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作文谱》对当代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借鉴与启示战略

上传人:世*** 文档编号:162157303 上传时间:2021-01-1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8.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书作文谱》对当代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借鉴与启示战略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读书作文谱》对当代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借鉴与启示战略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读书作文谱》对当代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借鉴与启示战略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读书作文谱》对当代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借鉴与启示战略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读书作文谱》对当代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借鉴与启示战略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读书作文谱》对当代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借鉴与启示战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书作文谱》对当代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借鉴与启示战略(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读书作文谱对当代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借鉴与启示战略家塾教学法是读书作文谱和父师善诱法的合刻本,为我国清代著名教育学家唐彪所著,也是我国语文课程史上第一部以“教学法”命名的教学法专著。读书作文谱是一部囊括阅读教学、写作教学、书法教学等多方面课程思想且较系统指导语文学习方法的典籍,其系统的读写经验与理论对语文课程有着极强的现实借鉴意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认为,阅读是信息的吸收,写作是信息的输出,但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大量的、有效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与前提,只有在阅读中“厚积”,才能在写作中“薄发”。对此,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写作能力跟阅读能力有关联,阅读得其道,无论在思想吸收还是技能训练方面,

2、都是写作上的极大帮助阅读的基础训练不行,写作能力是不会提高的。”这说明,要想提高写作能力,就必须在阅读上投入时间,要舍得在阅读上“投资”。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也反复阐述了阅读对写作的基础性作用。对此,仇兆鳌评论:“盖养基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不汲汲于为文而文愈工,此唐子辑书之大意也。”由此可见,唐彪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思想就是要重视阅读这一“养根基”的基础性工作,也就是要通过阅读为写作奠定基础。对此,唐彪指出:“苟平日不细思看书及多读经史古文,而徒于作文时着,虽殚精疲神,亦有何用?故又当于源头上用功,始有得也。”由此可知,阅读是写作的源头,要想拥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必须平时进行系统扎实的阅读

3、,为写作提供丰厚的养料。读书作文谱书名将“读书”与“作文”并举,就是阅读“基础论”这一思想的直接体现。概括看,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为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值得学习借鉴的思想。一、以静读来涵养性情唐彪在读书作文谱开篇提到了读书这一学习的“根本工夫”,即阅读可以涵养读书者的性情与修养。唐彪认为:“涉世处事,敬字工夫居多;读书穷理,静字工夫最要。然涉世处事,亦不可不静,读书穷理,亦不可不敬。”这说明,读书不仅要“敬”而且要“静”。因为只有“敬”、“静”结合才能涵养性情,为读书做好思想准备。古人云:“凡静坐则万物皆有春意。”只有静坐才能得精神,读书才能透彻,写作才能有思路、有创新之处;只有静坐,才能收身、收

4、心,全神贯注,一心一意地专注于阅读和写作,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那么,怎样做到静呢?唐彪告诉我们的方法是:“每日间取半日静坐,半日读书,行之数年,不患不长进。”显然,xx只有在静坐的基础上静读,才能获得学习的真谛,体悟读书的妙趣。正如唐彪所言:“读文宜屏息静坐,先取题中神理,详加体认。体认未明,必当取书考究,然后阅文,方有得也。”只有静坐、静读才能培养读书写作的性情,潜心会悟读书之要领,才能为读书作文夯实基础。同时,在这一基础上,学者才能“作文连绵不断,至一二月心不走漏,则灵明焕发,奇功异效,有必然者。然必前此有数月静坐工夫,养此心虚灵湛然,无一毫尘俗系于其心,而后致功,方有益也”。366以此观

5、点反观当下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许多浮躁之气:学生读书精力不集中、三心二意,不要说古人所谓的收心,连最起码的收身都做不到,这样何谈学习?因此,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是非常必要的。学习者只有主动做到收身、收心,将心思全部用到学习上,才能为读书作文与发展成长奠定基础。二、以批读来锻炼思维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强调不仅要学会阅读,而且要在阅读中学会批注与写读书笔记。批读,即在阅读的过程中边读边圈点评注。唐彪明确提出要养成圈点标记和置册记疑的良好阅读习惯:“读文而无评注,即偶能窥其微妙,日后终至茫然,故评注不可已也。”基于此,他认为阅读时有三者必记:一记书中“可疑之处”;二记

