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对于盈余管理的方法探析2200字 摘 要:企业盈余管理对于会计审计的正确科学实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而上市企业会通过诸多的方式来对此进行控制,以达到一定的目的在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中很多方法可以对企业进行盈余管理,对这些方法进行探析的目的最终是为了防止盈余管理的扩大,所以本文在分析的基础上也提出了预防的对策 关键词:企业合并;会计处理;盈余管理;方法;对策 什么是盈余管理,最早提出盈余管理的是斯考特的《财务会计理论》中提出的概念,认为盈余管理是管理者和会计在进行会计报告数据选择时考虑到经济后果的一种选择表现;他的观点是,只要这些管理者能够有自由去选择会计政策,就一定会选择效用最大化的政策,并认为这就是盈余管理;而另外一位美国会计学家雪柏则并非认同,而更加认为盈余管理是一种行为,这个行为中企业管理者对于财务报告是进行着有目的的控制这其实是一种“披露管理”的概念,依照该概念,盈余管理不仅包括对利润表中盈余数字的控制,还包括对资产负债表以及财务报告中其他辅助信息的控制为目的非常明显,是为了令投资者更多的相信企业的业绩,吸引更多的资金当然盈余管理普遍被认可的解释是:管理者运用自己的判断来改变财务报告,后果是导致利益相关者对公司的效益产生误解的行为。
一、会计界对于盈余管理的观点 目前,我国会计界对盈余管理的理解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适度的盈余管理,是一个企业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它体现了企业的有关利益主体用合法手段来追求自身利益的实现另一种观点认为,盈余管理使盈利成为数字游戏,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更有一些上市公司将“盈余管理”演变为“利润操纵”,给利益相关者的决策造成严重误导,应严格加以限制 二、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对盈余管理的方法 1、区分对待合并情况 由于会计准则现行条例中将企业合并的情况分为两种区别对待,一类为在一个控制下的合并,也就是合并方受一方长期控制,这类公司合并以后使用权益结合法进行会计监督,也就是合并方在企业合并后的资产和负债,以合并日账面价值为准并且入账;而合并资产负债表中被合并方的各项资产、负债按其账面价值计量这样上市公司就利用合并经营业绩好的单位来合并其利润,这样一样可以提高自身的业绩,从而合理的进行盈余管理;而另一种情况是,当参与合并的企业在发生合并情况的前后并不是被一个控制方控制,那么则是适用会计准则中的购买法则,也就是购买方对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确认为商誉;并且对一些负债以公允价值表示。
由于购买方的负债按照公允价值计量,购买企业可借此增加利润从而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所以无论是哪一种合并,对于上市企业来说总是能够得到利润并且合理的盈余管理 2、固定资产核算 现行准则规定:企业至少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进行复核使用寿命预计数与原先数有差异的,应当调整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预计数与原先估计数有差异的,应当调整预计净残值;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预期实现方式有重大改变的,应当改变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即公司只要每年注册会计师审计时找到证据证明其固定资产使用寿命等与原估计有差异,就可以通过会计估计变更,改变各期折旧费用,对利润进行调整,从而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这不失为盈余管理的一种手段,企业可能在某一会计年度计提巨额存货跌价损失,实现对存货成本的巨额冲销,然后次年就可以顺利实现数额可观的净利润这种盈余管理只需对期末存货可变现净值作过低估计,而无需在次年度大量冲回减值准备即可实现,因而具有更强的隐蔽性 三、防止在合并过程中的盈余管理的对策分析 亏损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动机就是为了应付证券监管机构关于特别处理、终止上市的相关法规制度。
比如终止上市的年限为连亏损三年,才导致了部分亏损上市公司在这个周期内利用盈余管理进行会计信息的一些调控,正是由于这个规定太过于简单才会使得亏损企业有了可以进行调控的工具和手段因此,要减少亏损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就必须对相关的法规制度加以修改和完善,推进监管制度的市场化改革进程,弱化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外在诱因必须增加和完善对于亏损上市公司接受特别处理或者终止上市的衡量条件,原来规定的上市公司如果连续2年出现亏损或者有1年的股东权益低于注册资本将被处以特别处理的条件,上市公司连续3年出现亏损终止上市的条件都必须进行修改应该建立的是一个上市公司亏损的衡量体系,而非单一衡量指标,衡量体系应该侧重于上市公司质量和市场评价,而不应该从公司盈利单纯去分析整个指标体系应该完善起来,并且做到能够引进一些客观的指标进行判断 还可以引进企业经营活动状况、行业情况、持续经营能力等定性指标、并且根据各个指标的重要性不同对亏损上市公司进行综合评分,以综合得分来判定亏损上市公司是否应该继续留在股市,还是应该被特别处理甚至退出股市 作文 参考文献: [1]谢东明.浅淡新旧会计准则下规范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中国外贸.2009. [2]阎瑞峰.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主要手法与对策建议.中国注册会计师.2005,(2). [3]朱红军.试析盈余管理的动机与类型.上海会计.2000,(8):36-37. [4]王咏梅.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问题研究.会计研究.2001,(3):63-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