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册语文优选教案

上传人:andy****g186 文档编号:162200004 上传时间:2021-01-1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6.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下册语文优选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一下册语文优选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一下册语文优选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一下册语文优选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一下册语文优选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下册语文优选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下册语文优选教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一下册语文优选教案【导语】高一新生要作好充分思想准备,以自信、宽容的心态,尽快融入集体,适应新同学、适应新校园环境、适应与初中迥异的纪律制度。记住:是你主动地适应环境,而不是环境适应你。因为你走向社会参加工作也得适应社会。以下内容是小编为你整理的高一下册语文优选教案,希望你不负时光,努力向前,加油!【篇一】高一下册语文优选教案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学习写景状物散文,本单元的学习必须反复阅读,用心品味,感悟所写之景,所言之情。故都的秋是郁达夫一篇颇具特色的散文,1934年8月写于北平,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描绘了秋院清晨、秋槐落蕊、秋蝉残鸣、闲话

2、秋凉、胜日秋果等画面,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完美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学情分析: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朱自清写的荷塘月色,所写景色较为具体,考查的是学生的形象思维。而本文所写的秋味则是抽象难把握的,对学生的逻辑思维提出了较高要求。高一学生还没有养成圈点批注的阅读习惯,阅读中不能准确捕捉重点词句,通过学习力求帮助他们学会鉴赏散文,把握主旨。教学目标:1、能说出郁达夫生平及其创作风格。2、能抓住清、静、悲凉来赏析故都的秋,感受本文形散神聚的结构特点,初步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方法。3、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主

3、观感情。设计思想: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读写结合。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难点: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中所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情。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导读法,点拨法教学流程:一、由题导入,温故知新由题切入。回顾荷塘月色标题与文章内容的关系,品味本文标题。从题目可以得出写作内容是秋,而故都中的故字表明是旧的,含着历史厚重感以及作者深切的眷恋之情。引导学生聚焦在秋上速读全文。(意图:教给学生由题入文的读书方法)二、整体感知,归纳点拨要求学生带着课后练习第一题再读课文,圈点批注。学生通过自主

4、阅读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后,教师通过板书点拨明确行文思路和内容结构。明确几幅秋景图。三、圈点批注,鉴赏语句要求学生带着课后练习第二题再读课文,圈点批注。全班交流,教师参与点拨,并由此引入作者生平介绍,知人论世,水到渠成的挖掘文章背后的主观情。四、合作探究,拓展迁移结合背景,揭示故都秋的特点。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分组朗读全文,再次感悟文章结构和语言。作业:借鉴本文写法,运用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写一篇题为江南的秋400字左右的文章,力求写出秋的特征。(意图:照应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篇二】高一下册语文优选教案一、研习第三段:学-议-评-练步骤:齐读一二三段后,由学生自主合作,结合注释疏通本段文意,并

5、由学生自由发言,提出疑问,其他同学帮助解决;如解决不了,老师适当引导。如果学生没提出疑问,那么就提问学生,相关文言知识点由学生归纳总结出,教师作补充归纳,扩展延伸,同时利用练习巩固提升。第三段文言知识点归纳:(1)重要字词须臾之所学:片刻博见:广闻者彰:清楚假舆马者:借助,凭借致千里:到达绝江河:横渡(2)词类活用1、非利足也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足利,使走得快2、非能水也:名词做动词,游泳3、登高而招:形作名高处(3)通假字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4)练:指名学生上台翻译句子3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

6、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二课文互动探讨分析:提问: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善假于物”的?明确:从四个方面说明。即: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绝江河。最后一句是对以上四种情况的归纳总结,说明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不足。第三段作者又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设喻说理请指出来,并说说这些比喻句是为了论证学习的哪一方面进行劝学的?第三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

7、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三、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1-3段。2、完成课后练习【篇三】高一下册语文优选教案一、检查背诵情况抽查(个别)背诵,集体背诵。二、研习第四段:学-议-评-练步骤:齐读第四段后,由学生自主合作,结合注释疏通本段文意,并由学生自由发言,提出疑问,其他同学帮助解决;如解决不了,老师适当引导。如果学

8、生没提出疑问,那么就提问学生,相关文言知识点由学生归纳总结出,教师作补充归纳,扩展延伸。同时利用练习巩固提升。第四段文言知识点归纳:(1)实词神明自得:人的智慧圣心备焉:圣人之心,通明的思想不积跬步:古代称跨出一小步为“跬”用心躁也浮躁,不专心(2)虚词风雨兴焉:兼词,于此圣心备焉:语气助词(3)词类活用1、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方位名词分别用在动词“食”、“饮”前,作状语,当“向上”(指在地面上),“向下”(指在地下)讲。2、用心一也一:数词作形容词,专一3、积善成德善:形作名善行(4)古今异义(古/今)1、用心一也:因为思想意识活动/读书用功2、蟹六跪而二螯:脚/跪下3、爪牙之利:爪

9、子和牙齿/坏人的党羽或帮凶(5)特殊句式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判断句式练:翻译句子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拿刀刻东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泉水,是因为它心专一。课文互动探讨分析:提问:第四段作者又运用了几个比喻?请指出来,并说说这些比喻句是为了论证学习的哪一方面进行劝学的?本段还运用了什么手法?第四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

10、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比,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三、总结全文。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分别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

11、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明确: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性。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