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第二篇 病毒学 第三十章 出血热病毒

上传人:知** 文档编号:162089015 上传时间:2021-01-18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2.6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微生物学-第二篇 病毒学 第三十章 出血热病毒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医学微生物学-第二篇 病毒学 第三十章 出血热病毒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医学微生物学-第二篇 病毒学 第三十章 出血热病毒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医学微生物学-第二篇 病毒学 第三十章 出血热病毒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医学微生物学-第二篇 病毒学 第三十章 出血热病毒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学微生物学-第二篇 病毒学 第三十章 出血热病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微生物学-第二篇 病毒学 第三十章 出血热病毒(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作者 :,单位 :,第三十章,出血热病毒 hemorrhagic fever virus,第一节 汉坦病毒,第二节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第三节 埃博拉病毒,重点难点,汉坦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和流行环节; 汉坦病毒的致病性和免疫性。,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流行特征和致病性; 埃博拉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流行特征和致病性。,汉坦病毒的防治原则。,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是一大类疾病的统称,* 共同特征(“3H”症状):1. 发热(hyperpyrexia) 2. 出血(hemorrhage) 3. 低血压(hypo

2、tension)休克,* 不同特征:发热的程度、热型,出血的程度、部位 损害的脏器,人类出血热病毒及其所致疾病,汉坦病毒 Hantavirus,第一节,布尼亚病毒目(Bunyavirales),汉坦病毒的分类,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汉坦病毒科(Hantaviridae),正汉坦病毒属(Orthohantavirus),型,汉坦病毒科的主要病毒(型),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 以发热、出血、急性肾功能损害和免疫功能紊乱为主要特征,汉坦病毒在临床上主要引起两种急性传染病,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3、),* 汉坦病毒肺综合征 (Hantavirus pulmonary syndrome,HPS) 以肺浸润及肺间质水肿,呼吸窘迫、呼吸衰竭为主要特征,* 病毒颗粒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75210nm(平均122nm);有包膜,(一)汉坦病毒的形态和结构特征,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一、生物学性状,* 基因组为单股负链RNA,分为三个节段 L:约 6.36.5 kb,编码 RNA 聚合酶,与病毒的复制、转录有关 M:约 3.63.7 kb,编码包膜糖蛋白 Gn、Gc S:约 1.62.0 kb,编码核衣壳蛋白,汉坦病毒的结构蛋白,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Gn 和 Gc:分别为70 kD和55 kD

4、。有中和抗原位点和血凝抗原位点,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 起保护作用,但免疫原性较弱。 NP:50 kD。免疫原性强;氨基端有多个线性抗原位点,维持完整核衣壳的立体构象和抗原 活性;有 T 细胞识别位点,能同时刺激机体的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包膜糖蛋白(Gn 和 Gc),核衣壳蛋白(NP),1. 多种(原代、二倍体、传代)细胞敏感, 培养时间长,不出现CPE,需用免疫学方法证实,(二)培养特性及实验动物,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2. 易感动物有多种(主要为啮齿动物), 除小白鼠乳鼠感染后可发病及致死外,余均无明显症状,小白鼠乳鼠(徐志凯提供),1. 对酸(pH 3)和脂溶剂敏感;一般消毒

5、剂如新洁尔灭等也能灭活病毒,(三)抵抗力,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2. 不耐热,5660 30分钟可灭活病毒,3. 紫外线照射(50 cm、1 小时)可灭活病毒,1. 多宿主性,主要为啮齿动物。姬鼠属、家鼠属、林平属等为主要传染源 2. 我国主要是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一)传染源和宿主动物,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二、流行病学特征,(二)传播途径(三类 5 种),1. 动物源性传播:呼吸道、消化道、破损皮肤 2. 垂直(胎盘)传播 3. 虫媒(螨)传播 ?,1. HFRS 的发生和流行有明显的地区性和季节性,(三)流行地区和季节,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中国HFRS宿主动物携带汉坦病毒型别的分布

