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事思想角度探讨近代中西方军事技术优劣(2) 三、中西方海防战略定位的差异影响双方军事技术的发展 海防是指有海岸线的主权国家对来自海洋方向的代表政府行为的外敌入侵的防御,包括海上贸易和海上战争,而海上战争又包括海军建设思想和海防作战思想但是,中国古近代并没有形成系统的、辩证的防御外国部队入侵的海防思想,无论是先秦汉唐时期零星的海上交战和运输,还是明朝中期的倭寇作乱,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海防它们要么是国内混战,要么为敌者不是国家政府行为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关注和忙于内部事务要多于外部,诸多战争要么是为了防御,要么是打破既定的秩序恢复内部的和平,始终是那些试图维护或颠覆现状或从现状中获利的人的共同目的〔9〕事实上,古代中国人一直把东部沿海视为大陆最保险的屏障,这种陆海战略显然带有以中央帝国自居、满足于自然经济的生存空间、不愿积极向外拓展的特点 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失败,国人竞言海防,但并无领海观念,迄至清朝光绪年间,始觉悟到"海权";的重要 从明清以来,中国海防思想一直滞后于世界态势的发展:从明洪武至宣德年间(1368-1435年),是"海陆结合,近海歼敌与海上威慑";;从明代中期至清代前期(1436-1839年),是"层次设防,近岸击敌与陆上围歼";;从鸦片战争之后至清末,是"师夷制夷、以守为战,以逸待劳与避战求和";〔13〕。
其着重点在不同时代虽有所不同,但其精髓却是一脉相承: 1.中国陆地多于海洋,以陆军为立国根基,实行陆主海从的海口防御和近海防御的战略;2.不穷兵海外,不以船队决战的方式争夺制海权;3.强调海口要塞的岸台陆防御敌〔14〕 具体而言,从18世纪末期以来,清朝在沿海搞的一直是分散布防,辅以战船的陆基海防措施分散布防是贯彻清廷"以禁为防";、"重防其出";的海防思想即清廷海防思想是重在防内而不是防外:用陆军(各地驻防入旗和绿营兵)对付国内的农民起义,用绿营水师对付海盗、奸商以及零星的西洋殖民者的骚扰清廷防范老百姓的依据:认为海上的敌对势力(反清武装与海盗)来自国内,必须严格限制其出海,断绝其接济,故海防政策在于"重防其出"; 如清廷出于八旗压制绿营以及对国内外反清势力控制的需要,规定绿营水师的任务是缉私捕盗,维护海防与江防的安全,大体相当于海岸警备队,决无同西欧列强争锋或向海上发展的企图所以在先天上,水师即具有消极保守的陆权国家的特征《停滞的帝国》中对清朝绿营水师的现状做了概括:"战争远不是这支军队日常关注的事,除了分布在北部边疆沿线和被征服的省份内的鞑靼骑兵外,天朝的兵士担负着警察和司法的任务。
他们有时当狱卒,有时管船闸在另外的地方,他们征收税款或看守粮仓 总而言之,他们是为民事机构服务还有的在路边、河流和运河沿岸站岗放哨这些兵站每隔三四英里(笔者注:4827-6436米)便有一个,驻守的士兵从不超过6名一句话,这些士兵与其说是军人,不如说是民兵这些兵士对自己的制服和马匹负责,他们还得考虑自己和家人是生计,他们的饷银是不够养活家人的:他们更像农民而不像军人";〔15〕再如清廷为了保持兵船在航速等方面对民船的优势,对民船制造的技术和规格屡加限制,限制民船制造规模与技术,不仅严重阻碍了民船的发展,而且严重影响到战船水平的提高使得绿营水师舰船技术一直向民船技术靠拢,呈现出向小型化发展的趋势,也使得战船技术从建军之初到19世纪中叶的200多年中,在船型、排水量、装备、作战战术和性能方面变化不大 欧洲自16世纪以来风帆时代海战的实践和思想凝练,不断有军事家们提出比较辩证的海防或海权思想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洋诸国海权思想的精髓就是:海洋对濒海国家的生存和发展有决定性的意义,而要拥有海权就必须发展强大的海军并在海外取得补给基地〔16〕海战与海权的目标是保证国家获得和平与战争时期的海权,其关键是和平与战争时期建立并发展国家的海防力量。
