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lb2****090 文档编号:161217121 上传时间:2021-01-14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0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河北省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河北省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河北省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河北省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可修改河北省沧州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一卷1. 据通志载:“曹氏,叔振铎,文王子而武王弟也,武王克商,封之於陶丘,为宋景公所灭,子孙以国为氏。”由此可见,导致曹姓形成的制度应该是A. 分封制B. 宗法制C. 世袭制D. 等级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涉及的是曹姓的来历和诸侯国有关,所以可以看出和分封制有关,A正确,BCD不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2.“国家”一词,最早见于西周文献。在今文尚书。周书中,“国家”一

2、共出现过2次,分别出自成王和周公之口其含义与尚书周书中多次出现的“我邦”“朕邦”“我小国”“我王国”“我家”“王家”等大致相同。这反映出西周时期A. 专制王权得到强化B. 中央集权已经形成C. 贵族等级秩序森严D. 家国同构局面确立【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我邦”“朕邦”“我小国”“我王国”“我家”“王家”表明西周时期家国同构局面确立。故答案为D项。AB项,根据所学可知,西周时期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谈不上专制王权得到强化、中央集权已经形成,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贵族等级秩序森严,排除。【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

3、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3. “封建制度最重要的问题是权力的继承但父亲遗留下来的如果是一个不能均分的宝座,或是一个不能均分的世袭爵位,只能由一个儿子继承时,问题就发生了。必须用适当的方法解决。”西周时“适当的方法”是指A. 分封制B. 世袭制C. 礼乐制D. 宗法制【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表述的是对政治权力的继承问题,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西周采取的“适当的方法”是宗法制,故选D项;分封制、世袭制和礼乐制都不是解决不能均分的宝座或爵位的“适当的方法”,故排除A、B、C项。【点睛】“不能均分”

4、是本题的关键限定词。4.始皇廿八年的“峄山刻石辞”中载:“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今乃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兵不复起”主要是由于秦朝推行了A. 郡县制B. 分封制C. 行省制D. 皇帝制【答案】A【解析】【详解】秦朝废分封、行郡县,改变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局面,A正确;分封制是秦朝废除的制度,B错误;行省制是元朝时期实行的制度,C错误;皇帝制度属于中央制度,不是地方制度,D错误。5.荀子君道称:“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为达到这种效果,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A. 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B. 设立太尉,

5、负责管理全国军务C. 设立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D. 推行行省制度,加强地方控制【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府官员的监察,而秦始皇监察官员采取的措施是设立御史大夫,所以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和材料主旨无关,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丞相是帮助皇帝处理政事但不能监察官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行省制度是元朝才有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6.西汉初年,刘邦实行郡国并行制,以长安为中心的周边地区被划分成十五个郡,实行郡县制;对燕、赵、齐、魏、楚等地,则分封同姓子弟,实行分封制。刘邦意在A. 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B. 维护政权的稳定性和延续性C. 让郡县与王国之间

6、相互牵制D. 推动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实行郡国并行制主要目的在于加强统治、稳定统治,以确保政权的稳定性和延续性,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郡国并行制是管理地方的制度,与君主专制制度无关,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郡县与王国之间不是相互牵制的关系,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主要侧重政治目的而非经济目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7.汉武帝实行中外朝制度,任用身边侍从等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官职。中外朝制度的形成反映了A. 地方势力的削弱B. 三公九卿制的废除C. 决策中枢的转移D. 外戚和宦官的专权【答案】C【解析】【详解】中朝的设立成为决策机构,三公九卿成

7、为外廷的执行机构,可见中朝的设立导致决策中枢的转移,C正确;中外朝是汉代的中央官制,涉及的是中央权力机构的变革,与地方势力无关,排除A项。三公九卿制废除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外戚和宦官专权是中外朝制度实施后产生的影响,排除D项。【点睛】中朝又称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的近臣构成。重要政事,中朝在宫廷内先自作出决策。8.唐初,中书省起草的有关征兵的敕书经唐太宗签署下发到门下省,门下省官员提出异议,该敕书终没有施行。此后门下省逐渐具有封还敕书的权力。尚书省承接地方政府上报的事务也须通过门下省审读同意,最后报皇帝签字认可。上述现象主要说明了A. 唐初皇权与相权形成权力制衡B. 尚书省起到沟通中央

8、和地方的作用C. 中书省是唐代的最高决策机构D. 门下省具有使决策合理化的功能【答案】D【解析】“门下省官员提出异议,该敕书终没有施行。此后门下省逐渐具有封还敕书的权力。尚书省承接地方政府上报的事务也须通过门下省审读同意,最后报皇帝签字认可”说明门下省具有决策合理化的功能,D正确;A中制衡不符合事实;B中沟通错误;C中最高决策是皇帝。9.“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者,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这说明A. 秦汉时相权范围进一步明确B. 唐朝宰相的职权更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C. 宋代分割相权导致了官僚体系的混乱D. 元朝的宰相没有实权【

