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学年高中语文摹形传神千载如生第12课廉颇蔺相如列传练习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史记蚜 新编

上传人:1728****196 文档编号:161185410 上传时间:2021-01-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38.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学年高中语文摹形传神千载如生第12课廉颇蔺相如列传练习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史记蚜 新编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2学年高中语文摹形传神千载如生第12课廉颇蔺相如列传练习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史记蚜 新编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2学年高中语文摹形传神千载如生第12课廉颇蔺相如列传练习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史记蚜 新编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2学年高中语文摹形传神千载如生第12课廉颇蔺相如列传练习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史记蚜 新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学年高中语文摹形传神千载如生第12课廉颇蔺相如列传练习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史记蚜 新编(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廉颇蔺相如列传(时间:45分钟分值:55分)一、积累运用(25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均之二策均:衡量B乃辞谢固请 固:坚决C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必:如果D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徒:白白地解析:选D。徒:只,不过。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A.B.C.D.解析:选C。A项,介词,“被”/介词,“在”。B项,指示代词,“这”/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项,均为介词,“趁机”。D项,介词,“凭借”/介词,“用”“拿”。3下列各句中“请”有不同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璧有瑕,请指示王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寡人

2、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请奉盆缻秦王,以相娱乐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A/ B/C/ D/解析:选D。中的“请”为“请允许我”,中的“请”为“请(对方)”。4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A召有司案图B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C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D秦自缪公以来解析:选B。A.“案”同“按”;C.“质”同“锧”;D.“缪”同“穆”。5下面对文章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3分)A蔺相如力排众议,奉璧入秦,看到“秦王无意偿赵城”时,他不仅直斥秦王以强欺弱,还迂回婉转地讥讽秦王的言而无信。B蔺相如最终派从者怀璧归赵的原因除了认清秦王以城易璧的骗局外,还由于他在赵王面前做出的一定要完璧归赵的承诺。C从“秦王

3、大喜”到“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的情节变化,反映了蔺相如由被动到主动,最终不辱使命的过程。D作者选用完璧归赵这一典型情节,表现了蔺相如热爱祖国、不畏强暴、有勇有谋、能言善辩的外交家形象。解析:选B。蔺相如的承诺是“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5分)译文:(2)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5分)译文:答案:(1)我认为老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互不欺骗,何况是大国之间的交往呢?而且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触伤强大的秦国(对我们)的友好感情,(这是)不可以的。(2)

4、我知道欺骗大王的罪过应当处死,我请求受汤镬之刑,希望大王与各位大臣仔细商议这件事。二、类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赵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详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

5、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明年,秦兵遂围邯郸,岁余,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自邯郸解围五年,而燕用栗腹之谋,曰“赵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举兵击赵。赵使廉颇将,击,大破燕军于鄗,杀栗腹,遂围燕。燕割五城请和,乃听之。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客尽去。及复用为将,客又复至。廉颇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居六年,赵使廉颇伐魏之繁阳,拔之。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廉颇遂奔魏之大梁。廉

6、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廉颇一为楚将,无功,曰:“我思用赵人。”廉颇卒于寿春。(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A赵军固壁不战壁:营垒B赵使廉颇将攻秦 将:率兵C为假相国 假:代理D顷之三遗矢矣 矢:箭解析:选D。矢:同“屎”。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7、(3分)A.B.C.D.解析:选B。A.分别为“于是”,“通过”。B.“才”。C.分别为“在”,“对于”。D.分别为“用”,“凭借”。9下列各组句子全都能表现出赵孝成王昏庸无能的一项是()(3分)赵王信秦之间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悉更约束,易置军吏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使乐乘代廉颇赵王以为老,遂不召A BC D解析:选A。是赵括做的事情,是赵悼襄王做的事情。可以从侧面表现出赵孝成王的昏庸无能。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1)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5分)译文:(2)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

