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精编)

上传人:_****候 文档编号:161211074 上传时间:2021-01-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精编)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精编)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精编)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精编)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精编)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精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精编)(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数一数”一课是一年级学生入学学习数学的第一课。为了使学生了解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一上课,运用了轻松的谈话方式唤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在教学时,先对学生的数数情况进行初步的了解。接着为学生出示鲜艳的挂图,吸引其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教学活动按照先引导学生数图中事物的数量,再抽象出数,然后再回到数数活动中进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10以内各数的认读,采用多种方法,分步骤地练习与反馈,便于全面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最后,引导学生数一数身边事物的数量,将数与学生身边的实际紧密相联,体现数学的广泛性。最后的小结,既对本节课学习活动进行了总结,又进一步将活动扩展到课外,使数学学习走

2、出课堂。本节课学生积极性较高,也许是刚开学的缘故,学生对学习非常热诚,也很兴奋,所以整节课学习的效果还算可以。但是,这一届的学生学习习惯比上一届要差许多,在以后教学中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课后反思:这节课主要让学生在数一数、比一比、摆一摆的活动中,体验一些比较的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主动参与学习和精神。从而得出谁比谁多,谁比谁少及谁和谁同样多,并会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从上课的情况看,学生的积极性较高,知识点掌握也不错。但语言表达能力欠缺,以后在这方面还要加强与训练。且学生的常规还没养成,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加强

3、学生的常规教育。15的认识及书写课后反思:本节课要让会读、会认、会写15以内的各数,并注意书写的工整,能用15以内的各数来表述日常生活中事物的数量,初步建立数感,并能进行交流。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学生基本能达到教学要求,但学生对1-5的各数的位置还不是完全掌握如:数与数之间的位置,也就是知道2的前面是1,后面是3等,学生对数的位置比较陌生,要在这方面多加强,形成表象。同时学生刚学写字,有部分学生的字还不能达到教师的要求。因此,在以后教学写字环节时多强调多鼓励让学生提高积极性,尽量把字写好。比大小课后反思:本节课初步建立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力使学生认识符号“”

4、“”“”的含义,知道用词語(大于、小于、等)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掌握自己喜欢的比较方法,并能够进行正确熟练地比较。本节课是在比较多少的基础学习的,学生对比大小并不陌生。并且很多学生在学前班已经认识了了比大小的符号,所以这节课学起来就比较轻松,我主要在完成教学要求,解决重难点基础上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也比前两节课提高了不少。 第几课后反思:本节课主要是在具体的情境图中,让学生学会区分基数和序数的,理解几个和第几的不同,并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充分感知无论第几都只有一个,它表示事物的次序,而几个则表示事物的多少。学生在上课时积极性较高,对于第几能很快掌握,但几个则会与第几混淆。

5、区分基数和序数还不能完全掌握,在以后练习中要多注意和加强训练。课后反思: 这节课设计的“摸”面、“画”面、“找”面和“说”面几个环节,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同时,体会“面”由“体”得和“面”与“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学生学习兴趣较为浓厚,同时在数学活动中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教师通过设计“在日常生活中,你还在哪儿见到过这些平面图形”问题情境,让学生把所学的新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有用,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本节课缺少让学生表述的机会。如:让学生从身边的

6、物体上试找今天认识的四个图形,并且到讲台上展示摸给大家看,学生虽兴趣很高,但反思后发现此处只注重了让学生动手摸,如果能够让学生边说从什么形状的物体上找到了什么图形,边摸着展示给大家看,效果会好一些,孩子既有了表述的机会,同时也会对这些图形有更进一步的认识。课后反思: 教学围绕生活实际展开,学生的兴致还是比较浓厚,大多数学生能参与课堂,对分类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并且能合理的灵活运用,比如对班内同学的分类,他们除了传统的角度外,还会从学习认不认真、乖和不乖等等标准来分。学生对相同的物体可以用不同标准来分,掌握的比较好,表述也比较清楚。教学的组织管理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效果。这节课教学中相对缺少一种激

