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宝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3900字

上传人:冷*** 文档编号:162280779 上传时间:2021-01-19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4.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石宝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3900字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石宝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3900字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石宝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3900字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石宝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3900字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石宝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3900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宝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3900字(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石宝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3900字 当前中国正处于人口转移的特殊时期,这种人口转移主要表现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认清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有助于推动经济发展。石宝镇是位于中国西部的一个典型且具有代表性的农业镇。本文通过实地调查访谈法和文献分析法,研究当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模式、现状以及给当地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最后通过SWOT模型得出石宝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利弊均存,其中劳动力的外部转移弊大于利因而构建合理的农村劳动力内部转移机制更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毕业 /2/view-12229716.htm石宝镇,劳动力转移,经济发展,影响一、石宝镇经济社会发

2、展概况石宝镇现有经济分为农业经济和非农经济,其发展现状可以慨括为“一个根本、二个产业、三个项目”。一个根本,即作为一个传统的西部农业小镇,其仍然以农业经济为根本。二个产业,即具有石宝镇地方特色的产业有两个:旅游业和镇内特色工业。旅游业即以石宝寨这一风景名胜为核心开展的一系列旅游服务。石宝寨也被称为“江上明珠”,建于明末,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镇内特色工业有:石宝面条加工厂,石宝寨牌豆腐乳厂等轻工业。三个项目,即当地农村现有的三个主要项目:高山生态辣椒种植项目、石五肉牛养殖项目、(施格兰)柑橘项目。其中数柑橘项目影响最大,但博富文施格兰柑橘公司于2013年底终止了石宝镇5

3、个村5000余亩柑橘承包合同。目前当地镇府已通过多方招商、考察洽谈,引进重庆恒河集团等公司并重新与 2000余户果农签订承包合同。总的来说,当地经济的发展较为缓慢,但潜力巨大。二、石宝镇农村劳动力人口转移现状石宝镇农村劳动力外部转移人数高达19150人,占农村适龄劳动力的比重为74.28%。其中外部转移劳动力中1845岁年龄段的青壮年劳动力占外部转移劳动力总人数的比重高达90%,且外部转移的劳动力人均文化水平(初中)明显高于内部转移劳动力的人均文化水平(小学)。总的来讲,当地农民务农情绪低,“十室九空”现象普遍。劳动力外部转移成为主流,镇内劳动力的构成为妇女、老人为主。通过笔者的分析总结,最主

4、要的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农业贸易条件的恶化和比较利益下降以及农业外部条件的改善。二是镇内经济发展的缺陷明显,主要表现为:镇内缺乏统一协调的经济发展规划,特色产业的产业链较短,产业附加值不高等原因导致镇内经济发展缓慢,效益不高。以旅游业为例,石宝镇的旅游业仅仅以石宝寨这一景点为卖点,与之配套的只有一条旅游街。而旅游街的服务97%以上为出售相关旅游纪念品,且商家所售纪念品几乎没有差异性可言。三是,农村劳动力的短视经济行为以及观念问题。例如,外出从事建筑行业的青壮年劳动力月工资在700030000元不等,相比镇内就业所得作为一个理性的经济人也就不难理解绝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原由了。其

5、次目前当地农村劳动力在观念上更加接受外部转移。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以外出务工为荣,更甚者可以说把外出务工当做一种时尚,而留守镇内往往是没本事没实力的。三、石宝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一)对农业发展的影响1.对农业劳动力有效供给的影响。农业劳动力的有效供给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农业劳动力的供给是指在一段时间内劳动力进行农业劳动供给的数量和质量。通过本文前面的数据得知,石宝镇青壮年、高素质农村劳动力外部转移比例高;内部转移劳动力多为妇女和老人,且人均文化水平较低。两种不同的劳动力转移模式对农业劳动力的有效供给所带来的影响为:石宝镇当地农业发展所需劳动力数量缺口大,质量低。2.对土地

6、等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的影响。笔者统计整理相关资料,目前石宝镇农村耕地、水域、林地等自然资源闲置率较高。分别的,农村家庭或村属耕地闲置率达到71%;家庭或村属水域闲置率为80%;家庭或村属林地闲置率达到60%。由于大量农村劳动力选择外部转移,当地农村家庭大多选择耕地闲置,往往只耕种区位条件较好的土地以满足家庭剩余人口需求。水域面积主要为河流和水塘,除了少部分水域被用以养鱼利用外,大部分都被荒废未做任何利用。与此同时两种不同的转移模式所带来的高闲置率也相对缓解了当地人地矛盾,有利于当地生态保护且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土地等自然资源的流转成本较低,规模化流转成为可能。3.对增加农业生产投资的影响。劳动力转