9、答案】C【解析】【详解】宋代设立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政权,但这三个机构之间缺乏沟通,从而使官僚体系的管理陷入混乱,因而出现了材料中的情形,C正确;材料中论述的是宋代宰相权力分割的现象,不是秦朝、唐朝和元朝的宰相的制度特点,A、和项错误。10.有学者指出,自秦代确立监察制度以来,单线垂直的监察体系就初具规模。这种以皇权为中心的监察体制确定了监察与行政的相对独立、监察官员与政府官僚的分离。据此,对监察制度的理解正确的是A. 能够确保古代官僚集团清正廉明B. 确保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科学化C. 促使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化D. 能够促进监察权力独立高效运作【答案】D【解析

10、】【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以皇权为中心的单线垂直特征、监察与行政相分离的独立监察体系有利于强化监察效能,保证监察的独立性,从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A项,古代监察制度以皇权为中心,监察效能有限,故A项排除。B项,题干未体现监察与选官制度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排除。11.秦汉以后,随着郡县制取代分封制,除帝王继统仍由皇族血缘确定之外,各级权力机构官员的任用主要是通过体现“尚贤”原则的各种选拔制度。这一现象A. 说明政权与族权进一步分离B. 意味着宗法制影响的消除C. 表明封建专制皇权日益衰弱D. 是科举制推行的必然结果【答案】A【解析】【详解】材

11、料“那县制取代分封制.任用主要是通过体现尚贤原则的各种选拔制度”反映了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血缘政治,政权与族权进一步分离,故A符合题意;秦汉以后宗法制影响并未消除,而是影响深远,故B不符合题意;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并不能说明封建专制皇权日益哀弱,故C不符合题意;隋唐时期才出现科举制,时间不符,故D不符合题意。12.在科举制度下,考中进士或举人,就有机会进入宫廷或地方衙门为官作吏;考中秀才,也可在乡村里当教书先生,当一名乡绅,这反映出科举制A. 造成了官员队伍的分化B. 有利于社会阶层合理流动C. 进一步固化了社会等级D. 使儒学统治地位得到巩固【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考中进士或举人,就有机会

12、进入宫廷或地方衙门为官作吏;考中秀才,也可在乡村里当教书先生,当一名乡绅”,说明科举制依据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有利于社会阶层合理流动,故选B。AD在题干中无从体现。C与题干相矛盾,科举制有利于社会阶层流动而非固化了社会等级。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度。【名师点睛】科举制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保持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使“底层”可以通过苦读考试升至“上层”。科举虽已废除百年,但它所体现的考试、选拔人才的客观、公平、公正等原则,仍有深远影响。13.苏东坡说:“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材料中“汉以后出于郡县吏”所指的

13、是A. 世官制B. 科举制C. 九品中正制D. 察举制【答案】D【解析】在做此题时需要注意的是汉代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所以“汉以后出于郡县吏”所指的是察举制而非世官制、科举制以及九品中正制等选项,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有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14.元代某学者曾经评论行省制度:“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以下关于元朝行省制度的评述中,正确的一项是A. 元朝的行省制度具有宗法制的特点B. 行省主要设立于京城之外的区域C. 河北、山东等地都曾经设立了行省D. 行省制度有利于防止割据维护统一【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分析,元代行省制度的

14、特点是“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这说明该制度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维护统一局面,D项与题意相符。元代地方官员由朝廷任免,不是血缘世袭,不具备宗法制的特点,排除A项。河北、山东、山西及内蒙古部分地区由中书省直辖,其他地区建立行省,排除B、C两项。15.有学者认为,元朝皇帝的职责在于“慎择宰相,委任责成”“如欲赏一人,则当询诸省台如欲罚一人,亦当询诸省台”。此举折射出元朝A. 皇帝无为而治B. 行中书省事务繁多C. 相权高于君权D. 中书省的权力过大【答案】D【解析】元代中书省是负责执行的机构,相当于宰相,材料中赏罚均咨询省台,说明中书省权力之大,故D正确;元代皇帝是有为政治,故A错误;材料不涉及

15、地方制度,故B错误;古代皇权一直高于相权,故C错误。16.明代嘉靖皇帝对首辅的特殊地位公开表示认可,他认为“内阁掌机务辅导群臣”;在教谕内阁辅臣夏言时云:“朕之简任倚信,在卿独重,况职居辅首。”这表明明代内阁A. 权位高于六部B. 作用日益重要C. 有效制约了皇权D. 获得了法定地位【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内阁掌机务辅导群臣”“朕之简任倚信,在卿独重,况职居辅首”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内阁的作用日益重要。故答案为B项。A项,仅从材料信息不能得出内阁权位高于六部的结论,排除;CD项,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权力机构,阁臣权力的有无完全由皇帝决定,不能真正起到制约皇权的作用,排除。17.有学者讲二述明代内阁制度时说:“内外一应章奏。先由大学十看过,拿一张小签条,写出意见,送进宫甲,再山皇帝细阅决定又称票拟待皇帝自己看过。拿这条子撕了,亲用红笔批下,名为批红。批好拿出去,这便足正式的谕旨。”据此可知,明代A. 皇帝独裁官员唯命从B. 内阁制度利于皇权专制加强C. 中枢机构职责不断健全D. 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答案】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