雷、贺延光等着名摄影家组织的海峡两岸摄影师拍摄三峡的活动2000~2004年间,晋永权完成了"三峡移民";纪实专题。
颜长江先生在三峡工程蓄水前后拍摄了他自己心中的三峡 2002年2月13~18日,由时任中国摄影家协会信息中心主任着名摄影家解海龙先生带队的"定格历史,显影三峡";摄影采风团自重庆乘船顺江而下,一路巡游至宜昌200多名摄影者赶在三峡工程2003年首次蓄水到海拔135米之前,拍摄收录下三峡的原貌 这一年,自由摄影师卢广赶赴三峡,在三峡沿江城镇用镜头记录下三峡为蓄水而做准备,全面清理库区搬迁遗迹的精彩瞬间身居长江下游的江苏摄影家郑云峰,先后投入巨资,不惜自费包租飞机拍摄三峡在三峡工程首次向海拔139米蓄水的2003年,他获得"年度中国摄影传媒人物大奖"; 在三峡工程建设的17年间,专程前来三峡开展纪实摄影的知名摄影人还有香港的梁家泰先生、台湾的周庆辉先生、北京"中国荷赛大师班";学员陈锋先生、《南方周末》等国内一线平面媒体的摄影记者、三峡所在的重庆与湖北两省市的摄影家们 众多摄影家拍摄三峡,形成对三峡题材的集体书写三峡纪实,成为中国地域性纪实摄影的一个范本 三、纪实摄影对三峡的历史书写 在新世纪之交的中国,没有哪个地方像长江三峡这样,历经了翻天覆地的自然与社会变迁。
三峡,一度让中国人神经敏感的话题,通过摄影的方式,呈现在研究者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