6、书中“精微之理”,或是“我所疑”,或是“先生所未析”,非请教有学大儒不能解;三记“古今典故”,因为“若不请问博雅之友,必不知其根据”。在他看来:“有此三者当记,苟不专置一册子记之,久而遗忘,不及请问高贤,生平学问,因此欠缺者不少矣!”这种习惯在今天仍非常值得传承。批读书中可疑之处,必能引发读者的思考,在主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理清思路和文脉,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写作的思维清晰度;批读书中“精微之理”,读者必能有心得体会,做起文章来也有了新颖的角度和独特的构思;批读古今典故,就可潜移默化加强文学修养,并为写文章积累大量的素材。所以,在阅读中实行批读策略,进行实效积累,动手动笔,随机圈画评摘,做读书笔记

7、,做随笔,或长或短,或感或议,不仅有益于集中学生阅读的注意力,深化对读物的理解,理清逻辑思路,将读书所得条理化、清晰化,从而有取舍、有阐发、有评价,最终养成边读边想的习惯;同时,批注更是拓宽思路,厚积薄发,创造性、多角度思维写作的必要途径。如果不进行批读,没有专门的读书笔记,那么久而久之,很多的疑问被遗忘了,学问也因此欠缺不少。这也正应了常说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道理。三、以多读来拓展视野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一个人语文素质的强弱、阅读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量的阅读。实践证明:学生的阅读兴趣越强,视野就越开阔,口头表达能力也就越强,写作能力

8、也就越强。对此,唐彪明确指出:“从古未有止读四书一经之贤士,亦未有止读四书一经之名臣。故欲知天下之事理,识古今之典故,欲作经世名文,欲为国家建大功业,则诸子中有不可不阅之书,诸语录中有不可不阅之书,典制志记中有不可不阅之书,九流杂技中有不可不阅之书。”315由此可知,唐彪提倡广读、多读以达到博览的目的。因为只有博览群书,才能开拓写作视野,借鉴别人的智慧,形成深厚的文化积淀,不断提高语文素养。此外,唐彪强调的博览,包括内容和体裁两个方面。正如他所言:“学者读文,不可专趋一体,必清浓虚实、长短奇平并取,则虽风气尚此,读文有与之合者,风气尚彼,读文亦有与之合者。取其合者,则揣摩之,其不合者,且姑停之

9、。更少读新文数篇,以新笔机,则风气已得矣,此至妙之法也。若专读一家,焉能符合乎?”可见,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博览”是有效之法。一定要多读、泛读,才能掌握各家文风,才能增长见识,才能打开写作的思路。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阅读。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也就越活跃。”可见,只有大量的阅读,才能从内容上积累一定的素材,从体裁上学习各家之长,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清晰度,更好地作文。四、以熟读来积累文法

10、以熟读来积累文法是指通过熟读文章从阅读实践中感受积累文章作法与文理之道。南宋著名学者朱熹在阅读教学中不仅强调朗读和读准,也强调读的遍数要多:“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欧阳文公也说:“为文之法要熟。熟为文章第一法也。”红楼梦里,林黛玉让一心想学写诗的香菱先记诵几百首好诗,然后教她写诗,这实际上就是要她尽可能多地背诵经典作品,以培养精确的语感、揣摩做诗的技巧。唐彪也说:“凡经史之书,惟熟则能透彻其底蕴,时文、古文,熟则听我取材,不熟;安能得力也。”所以,只有熟读之后才能为我取材。当然,有了事料并不一定

11、能写出好的文章,还应该掌握写文章的方法。对此,唐彪指出:“读百篇之后,稍有文料,又当知作文巧妙不尽在于书理。每题各有作法,一类不读数篇,则不能周知题窍。”用教育心理学术语说,写作策略性知识的获得,必须通过大量熟读经典范文或例文领会其内容,同时观摩具体文章的具体写作方法,才能取得进步。对此,唐彪强调要多看有定评的大家之作品:“古往今来佳文虽多,如左传、国策、孟子、南华、史记、汉书、相如、昌黎、永叔、子瞻诸公之文,则可谓之登峰造极、无以复加者也。学者能熟读精思,则文章已探骊得珠矣。”鲁迅先生也有同样论述:“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并称这为“实物教授法”。熟读名篇佳作