7、励手段能让所有的孩子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是我马上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我在当时就采取奖励措施调动学生积极性。毕竟是一年级刚入学的孩子,他们更需要一些外部的奖励措施。同时倾听、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是关键。虽然在教学中采取了同桌讨论、四人讨论的学习形式,可效果非常不好,秩序也有点乱。也是值得自己深思和改进的问题。课后反思:本节课认识6、7,能正确地书写6、7 , 能用6、7表示生活中的各种物体。培养学生的数感和认真观察能力.因为本节课学生在学前班学过了,所以教学起来比较轻松,学生也掌握得较好. 在教学基序数意义时,我是这样跟学生解释的:(1)你能从小到大数到7吗?从7开始从大到小数到1呢?(2)观

8、察43页金鱼图,找准起点,数一数这里有几瓶金鱼?(分组活动)(3)先找一找那一瓶装了6条金鱼?从左边数起看一看是第几瓶?(4)从左边数起找到第7瓶,再数一数瓶里有多少条金鱼?学生做的也较好,不过个别学生还是出错.对此,找到学生出错原因,寻求解决办法.在教学6、7的写法时,学生也写得不错,不过还需多写课后反思:本节课是学会用7以内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初步感觉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熟练口算7以内加减法,能正确解答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训练学生根据挂图正确表述语言的能力。在教学中遇到这个问题如:一幅图画了5只天鹅,大括号下面写着“7个”,问飞走了几只?因为我一开始让学

9、生说说他列的算式的时候,我发现有好些学生说7-2=5,我问“为什么这么列?”“一共有7只天鹅,飞走了两只,还剩5只。”我觉得这个问题不尽快解决的话,会严重地影响以后的“用数学”的学习以及应用题的学习。于是,我这样跟学生说:“打问号的是我们要求的,我们一开始不知道是多少,我们要通过算式把它求出来。要求的数在等号的后面。”令我困惑的是,学生似乎不很明白我的意思,因为在我讲了以后,仍有好些学生写7-2=5。为什么学生对这一块的东西掌握不好,我分析很大一个原因是我在上新课的时候有些急于功成,没有把要点落实到位。为了纠正学生的认识偏差,就看图写算式和“用数学”,我专门上了一节练习课。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再

10、一次进行强调。我通过渐变的图形方式,让学生明白到底是用哪个数来减。看图写算式的教学,给我最大的感悟是:踏踏实实上每节课,切实地让学生掌握知识点,加大练习的力度,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更正,不然当学生已经形成某种错误的认识之后要改正过来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了。课后反思:本节课让学生亲历从生活中提炼出生活知识的过程。熟练地进行计算。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乐趣。教学时我用课件出示:早上的太阳出来了,瞧,郊外的鲜花景色可真美啊,看远处还有几只可爱的猴子呢,左图有5只猴,右有2只猴,分步出示。请你看图说出图意,你是怎样算出图上的猴子的?你能独立列出算式吗?评价,你们认为谁说的好?走过猴

11、林又来到小河边,看,河里有几只鸭子呢?课件出示鸭子图,生说图意,全班交流。独立列式计算,并评价:你认为他说的有道理吗?学生对此教学环节很感兴趣,且此知识点在前几节课接触过。学生对此并不陌生,大部分学生还是能明白的。但如果要达到每个学生都完全掌握,并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比较困难。但我会多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和学好数学的愿望。正确计算10的加减法算式,加深认识相应的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逐步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能力,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往能力等。上课时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

12、外在同学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我注意个体的差异,有两名学生无法自己完成,我及时暗示可以与前后的同学合作,这样这两名同学也顺利完成了。最后我请同学自己担任课堂的主角,讲一讲他们分的情况和列的算式,从这个课堂进程来看,学生就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老师就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课堂巩固这一环节中,我也是紧紧围绕以学生为主体这个中心进行开展的。我紧扣住10的组成这一知识点,先是采用小朋友所熟悉的儿歌找朋友来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在很自然的情况下巩固了10的组成。随后的连樱桃、爬台阶、小猫钓鱼。每一个练习活动都是目的明确的、丰富多彩,吸引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在爬台阶中增加了开放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5 /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