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而又“颓废”的鲁迅4300字

上传人:凹** 文档编号:162136174 上传时间:2021-01-1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6.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而又“颓废”的鲁迅4300字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现代而又“颓废”的鲁迅4300字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现代而又“颓废”的鲁迅4300字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现代而又“颓废”的鲁迅4300字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现代而又“颓废”的鲁迅4300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而又“颓废”的鲁迅4300字(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现代而又“颓废”的鲁迅4300字 摘 要:铁屋中的呐喊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鲁迅的成为作家的生平;第二部分阐述鲁迅的三大文类;第三部分论述鲁迅最后十年。在本书中李欧梵以论述鲁迅对现代性的追求为主线,同时也在该书中的贯穿了“颓废”这条副线。展现了与非以往熟知的文学大家鲁迅的一面。 毕业 /2/view-12235545.htm关键词:鲁迅;现代性;颓废铁屋中的呐喊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叙述鲁迅从童年到开始成为作家期间的生活,说明他对中国文学传统的认识和学术研究;第二部分系统阐释鲁迅创作的三大文类,短篇小说、散文诗和杂文,其中尤其偏重短篇小说;第三部分论述鲁迅最后十年,集中研究他

2、对文学和政治关系的看法,同时探讨了当时很少人关注的鲁迅对苏联文学及理论的汲取与借鉴。李欧梵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现代性问题,现代性贯穿了他学术研究中的主线,鲁迅的研究也是他关于现代性研究的其中一个环节。李欧梵在本书中是以论述鲁迅对“现代性”的追求为主线,同时也在该书中的贯穿了“颓废”这条副线。1 鲁迅对现代性的追求鲁迅对现代性的追求在该书中主要体现为两个层面:第一,现代性在鲁迅个体思想、角色的现代转换的表现;第二,鲁迅作品现代性的技巧创新与实验。书中对鲁迅个体思想与角色现代转换的剖析,李欧梵主要运用了传记批评理论。在梳理鲁迅早期人生历程时运用了心理学角度,剖析鲁迅心理的诅咒。天演论在中国的

3、翻译,在日本的生活与他作出革旧创新的人生选择有很大关系,这些使他意识到改良主义意识形态的功利主义是不符合他的性格与志向的,鲁迅思想与角色的重大转变是他作出了弃医从文的抉择,幻灯片事件观看的过程其实就是和他的同胞这一整个群体建立起心理联系的过程。鲁迅早期曾模仿严复和梁启超,后改学章太炎,这也是他思想重新定位的重要一步。 到了而已集和三闲集已经能看出鲁迅的重大转变。李欧梵在书中收集了大量鲁迅从事传统文学研究和创作的资料,来考察鲁迅“传统与反传统”问题,向我们说明鲁迅反的传统是那些被官方所认可的所谓的精英文化,在此李欧梵称之为“大传统”,而鲁迅看重的传统是那些不被主流接受的民间文化,李称之为“小传统

4、”。李欧梵考察了鲁迅1912年之后的10年间“回到古代”的经历,指出“鲁迅这一时期独自进行的思索,提供了后来文学创作的温床。”鲁迅的短篇小说能看出唐代以前的传奇、志怪传统体裁对其的影响,杂文受到魏晋及以前的古文、章太炎古文的影响,故事新编则是直接取材于中国传统。鲁迅重大的学术成就是对古代小说和嵇康的研究,再就是李发现了鲁迅的旧体诗的创作以及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传统观念的重新评价,李欧梵认为鲁迅的现代性视野使他在对传统的审视中也特立独行地凸显了其现代性品格。鲁迅公开反传统,在其作品中一直抨击中国传统的制度、陈腐思想、国民性中卑劣的一面,甚至反对青年看中国书等等。外国文学的影响是鲁迅现代性产生的重要