6、,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三大主症: 发热、出血、肾脏损害,(一)临床表现 起病急,发病快,病情重,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三、致病性与免疫性,五期经过(典型病例): 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1. 发热期(持续 3 6 天) (1)发热:必备症状,多为高热(3840) (2)“三红”:颜面、颈部、上胸部弥漫性充血(酒醉貌) (3)“三痛”:头痛、眼眶痛、腰痛 (4)出血:球结膜充血、皮肤黏膜出血 (5)肾脏损害:蛋白尿,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2. 低血压休克期(持续 1 3 天) (1)出血症状加重:出血量增多,重症者可多处出血 (2)“三痛”症状加

7、剧 (3)肾脏损害加重 (4)低血压、休克,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3. 少尿期(持续 2 5 天) (1)尿量明显减少(500 ml/天) (2)肾损害及出血症状达高峰 是本病最凶险的阶段,患者的死亡多发生在此期 (3)突出表现为 “三高” 高血钾、高血容量、高氮质血症,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4. 多尿期(持续 1 2 周) (1)尿量:2000 ml/d,后期 40008000 ml/d (2)多尿原理:肾脏组织逐渐恢复,肾小球滤过率增加, 但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尚未完全恢复,5. 恢复期(1 3 月) (1)尿量:2000 ml/d (2)各种症状体征消失,体力逐渐恢复,1. 病毒直接损害

8、作用 靶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髓巨核细胞、肝细胞、神经细胞、 单核细胞,(二)发病机制,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2. 免疫病理损伤(发病与机体免疫应答密切相关) (1) I 型超敏反应:患者早期 IgE 和组胺,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试验阳性; (2) III 型超敏反应:特异性抗体,免疫复合物形成,沉积,激活补体,肥大细胞 以及受损血小板释放血管活性物质、炎性因子等,血管和各组织免疫病理损伤。,1. 人群易感性 (1)普遍易感 (2)多呈隐性感染 (3)患者以青壮年为主,(三)免疫性,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2. 免疫特点 (1)感染后免疫应答出现早、强 (2)以体液免疫(中和抗体)为主 (3)

9、细胞免疫(包括细胞因子)起重要作用 (4)病后免疫力持久 (5)强烈免疫应答也参与致病,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常规检查,白细胞 、血小板 、蛋白尿,* 血清学检查(特异性检验诊断),早期诊断:检测特异性 IgM 抗体(ELISA 捕捉法) 流行病学调查:检测特异性 IgG 抗体(ELISA、IFA) 鼠带毒监测:检测病毒抗原(直接或间接 IFA),四、微生物学检查法,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病毒分离,标本:发热期患者的血液、鼠肺 方法:细胞分离、小白鼠乳鼠分离 用途:首发病例确定、新型别的确定,间接IFA检测病毒感染细胞(徐志凯提供),间接IFA检测病毒感染乳

10、鼠脑(徐志凯提供),1. 灭鼠、防鼠,灭虫、消毒和个人防护措施,(一)预防,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2. 疫苗 (1)纯化乳鼠脑灭活疫苗(汉滩型) (2)细胞培养灭活单价疫苗(汉滩型或汉城型) (3)细胞培养灭活双价疫苗(汉滩型和汉城型) 接种人体后均可刺激产生特异性抗体,接种观察表明对预防HFRS有较好效果,五、防治原则,1. “三早一就”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就近医治,(二)治疗,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2. 把好“五关” 休克、尿毒症、高血容量、大出血、继发感染,3. 以“液体疗法”为主的综合对症治疗措施 缺乏特异而有效的治疗药物,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 Crimean-Congo