迄至19世纪中叶,英国风帆海军从只能在欧洲近海进行季节性活动的一支有限力量开始,发展成为几乎无所不能的全能战略单位英国在1817年宣布了"两强标准";,即皇家海军实力要等于两个次级海军强国的海上力量之和〔17〕这个"标准";在整整一个世纪中都是英国皇家海军政策的核心此促进了以船炮为代表的军事技术的快速发展,确保了英国海上霸主地位,为其在19世纪一个世纪内称霸世界发挥了关键作用,一直持续至1909年尤其在19世纪中叶后,美国海军上校马汉(Mahan,1840-1914年)于1890年出版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对以往欧洲风帆时代的海战作了反思,继承了以往军事家们的思想,如"控制海洋对决定陆战结局起重要作用,海上均势是欧洲政治均势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16〕此理论为当时的欧美列强争夺全球殖民地的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故一旦提出立即深受其青睐,对包括英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海防思想和军事技术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中西方统治集团对火器促进民主化趋势的是否顺应影响军事技术的发展 在中国的战争中,火器的发展和运用同时包含了革命和倒退两个方面的内容,是一个令人奇怪的混合现象之所以说革命,是因为火器的出现最终会改变战场上整个火力平衡状态,改变骑兵作为战斗胜利或失败最具决定性力量的地位─虽然骑兵仍将在任何状态的机动战争中占据核心位置。
关键问题是,要想熟练掌握并展示英雄主义的冷武器的技能,特别是弓和剑,是需要相当程度的训练而对于近代火器,经过最简单的训练,步兵也能拥有致命的杀伤力〔9〕因此,从许多方面来讲,中国武器一直局限在冷热兵器并用时代,并非完全是技术和思维落后的缘故,统治阶级阻遏步兵的崛起以及压制火器发展的民主化的趋势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从封建统治者维护自身稳定与安全的角度而言,明清船炮等军事技术基本上是由国家严密控制的非流通物质,由特殊群体参与其中,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清朝对火器的限制是所有封建王朝中最为苛刻的,因为它建立的是以少数民族凌驾于大汉民族之上的政权,王朝始终,一直对汉族持恐惧心理和压制政策,担心火器私制和流失会成为威胁自身统治的因素故对火器的研制和生产,严加控制和严禁私藏私制如在八旗中专设火器营的编制,而绿营没有这种编制;奖拔绿营的弓箭兵和压抑枪炮兵 此两种策略的目的就是让八旗兵永远凌驾于绿营兵之上即清廷放弃了研制新式武器的热情,着力于垄断这种军事技术优势,不让民间和潜在的对手掌握,最终形成了清宫作坊里火器的精良与对西洋军队作战的战场上火器低劣的强烈反差 在欧洲,到15世纪中叶以后的4个世纪里,战争中的种种变化导致大规模常备军的产生。
这些常备军最终所依赖的是数量与日俱增、训练高度有素、装备堪称精良的步兵〔18〕其根本原因是国家管理机构的完善以及枪炮新武器系统的发明即火器技术上的进步最终战胜了封建骑士英雄主义的观念桎梏,被取代的封建贵族尽管对火器技术的出现愤恨不已,但无法阻挡其使人人平等的客观事实 16世纪以来,欧洲邦国林立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普遍建立导致政府禁锢武器发展的思想淡薄,各国常将船炮当成重要的商品进行出售,此市场交换理念自会促进军事技术的快速发展如英国是世界上最早颁布专利法的国家主要有两款:一是剥夺了国王出卖垄断的权利;二是保护首个发明者对其发明的权利 1624年《专利法》出台后的17、18世纪,英国进入了发明创造的高峰期此既是对个人技术发明的承认和保护,也是对个人智慧、知识、劳动所创造价值的保护,从而有利于刺激技术发明人的热情及其对技术的应用〔19〕参与军事技术活动很快成了一种社会普遍关注的事业,集中了无数人的智慧和创造性,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再如,迄至19世纪中叶,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船炮制造的典型模式是:海军部雇人设计,制造者为私人企业,所有的机械设备和服务均由工程承包商提供〔20〕此模式鼓励市场竞争,有利于船炮质量的提高和成本的下降,商船和官船技术又互相促进,使其发展处于良性循环之中。
参考文献 〔1〕郭小丽.中俄文化精神中的尚文与尚武对比综述[J].俄罗斯研究,2007,(3):82. 〔2〕侯昂妤,龙方成.军备动力与军事文明[J].军事历史,2006,(6):57. 〔3〕杰弗里·帕克着.剑桥插图战争史[M].傅景川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13. 〔4〕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M].吴象婴,梁赤民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