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章末整合 湘教版必修1

上传人:资****亨 文档编号:161203556 上传时间:2021-01-14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2.8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章末整合 湘教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章末整合 湘教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章末整合 湘教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章末整合 湘教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章末整合 湘教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章末整合 湘教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章末整合 湘教版必修1(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章末整合创新,建立联系网,连线关键词,解读主旨句 1.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特点的形成不仅受地形影响,还受气候、河流、矿产资源、经济水平、生产方式、国家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重点认识地表形态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影响的同时,还必然涉及相关因素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2.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干湿变化,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气温升高,未来全球气温还将上升,且上升幅度可能加大。就全球状况而言,并非地球上每一地区气温都在上升,区域性气候变化要比全球性气候变化复杂得多。,3.自然资源的质量、数量直接影响人类活动的方式和规模,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大

2、,从而拓展了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目前自然灾害频率变大,破坏性变强,与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强度过大有着密切的关系。,4.自然灾害的发生可以是纯自然作用,也可以是由人类活动所诱发的自然现象,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可以改变这些事件的发生频率、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主要是由自然作用造成的,但水库蓄水是人类活动,也可以诱发地震,大多数滑坡、泥石流灾害都与人为改变山坡形态和覆盖状况有关,但总体来说自然灾害的发生过程仍然受到自然规律的控制。,热点多维突破,一、关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部分知识的考查: 热点1以某一区域地形图为背景,综合考查地

3、表形态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名师点睛此类题目,历年高考题出现频次最高,题型多样。从题型看,北京卷2012、2013连续两年以主辅组合图的形式,以非选择题考查,分值较高;2014年新课标卷虽以选择题呈现,分值却高达12分。从材料呈现方式看,统计图表成为2014年新的形式,并且考向趋于区域定位,如2014年广东卷第45题。,对点集训 1(2014新课标文综)20世纪50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修建了兰新铁路。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如下图所示。读图,完成(1)(3)题。,(1)推测外国专家在图示区域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 A河流B聚落 C耕地 D地形 (2)后来,我国专

4、家认为,兰新铁路在该区域的选线不合理,理由可能是() A线路过长 B距城镇过远 C易受洪水威胁 D工程量过大,(3)50多年来,兰新铁路并没有改变该区域城镇的分布,是因为该区域的城镇分布受控于() A地形分布 B绿洲分布 C河流分布 D沙漠分布,解析:第(1)题,考查交通运输布局的区位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决定交通线“为什么建(建不建)”,自然因素影响“建在哪里”,科技因素影响“能不能建”。图示交通线没有经过居民点,而是沿1 000 m以下的等高线延伸,说明当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地形。 第(2)题,考查交通运输布局的区位因素。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兰新铁路选线不合理最可能的原因是距离城镇过远。图示铁路线

5、与经过两市县的铁路线相比,线路短、工程量小、不易受洪水威胁。,第(3)题,考查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水是干旱地区聚落分布的决定性因素。图示区域位于干旱地区,受绿洲分布影响,聚落没有向交通线方向延伸。 答案:(1)D(2)B(3)B,二、关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部分知识的考查: 热点2以区域统计图表或地图为背景,考查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名师点睛此类题目,题设材料大多以统计图表的形式呈现,考查内容上2014年新课标卷以最新全球变化科研材料呈现,复习中要注意新材料新情境的题型变化,重在审题过程中从材料中提取解题信息能力的培养。,对点集训 2(2014新课标)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合

6、氮化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下表中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 2010年2013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据此,完成(1)(3)题。,(1)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 生物量提高生物量降低植株密度改变植被分布改变 A B C D (2)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 A植株数 B总生物量 C地上生物量 D地下生物量,(3)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

7、 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 B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 C灌木植物繁茂、草本植物萎缩 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茂盛,解析:本题以“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数据列表为背景,考查读表提取与分析信息的能力。第(1)题,从生物量看,表中2009年的地上和地下生物量之和为4,2010年到2013年地上和地下生物量之和各年均大于4,说明实验期间生物量提高;从植株数量看,2009年灌木和草本植物数量为2,2010年到2013年灌木和草本植物数量各年均大于2,说明植株密度加大。综上分析,本题选A。,第(2)题,由表可知,地下生物量中, 灌木植物期间呈下降趋势,而草本植物生物量期间呈上升趋势,此消彼长