12、,从阅读中感受、积累文章的做法、文理,再从写法上加以效仿。长此以往,读多了、写多了、效仿次数多了,慢慢就会变成自己的写作方法。正如他所说:“凡古文时艺,读之至熟,阅之至细,则彼之气机,皆我之气机,彼之句调,皆我之句调,笔一举而皆趋赴矣。苟读之不熟,阅之不细,气机不与我浃洽,句调不与我熔化,临文时不来笔下为我驱使,虽多读何益乎?”同时,唐彪还引用陶石篑的话说:“譬如酿花为蜜,蜜成而不见花也;酿稻为酒,酒成而必去其糟也。”这说明,熟读文章,做到下笔如泉涌,不知文章出于我之口还是他人之口,才可谓是融会贯通,也才能有创造。可见,熟读文章,积累写作的方法和文理,对写作有着莫大的帮助。五、以精读来质疑创新

13、所谓精读,就是细致的研读,揣摩观察。有时甚至需要咬文嚼字,结合联想和想象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进而形成自己对文本独特的判断和评价。精读教学的目标不但是充分理解阅读本身,还要提高鉴赏、分析、联系和想象的能力,培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6精读和略读是相对的概念。略读只要求观其大略,取其大概,是积累知识、开阔视野的必要手段。朱熹讲:“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语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所得耳。”只熟读而不精读,不善于思考质疑,没有感悟,便会成为书橱,终无所获。精读便是读书时“字求其训,句索其旨,章结其意”。关于精读,唐彪首先认为阅读的选文应“精”、“工”。他说:“蜂以采花,故

14、能酿蜜;蚕以食桑,故能成丝。倘蜂蚕之所采食者,非桑与花,则其成就必与凡物无异,乌得蜜与丝乎?”显然,只有阅读了“精”的文章才有可能得到优质材料;而加工创新优质材料,才有可能写出“美”的文章。其次,文章在精读的基础上贵在有创造,就是说阅读除了在“广”的基础上进行还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家作品、文学体裁或专题进行精读,并在精读的过程中思索质疑,提出创造性的观点。他为鼓励学生质疑,养成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提出了置策记疑法:“为文师者,当置于册子与子弟,分之日记所疑,以便诸问。每日有二端置册子者,始称完课;多者,设赏例以旌其勤;一日之间或全无问,与少一者,即为缺功。积数日,幼者忧楚儆之,

15、长者设罚力以惩之,庶几勤于问难,而学有进益也。”这里,他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拿出本子记下疑问,以便请教长者。只有勤于问难,对自我思考有触动,才能提出创造性的观点,学习才会有进益。学生有了自己的思考,才能对文章的谋篇布局、写作技巧、语言运用有自己的体悟和认识,这样坚持下去,就能掌握某种写作风格和写作模式,下笔时有章法可循。久而久之,熟能生巧,就能突破,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六、以补读来增强文气一篇文章优秀既要靠认真写作,也要靠精心修改。不仅从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入手,标点符号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讲过一个小故事:说有一年他在上海,去找叶圣陶,进屋见叶先生伏案执笔

16、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我国古代的写作教学,也很重视文章的修改。唐彪认为:“文章全借改窜”,并借武叔卿之言曰:“文章有一笔写成,不加点缀而自工者,此神到之文,尚矣!其次,须精思细改气有不顺处,须疏之使顺;机有不圆处,须练之使圆;血脉有不贯处,须融之使贯;音节有不叶处,须调之使叶;如此仔细推敲,自然疵病稀少。”唐彪认为:修改,对于一篇文章的成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补读,即是在文章修改的过程中使用的一种方法。文章的修改首先要读,在默读、默诵的基础上,体悟文章字句上的优缺点和标点符号的正误,删减不通顺的,增加合理顺畅的,从而使文章文从字顺。著名的学者、诗人、教育家唐弢就曾指出:“古代的教书只是一味的死读。到了现在,这种捉迷藏的教育方法,早经淘汰。然而,读的功夫的重要,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