5、影响的因素之一。鲁迅多年海外留学的经验,对外国书籍的大量阅读、翻译,对世界范围内文艺思潮的关注,使他的创作自然而然地受到影响,包括马克思主义美学、苏联文学和现代主义。1986年9月在纪念鲁迅逝世50周年之际,北京召开了“鲁迅与中外文化”的大型学术研讨会,会上李欧梵作了题为鲁迅与现代艺术意识的发言,提到鲁迅受到左翼现代主义和一些带“唯美”“颓废”色彩的作品的影响。这源于他对纯美感艺术的兴趣,可以接受无论内容如何而在形式上有创意的作品。不过我们不能就此就认为鲁迅创作中的现代性因素都是外国的影响,鲁迅身上有着很强的传统意识和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虽然他在反抗传统,但他在反抗传统的时候自觉地在丰富的文学

6、传统中进行现代性的创新,这是鲁迅较其他作家的伟大之处。李欧梵对鲁迅现代性创作技巧的论述是依据体裁来进行划分:小说、散文诗与杂文。鲁迅的短篇小说目前已被普遍认为是“五四”小说的经典,分析它们的一种方法,是看作者如何通过转化并超越中国传统的影响,在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注入某些新的东西,同时有意识地借鉴西方文学。这无疑是李欧梵对鲁迅小说现代性技巧的评判标准。鲁迅也承认他的小说写作主要依靠的就是阅读过的百来篇外国小说。李欧梵对鲁迅的杂文非常重视,在论及鲁迅杂文时,李欧梵也一样将笔触聚焦在鲁迅现代的创新中,即探讨鲁迅在普遍的古文传统包围中,是怎样超越了种种限制,创造了完全属于他自己的、使他的杂文可以称作为“

7、现代性”的书写。鲁迅在其25篇小说形式上做出了创新,如狂人日记及其主观的日记形式、文本套文本的双重结构;示众无情节的群众场面的电影镜头式描绘;头发的故事的持续独白等。鲁迅还创作出散文诗这种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个人杂感的诗意变体的形式的文体和它奇崛的语言。李欧梵将这种独特的文体与中国传统文学中的赋做了比较,认为虽然赋也可以算作散文诗,但是鲁迅的创造却与之不同,它前所未见的意象的出现、对小说乃至戏剧手法的借用构成了其“现代性”。鲁迅的现代性创作与他的创作技巧是分不开的,鲁迅用了包括象征、隐喻、新的叙述方式、新的意象、自然景物的变形与拟人化等等。鲁迅的小说主要立足于现实主义,但其中也有许多象征主义属性

8、。药中存在着象征叙述,这种叙述结构中,“现实”故事的因素对愚昧的老夫妇为病重的儿子求药只有和较高层次的象征寓意革命者的牺牲和革命本身的失败结合起来才能有意义。散文诗野草有着以超现实的梦境呈现鲁迅内心深处的冲突与纠葛。在叙述方式上,鲁迅自觉地对叙述者艺术进行了多次试验,有全知的,有深思反省;有主观地移情于小说中人物的,有客观婉曲的。另外,他使用第一人称却极少表现自我,这在五四一代作家中思无与伦比的。鲁迅还创造了一批新的意象,夏济安认为这些意象成功地变幻出了“一种恐怖和焦虑,一种我们可以称之为现代化的经验” 。2 鲁迅的“颓废”一面鲁迅在呐喊自序里创造的“铁屋子”意象展现了20世纪中国社会的现实和

9、各阶层国民的处境与命运。其中“铁屋子”意象里创造的“大多数昏睡者”与“少数觉醒者”形象含义深刻,而李欧梵在铁屋中的呐喊里对此提出的“庸众”与“独异个人”的分析,加深了“铁屋子”文化形象的深刻性与延展性。“独异个人”与“庸众”的性格分叉甚至交错,实际上体现了中国社会国民心态的复杂性。李欧梵注意到1918年,狂人日记发表数月以后,在随感录三十八上,鲁迅再次提到独异与庸众之对立时,他已懂得独异的真正敌人并非文化意义上的“陈腐庸俗”,而是构成这文化的那一大群人,这是很难胜利的。新生失败以后,鲁迅说“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弥漫独异者的悲凉。他当时“用了种种法,来麻醉自己的灵魂,使我沉入国民去,使我回到

