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选修《中国现代散文选读》 第3课《这思考的窑洞》ppt课件

上传人:舍子 文档编号:161696 上传时间:2016-11-30 格式:PPT 页数:15 大小:15.8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粤教版)选修《中国现代散文选读》 第3课《这思考的窑洞》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粤教版)选修《中国现代散文选读》 第3课《这思考的窑洞》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粤教版)选修《中国现代散文选读》 第3课《这思考的窑洞》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粤教版)选修《中国现代散文选读》 第3课《这思考的窑洞》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粤教版)选修《中国现代散文选读》 第3课《这思考的窑洞》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粤教版)选修《中国现代散文选读》 第3课《这思考的窑洞》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粤教版)选修《中国现代散文选读》 第3课《这思考的窑洞》ppt课件(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3 这思考的窑洞 课文 导读 走近作者 梁衡, 1946年出生,山西霍州人,著名散文家。 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 内蒙古日报 记者、 光明日报 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中国记协常务理事。现任 人民日报 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 数理化通俗演义 ,新闻三部曲 没有新闻的角落 新闻绿叶的脉络 新闻原理的思考 ,散文集 只求新去处 名山大川 人杰鬼雄 ,政论集 继承与超越 。其 梁衡文集 九卷,曾获青年文学奖、 课文 导读 赵树理文学奖、 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等。散文 晋词 夏感 觅渡,觅渡,渡何处 跨越百年的美丽 追寻那遥远的美丽 等入选中学、师范学校和

2、大学课本。 从 20世纪90年代起,梁衡一直从事 “ 红色经典 ” 的写作。他的作品 觅渡,觅渡,渡何处 红毛线、蓝毛线 大无大有周恩来 及 觅渡 走近政治 等文集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课文 导读 基础积累 1 字音识记 伫 ( 酿 ( 帷幄 (热忱 ( 晤 ( 墩 (嚣 ( 签 ( 穹 ( 2 词语积累 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 运筹帷幄:指拟定作战策略,引申为筹划、指挥。筹,计谋、谋划。帷幄,古代军中帐幕。 课文 导读 修炼:指道教的修道练气、炼丹等活动。 礼贤下士:对有才有德的人以礼相待,对一般有才能的人不计自己的身份去结交。 三顾茅庐: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

3、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顾,拜访。 成竹在胸:画竹前竹的全貌已在胸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 嚣张:盛气凌人,气焰很盛的样子。 课文 导读 奢求:过分的要求。 精兵简政:精减人员,缩减机构。 3 词义辨析 萦绕 缭绕 萦绕:萦回。 缭绕:回环旋转。如:白云缭绕。 掂量 衡量 掂量:估量;斟酌。多用于口语。 课文 导读 衡量:比较;评定。如:衡量得失、衡量是非。估量,考虑。如:这件事该不该做,你要好好衡量一下。 储存 储藏 储存:物品存放起来,暂时不用。 储藏:保藏。蕴藏。 探究与 点拨 文本探究 1窑洞本身不会思考,而作者却感叹 “ 这思考的窑洞 ” ,这里面有怎样的内涵?分两条解释。

4、提示: (1)历史的硝烟已然散去 , 而静静的窑洞却引发着人们无数的回忆、遐想、思考。 (2)窑洞里诞生过决定中国未来命运的伟大思想 , 窑洞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革命运动息息相关。 探究与 点拨 2 本文选材上属于政治题材,而写法上却突破了以往对伟人毛泽东模式化的描写,即从普通的窑洞写起。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构思?请简述四条理由。 提示: (1)窑洞里曾经住过一位伟人 , 文中详细记载了伟人的工作生活情况。 (2)看似平凡质朴的窑洞因为伟人的思想显示出不平凡的意义 , 毛泽东在这里写下了指导中国未来的著作。 (3)朴素的窑洞能够拉近人们与伟人的距离 , 使伟人更人性化 , 增添了亲切感。 (4)

5、窑洞代表着那一段艰苦的岁月 , 为下文详细描述伟人毛泽东在窑洞的战斗生活作铺垫。 探究与 点拨 3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时期先后住过四处窑洞,正是这个时期奠定了中国民族革命运动的最终胜利,延安的窑洞在其中起到了怎样伟大的作用?请分三条陈述。 提示: (1)这窑洞首先是一个指挥部 , 毛泽东和他的战友在这里运筹帷幄 , 决胜千里。 (2)窑洞又是毛泽东思想的生产车间 , 延安时期是毛泽东展示才华、思考写作的辉煌时期。 (3)窑洞还是毛泽东思想的力量源泉 , 它体现着人与大地的联系 , 延安岁月是毛泽东以及我们党与土地、与人民联系最紧密的时期 , 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基地。 探究与 点拨 4 对于如何

6、认识伟人,作者给读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与视角。那么,对于伟人,作者的态度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理解伟人形象的呢? 提示: 作者对伟人的态度是既尊崇又平和的 ,认为伟人形象是不应该被神化的,他既有伟大的一面,又有普通的一面。 首先 , 伟人也和普通人一样 , 具有人的最基本的需要 , 即有正常的生活需求 , 有良好的个人情感交流 , 希望在毕生的奋斗中实现人生理想与个人价值;其次 , 伟人与凡人又有所不同 ,伟人有着崇高的人格风范与坚定的人生信仰 , 能够在奋斗过程中超越个人需要及痛苦 , 能够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牺牲个人的一切。 探究与 点拨 5 请结合课文,分析毛泽东的形象。 提示: 毛泽东既有

7、作为伟大的革命家大气磅礴、决胜千里的非凡气魄、坚韧毅力 ,又有作为一个思想家实事求是的谦虚作风,还有凡人的浓浓的人情味,主要体现在他对待事业、对待知识、对待同志和人民、对待生活的态度上。 探究与 点拨 6 在 这思考的窑洞 中,作者把毛泽东比作武林高手,是个很大胆的比喻,读来却很亲切。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提示: 挖掘红色经典的美 , 一个重要的方法是把政治思想的理念转换成或者说翻译成一个文学意象 , 从而获得一种形象的意境的美。把毛泽东比作武林高手 , 也是一种反差。因为根据修辞学原理 , 两个比喻的事物相距愈远 ,反差愈大,比喻效果就愈强、愈生动。如作者为建党 80周年而写的 一个大党

8、和一只小船 , 把一个有 6400万党员的大党和一只承载十来个人的小船连在一起 , 也是要造成一种反差美。 探究与 点拨 结构梳理 本文在结构上采用了总 分 总的结构模式: 第一部分:总领全文,引出描写对象 延安的窑洞。 第二部分:具体写延安窑洞,突出其 “ 思考 ” 的特点,展示了毛泽东的光辉形象。 第三部分:总结全文,指出延安窑洞的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 探究与 点拨 主旨感悟 这窑洞首先是一个指挥部,毛泽东和他的战友在这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窑洞又是毛泽东思想的生产车间,延安时期是毛泽东展示才华、思考写作的辉煌时期;窑洞还是毛泽东思想的力量源泉,它体现着人与大地的联系,延安岁月是毛泽东以及我们党与土地、与人民联系最紧密的时期,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基地。毛泽东在这窑洞中既有作为伟大的革命家大气磅礴、决胜千里的非凡气魄、坚韧毅力,又有作为一个思想家实事求是的谦虚作风,还有作为一个凡人的荡气回肠的浓浓的人情味,毛泽东的形象在此得到充分展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