8、。 第(3)题,实验期间,草木植物地上生物量从2012年呈下降趋势、地下生物量一直呈下降趋势并从2011年始小于2009年,而草本植物的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均较2009年明显增大且呈上升趋势,说明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茂盛。 答案:(1)A(2)D(3)D,三、关于“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部分知识的考查: 热点3以区域统计图表或地图为背景,考查水资源和新能源为主。 名师点睛此类题目,题设材料大多以区域地图呈现,体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思想。命题形式多样化,鉴于中国国情,复习中重点关注南水北调、风能开发等热点问题。,对点集训 3阅读下列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巴丹吉林沙

9、漠和腾格里沙漠分别是我国的第三和第四大沙漠。近年来,巴丹吉林沙漠面积不断扩大,两沙漠已有多处连在一起。位于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交汇处的甘肃民勤县境内石羊河末端的红崖山水库,总库容9800万立方米,是亚洲最大的沙漠水库,但红崖山水库最近出现全面干涸。 材料二近年来,我国风电发展迅速,在河西走廊建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1)该区域蕴藏的主要新能源除风能外还有_。 (2)红崖山水库的水源主要来自_补给。 (3)分析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逐渐连在一起的原因。 (4)试分析贺兰山以西的沙漠中分布着多个盐湖的自然原因。 (5)分析河西走廊风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6)简述该地区大力发展风电对区域生态环

10、境的有利影响。,解析:第(1)题,此地位于我国西北,气候干旱,太阳能资源丰富。第(2)题,从材料可知,该地位于我国西北,气候干旱,降水少,水库的水源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补给;第(3)题,沙漠连片,面积扩大,主要可以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分析即可。第(4)题,该区域盐湖较多的自然原因主要从所处位置及影响降水、蒸发的自然因素入手分析即可。第(5)题,分析其风能资源丰富可以从其位置,靠近冬季风源地,地形植被等方面分析即可。第(6)题,发展风电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可以从其减轻环境污染,减少植被破坏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分析。,答案:(1)太阳能 (2)冰雪融水 (3)自然原因:连年干旱导致植被稀疏,在强劲的西

11、北风的作用下,巴丹吉林沙漠向南流动;人为原因:滥采、滥牧导致植被破坏 (4)该湖区位于大陆内部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或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年降水量少;地处内流区,河流径流量小,入湖水量少;太阳辐射强(光照强,日照时间长),故蒸发量大;多大风天气,多风加剧淡水蒸发。,(5)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靠近冬季风源地;地形平坦,植被覆盖率低,风力大;由于地形影响导致狭管效应,地面风速强盛。 (6)把该地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清洁能源使用减轻了环境污染;缓解了植被破坏、土地荒漠化,改善生态环境。,四、关于“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部分知识的考查: 热点4以区域地形图表或天气形势图为背

12、景,考查地质灾害和洪涝灾害为主。 名师点睛此类题目,考查地质灾害的题设材料大多以区域地形图呈现,考查气象灾害的题设材料大多以区域天气等压线图呈现。命题形式多为非选择题。,对点集训 4(2013福建文综)下图示意我国部分地区冷冻灾害发生频次分布,读图回答问题。,(1)指出冷冻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分析图中P区域冷冻灾害高发的原因。 (2)简述该区域农业生产预防冷冻灾害可采取的主要措施。,解析:本题考查自然灾害发生原因、危害及其防御措施。第(1)题, 图示区域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冻害对农业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减产以及对基础设施的破坏方面。P区域南部为山岭,海拔较高,气温低,易发生冻害;P区域北部受南部山地阻挡,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在此堆积,易发生冻害。第(2)题,冻害防御措施可从监测预报、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等方面分析。,答案:(1)农业减产(农作物、牲畜、林木、渔业减产);农田基础设施被破坏。 寒潮南下受地形影响,冷空气堆积;地势较高,气温低。 (2)加强天气监测与预报; 加强减灾防灾管理,做好防冻措施;培育与推广耐寒品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