10、古代去,后来也亲历或旁观过几样更寂寞更悲哀的事,都为我所不愿追怀,甘心使他们和我的脑一同消灭在泥土里”。 在这李欧梵看到了鲁迅带着非常失望的心情投入到古代的文学研究中去的。李欧梵认为颓废作为一种概念、一种艺术表现模式,“它是和现代文学和历史中的关键问题所谓“现代性”(modernity)和因之而产生的现代文学和艺术密不可分的。” 他把颓废视为文学现代性表征的一个重要方面,以发掘作品的颓废美感来发掘作品的现代性,形成一套与“五四”的启蒙文学史和“左翼”的革命文学史不同的以“颓废”美感为核心的文学史叙事。他认为:鲁迅“的颓废面,大陆上一般学者都不敢正视,或故意曲解,其原因除了道德因素外,主要是在中

11、国的现代文学理论中并没有把颓废看成现代性的另一面。” 这可以体现在鲁迅作品风格上,如野草里的消极,抑郁,失望,虚无和荒诞,同时期的彷徨充满压抑和失望。呐喊那尖锐、挑战的狂人和烈士逐渐为痛苦的愤世者、中年的往事追忆者、以及失去了往昔自信、失望而伤感的厌世者所替代,孤独者是一个独异个人变成了一个厌世者,诉说了一个过去激进者的“堕落”过程。随着独异个人的失败,庸众的胜利,也意味着少数觉醒者是唤醒不了熟睡者,“铁屋子”也是毁灭不了了。这整个过程就是一个失败的,没有希望的颓废的叙述。鲁迅的人物性格发展也能清晰看出鲁迅的“颓废”描写,从头发的故事中N先生失去对现实抗诉的热情、成为对过去的告别者,到故乡中面

12、对被封建礼教与现实折磨得狼狈不堪的闰土,作品叙述者“我”勉强发出寄予下一代的希望。李欧梵认为这都是“独异个人”走向孤独中的挣扎与对过去的回忆。这在在酒楼上和孤独者中最为强烈。吕纬甫不再是那个畅谈革命的热烈追求者,而是以“无聊”自慰,觉得生活无意义、可厌;魏连殳不再是那个追求理想的清高者,当上军阀师长的顾问后,开始“新的宾客,新的馈赠,新的颂扬”。李欧梵认为抒情隐喻方式在野草中经常被使用,用某种细小具体的事物隐喻中国文化较为广阔的方面,结果使日常生活中某些常见的事物在某种意义上变成了文化的代号,给读者以特定的线索,如胡须、牙齿、照片、镜子、一句国骂等。我们也能很容易地想起鲁迅所创造的醉虾、铁屋子

13、、吃人、掮住闸门放年轻人到广袤的地方去的自我牺牲的父亲形象等隐喻。这些隐喻的应用如果连贯起来看,我们也能看出一条走向颓废的线索,铁屋子里被清醒者唤醒了“较为清醒”人,然后游逛在广州“革命的”和“反革命的”人们手中痛苦死去。鲁迅本人也是选择了麻痹和忘却来救助自己,早年的“救救孩子”到现在来看显得多么空洞。鲁迅的“现代感”和“独特性”都凸显出他对文学创作现代性的不懈追求与锐意实践。同时鲁迅所处的创作鼎盛的 20 、30 年代,“在国际文坛上是现代性的文艺和革命性的左翼思潮交错互溶的时代,鲁迅的思绪自有其国际性的视野,我们不能完全把他局限在中国国民性的讨论范畴之中”。李欧梵的现代性视角的切入,以及对鲁迅颓废面的书写无疑给了我们认识与理解鲁迅的一个独特评判。注释夏济安:黑暗的闸门,第151页。鲁迅:呐喊自序。李欧梵: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性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49页。李欧梵: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性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57页。参考文献1夏济安:黑暗的闸门。2鲁迅:呐喊自序。3李欧梵: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性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马卢娇(1989-),女,回族,云南玉溪,中央民族大学文传学院,硕士,学生,现当代文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