11、 hemorrhagic fever virus,第二节,1. 形态、结构、培养特性和抵抗力:与汉坦病毒相似,(一)生物学特性,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2. 抗原性、传播媒介、传播方式、致病性以及部分储存宿主:不相同,一、生物学特性和流行病学特征,1. 传播媒介、储存宿主:硬蜱,(二)流行病学特征,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2. 传播途径:虫媒传播(主要传播途径) 动物源性传播 人-人传播,3.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的发生有明显的地区性和季节性,(一)临床表现与致病机制,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二)免疫性,1. 中和抗体可持续多年 2. 病后免疫力持久,二、致病性与免疫性,1. 高热、剧烈头痛

12、和肌痛等中毒症状 2. 出血,甚至低血压休克 3. 病毒的直接损害和抗体介导的免疫病理损伤均起作用,1. 病毒分离 (1)样本:急性期患者血清、血液、尸检样本,动物、蜱样本 (2)方法:脑内途径接种小白鼠乳鼠,(一)微生物学检查法,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2. 早期诊断 (1)检测病毒核酸:RT-PCR技术 (2)检测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间接免疫荧光试验、ELISA等,三、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1. 加强个人防护,防止被硬蜱叮咬,(二)防治原则,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3. 疫苗尚在研制中,2. 避免与传染源直接接触,埃博拉病毒 Ebola virus,第三节,1. 单股负链RNA,

13、7个开放读码框组成,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2. 病毒为多形性的细长丝状,长度差异大,核衣壳螺旋对称,有包膜,3. 分五个型别: 扎伊尔型、苏丹型、本迪布焦型、塔伊森林型、莱斯顿型,一、生物学特性,1. 储存宿主:尚不明确,果幅?,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3. 传播途径:密切接触 注射传播 空气传播,2. 终末宿主:人类和非人灵长类,二、流行病学特征,1. 出血:黏膜出血、呕血、黑便,病死率高,(一)临床表现与致病机制,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2. 单核-巨噬细胞释放TNF-等炎症介质及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是出血 和低血容量性休克的主因,(二)免疫性,发病 710天后出现特异性IgM、IgG抗体

14、,但难检出中和抗体,三、致病性与免疫性,1. 传染性极强,需严格安全防御措施,(一)微生物学检查法,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3. 辅助诊断 (1)检测病毒RNA:RT-PCR技术 (2)检测血清抗体:间接免疫荧光试验、ELISA等,2. 病毒分离:组织和血液标本做动物接种或细胞培养,四、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1. 综合性措施预防:隔离、严格消毒,(二)防治原则,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3. 治疗很困难,主要强化支持疗法,2. 尚无安全有效的疫苗,1. 出血热是一大类疾病的统称,以发热、出血和不同脏器的损害为主要特征。引起出 血热的病毒种类较多,其中汉坦病毒主要引起以发热、出血、急性肾功能损

15、害为特 征的HFRS,以及以肺浸润和肺间质水肿,呼吸窘迫、衰竭为特征的HPS。 2. 汉坦病毒为圆形或卵圆形,有包膜;基因组为单负链RNA,分三个节段,分别编码 RNA依赖的RNA多聚酶、包膜蛋白(Gn和Gc)及核衣壳蛋白(NP)。病毒可感 染多种培养细胞,但增殖较慢,一般不产生CPE;对理化因素抵抗力不强。 3. 我国HFRS的主要传染源和宿主动物均为啮齿动物,特别是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主 要传播途径为动物源性传播。,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4. HFRS的发病机制及病理变化很复杂。病毒作为发病的始动因素,一方面可直接导致 感染细胞(特别是血管内皮细胞)和脏器的结构与功能损害,另一方面可激发机体 的免疫应答,并进而导致免疫病理损伤(主要是III型超敏反应)。 5. 人类对汉坦病毒普遍易感,但多呈隐性感染;对感染的免疫主要依靠体液免疫(特 别是中和抗体),HFRS病后可获稳定而持久的免疫力。 6. HFRS血清学诊断主要依靠检测特异性IgM抗体;特异性预防可接种HFRS灭活疫苗; 临床治疗主要采用以“液体疗法”为主的综合对症治疗措施。,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神经病/精神病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