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语文教学之“道”的几点理解2900字

上传人:凹** 文档编号:162083233 上传时间:2021-01-18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4.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小学语文教学之“道”的几点理解2900字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对小学语文教学之“道”的几点理解2900字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对小学语文教学之“道”的几点理解2900字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小学语文教学之“道”的几点理解2900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小学语文教学之“道”的几点理解2900字(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小学语文教学之“道”的几点理解2900字 摘 要:小学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教育阶段一门基础性学科,对学生的发展起到奠基性的作用。然而,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语文教学过程中始终存在对于“文”与“道”两者认识不足的问题,本文对小学语文教学之“道”的理解做几点论述。 毕业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问题语文教学中的“文”“道”关系一直是我国语文教学研究的热点和关注的重点。几十年来,关于二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摇摆不定,有时过于强调了“道”,语文课便被上成了思想教育课,语文基础知识的教育被挤到一边;有时强调了“文”,语文课又上成了纯粹的语言文字课,思想教育被置之脑后。如今,对“文”“道”的研究和认识主要集中在

2、对二者含义的理解以及如何实现二者之间的结合等方面。所谓语文教学中的“文”,大多数学者和教师比较认同的含义是指语文基本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然而对语文教学“道”的理解却有多种不同的理解,主要的表现有对语文教学育人之“道”的泛化理解和窄化理解。而关于二者之间如何的结合更强调“文道统一”,但又出现了不少“贴标签”、“隔靴搔痒”、硬性灌输的现象。1 对小学语文教学育人之“道”的泛化理解小学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任务,就是从教学生识字、写字开始,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能力的训练,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学会读书、看图、说话、作文,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的习惯。因而小学语文是整个义务教育阶

3、段最重要的一门学科,对其他学科的学习起到奠基性的作用。然而正是小学语文教学具备的多种功能,使得人们盲目的认为其无所不能,因而将小学语文学科视为一门综合学科既可以教授学生知识,又可以进行审美教育,还可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环境教育等等,这实质上是对小学语文育人之“道”的泛化理解。例如:有的教师在进行鸟的天堂(人教版六年制第十一册第五组课文第18课,作者巴金)一课教学时,将教学重点围绕认识各种各样的鸟类和美丽的景色展开,最后又号召学生保护鸟类,爱护大自然等等。这样的语文课偏离了语文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描写景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也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成了一堂科

4、普知识课和环境保护课,这就明显失去了语文教学对学生所具有的独特育人价值。上述例子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恰恰表明近些年来出现的一个偏离语文的倾向,即以教育共性来淡化甚至取代语文教学个性的倾向。其突出表现之一,就是把一些常见的人文素养硬生生地挤进语文素养的范畴,并将之称为语文素养的要素。例如,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及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等素养,这些原本是所有学科教学应该共同承担的培养任务,而今却成了语文教学单独承担的任务。养成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任务,也是学校教育中各门学科教学的共同任务。在基础教育阶段,由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优势,其责任尤为重大

5、,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应当包打天下承担所有的培养任务,也不意味着要把语文课上成一门包含各种各样知识的综合课。这种做法实质是在做“加法”,将语文课变成了一个“大熔炉”,失去了语文教学的本真。恰恰相反,语文教学应当坚守语文学科自身的立场,着眼于语文学科的特点,上出语文课独有的“语文味道”,从而真正发挥语文教学为其他学科教学难以取代的独特优势。2 对小学语文教学育人之“道”的窄化理解随着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不断颁布,对小学语文学科性质、教学目标及内容的认识呈现出不断深化的趋势。尽管语文教学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现实中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因具有丰厚的人文性特点,语文学科

6、成为间接德育渗透的主要课程,但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却容易把这种渗透性的德性教育异化,以至于教师对语文教学育人之“道”的“道”狭隘的理解为对学生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我们来看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例:一位老师对鸟岛一课教学目标的设计如下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词,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3、情意目标:知道我国青海湖西部有一个鸟岛,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从而爱鸟护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上述例子中,教师的教学目标很明显是以三维目标的模式来设计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对语文教学的育人之“道”的理解还停留在两个方面: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

7、技能的培养、语文课文的思想教育意义,而对于诸如其他审美能力、学习兴趣的培养等则没有进行相应的目标设计和展开。这种教学目标的设计实质上是将“文”与“道”分离,容易造成教师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于教学的前半部分,而最后的道德渗透部分成为一种摆设,作为教学结束的标志,成为一种“附属品”。总之,对“道”的泛化理解容易造成小学语文教学失去其本真性,对“道”的窄化理解容易造成小学语文教学育人功能的残缺。3 “道”与语文教学过程相分离这一问题的存在是与以上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育人之“道”的泛化理解和窄化理解联系在一起的。由于对语文教学育人“道”的理解的偏差,教学过程中教师容易将“道”作为课堂教学的附属品来看待,通

8、常表现为在课堂教学的结束部分对学生进行道德号召,例如号召学生学习课文中某位伟人的优秀品质、日常生活中保护生态环境、在公共场所注意礼貌和素质等等。其实这些所谓的道德号召,本应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在阅读和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让学生不断体悟,进而实现语文教学的育人之“道”。因此,在对语文教学的育人之“道”有了正确和全面的理解之后,最重要的任务则是如何组织和实现这些育人之“道”。而实现的途径主要是通过语文教学过程,教师和学生通过不断的对话和体悟,达成对“道”的深度理解和把握,发挥语文教学的独特育人性,促进学生的发展。众所周知,语文学科是小学教育阶段一门重要的学科,它对学生的发展起奠基性作用。小学语文学

9、科因其具有丰富的人文性和对学生独特的基础性和长期性的意义,因此被赋予了更多的使命和责任。除了具有同其他学科共通的育人价值之外,语文学科更有其独有的特点和优势。在整个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小学语文学科的独特任务是进行母语教育,为学生的发展奠定最初的语言基础,并担负着传承祖国文化的重任。因此,这门课程所具有的人文性优势比其他学科更为显著。然而,正是由于其独有的人文性优势使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对语文教学育人之“道”理解的偏差及将“道”作为语文教学过程的附属品来对待的现象,造成对小学语文教学育人之“道”理解偏差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究其原因,主要有历史、语文学科本身、教师及考试评价制度四个方面造成的,这些问题都阻碍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正常进行,对语文育人之“道”的实现起到了阻碍作用。参考文献1额尔登托娅.浅谈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读与写,2015(09)2崔占革.浅谈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基础教育论坛,2015(3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