7、移对农业生产投资的影响主要从转移劳动力收入水平和对农业生产投资意愿两个角度来分析。从转移劳动力的收入水平来讲,石宝镇内部转移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的比重较高,农业生产投资主体也大多为内部转移劳动力。由于外部转移劳动力收入水平明显高于内部转移劳动力的收入水平,这就导致农业生产投资资金的相对不足。就当地劳动力的收支来看,外出青壮年劳动力收入水平较高,但其消费也比较高且大多用于住房、家电等生活资料消费,生产性资料消费积极性不高。从转移劳动力对农业生产投资的意愿上来讲,农业生产投资的不足更为明显。由于农业生产的比较劣势,内部转移劳动力愿意增加农业生产投资的比重很低,只有20%左右。而外部转移劳动力更倾向于

8、对其所从事的职业追加投资,对当地农业生产投资兴趣低。当然,目前也有一部分外转劳动力返乡进行农业创业投资,但屈指可数。(二)对非农产业发展的影响1.对非农产业劳动力的有效供给的影响。和农业生产一样,能否提供足够数量且质量的劳动力对于非农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由于石宝镇农村劳动力以外部转移为主,同样的,镇内非农产业的发展也面临着劳动力的有效供给不足的困境。例如建筑业和旅游业。其中内部转移模式因其转移劳动力在本地,所以对非农产业发展所需的劳动力供给在数量上影响不大,但数量少,质量较低问题仍然存在。外部转移模式对非农产业劳动力有效供的影响可以简述为:优质劳动力的大量外流,造成了非农产业发展所需劳动力在数

9、量和质量供给上的双重不足,不利于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已经开始有外转劳动力回流创业的苗头,这有利于当地非农产业的发展。但较之于农业来讲对非农产业劳动力的有效供给问题有所缓和:一,劳动力的数量缺口相对较小。由于同等劳动供给条件下非农产业所带来的收入往往高于从事农业生产的收益,内部转移劳动力更倾向于投入到非农产业中,且附近的镇域也会有劳动力补入二、劳动力的质量相对较高。 2.对增加非农产业资金投入的影响。石宝镇非农产业资金的来源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政府财政拨付,如石宝寨旅游景点建设的拨付;其次是,其他手段的资金投入,包括商业信贷和民间自筹资金。两种转移模式对增加当地非农产业资金

10、投入的影响可以从转移劳动力对非农产业投资的参与度以及投资额来进行分析。就投资的参与度来讲,内部转移劳动力的参与度明显高于外部转移劳动力。主要表现在当地个体服务业的参与度上。而从投资额的角度来看,外部转移劳动力因其收入较多,虽然参与度没有内部转移劳动力高但其投资额往往大于内转劳动力。总的来讲,两种转移模式都增加了当地的非农产业的资金,但外部转移模式更有利于为非农产业提供资金。3.对扩大非农产品需求的影响。农村居民对于当地非农产品的需求会直接影响到当地非农经济的发展。通过笔者的统计整理,两种不同转移模式的劳动力的消费主要集中在本镇,且消费比重占其总支出的70%以上,因此可以说石宝镇就是一个消费占主

11、导的镇域。其中外部转移劳动力对非农产品的消费主要表现为对镇内商品房、摩托车、日用家电等的需求;内部转移劳动力及其留守本镇的家庭成员更多的消费支出为食物衣物以及教育支出。可见,无论是内部转移还是外部转移都提高了农民的消费能力,扩大了非农产品的市场消费需求,进而带动非农产业的发展。不过,外部转移劳动力在这方面的贡献比内部转移劳动力更大一些。四、石宝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当地经济发展影响的SWOT模型石宝镇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对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同时也有机遇。表现为:一方面,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使得本地经济发展遇到一系列问题。如当地经济所需的有效劳动力供给不足;非农产业发展问题多;大量农村自然资源的

12、闲置、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问题严重;农业生产投资不足等。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也增加了当地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当地人地矛盾,且使得当地土地规模化流转成为可能;由于政府对返乡创业农民的政策支持,近年来农村相关项目建设成绩突出;农村劳动力外部转移到内部转移的转变也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劳动力质量。五、结论由于石宝镇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以外部转移为主,因而两种劳动力转移模式给当地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最终影响集中体现在外部转移上,即:一方面,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外部转移造成本地区经济发展所需的劳动力供给不足;大量农村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当地生产投资的不足等问题突出。同时它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地人地矛盾,有利于土地的规模化流转;提供了发展所需的部分资金等。总的来讲,石宝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弊大于利,这也是当地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参考文献:1李秉龙,薛兴利 .农业经济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2)2忠县统计年鉴,20133钟甫宁.农业经济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5)4唐萍萍.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发展影响研究-基于样本村的实证分析.农业与农村社会发展,20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