8、则去,此固其理也。(6分)译文:答案:(1)秦军与赵军在长平对阵,那时赵奢已死,蔺相如也已病得很厉害,赵王派廉颇率兵攻打秦军。(2)您的见识怎么这样落后呢?天下之人都是用市场法则进行交往的,您有权势,我们就跟随着您;您没有权势了,我们就离开,这本是很常见的道理。 参考译文:赵惠文王去世,太子孝成王即位。孝成王七年,秦军与赵军在长平对阵,那时赵奢已死,蔺相如也已病得很厉害,赵王派廉颇率兵攻打秦军。秦军几次打败赵军,赵军坚守营垒不出战。秦军屡次挑战,廉颇不肯应战。赵王听信秦军间谍散布的谣言。秦军间谍说:“秦军所忌讳的,就只是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来做将军。”赵王于是就以赵括为将军,取代了廉颇。蔺相

9、如说:“大王只凭名声来任用赵括,就好像用胶粘住调弦的短木再去弹瑟一样不知道变通。赵括只会读他父亲留下的书籍,却不懂得灵活应变(随机应变)。”赵王没有听从,还是命赵括做了大将。赵括代替廉颇之后,就把廉颇的规定制度全都改变了,又撤换了原来管事的军吏。秦将白起听到了这些情况,便调遣奇兵,假装败逃,后又去截断赵军运粮的道路,把赵军分割成两半,赵国军心涣散。过了四十多天,赵军饿得没有办法,赵括就出动精兵亲自与秦军搏斗,秦军射死赵括。赵括军队战败,几十万大军最后投降了秦,(结果)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了。赵国前后损失共四十五万人。第二年,秦军就包围了邯郸,有一年多,赵国几乎不能保全自己。全靠楚国、魏国军队来援

10、救,才得以解除邯郸的包围。自邯郸解围五年之后,燕国采纳栗腹的计谋,他说:“赵国的壮丁全都死在长平了,他们的遗孤尚未长大成人。”便发兵攻赵。赵王派廉颇领兵反击,在鄗城大败燕军,杀死粟腹,于是包围燕国都城。燕国割让五座城请求讲和,赵王才答应停战。赵王把尉文赐给廉颇,封号是信平君,让他任代理相国之职。廉颇从长平免职回家,失掉权势的时候,原来的门客都离开他了。等到又被任用为将军,门客又重新回来了。廉颇说:“先生们都请回吧!”门客们说:“唉!您的见识怎么这样落后呢?天下之人都是用市场法则进行交往的,您有权势,我们就跟随着您;您没有权势了,我们就离开,这本是很常见的道理,有什么可抱怨的呢?”又过了六年,赵

11、国派廉颇进攻魏国的繁阳,把它攻克了。赵孝成王去世,太子悼襄王即位,派乐乘接替廉颇。廉颇大怒,攻打乐乘,乐乘逃跑了。廉颇于是逃奔到魏国的大梁。廉颇在大梁住了很久,魏国对他不能信任重用。赵国因为屡次被秦兵围困,赵王就想重新用廉颇为将,廉颇也想再被赵国任用。赵王派了使臣去探望廉颇,看看他还能不能任用。廉颇的仇人郭开给了使者很多钱,让他回来后说廉颇的坏话。赵国使臣见到廉颇之后,廉颇为了这件事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又披着铁甲骑上马,来表示自己还可以被重用。赵国使者回去向赵王报告说:“廉将军虽然已老,但还能吃很多饭,可是陪我坐着时,一会儿就拉了三次屎。”赵王认为廉颇老了,就没有再征召他。楚国听说廉颇在

12、魏国,暗中派人去迎接他。廉颇虽做了楚国的将军,并没有战功,他说:“我想指挥赵国的士兵啊。”廉颇最终死在寿春。三、语言表达(10分)1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报告文学的力量来自哪里?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答案,但谁都不能否认,_,来自它对发生的时代事件和时代人物的真实反映。“真实性”是报告文学的生命,是报告文学的根本力量所在,也是报告文学的首要美学特征。报告文学的真实,_,不同于通常人们理解并接受的“艺术真实”。报告文学如何抵达和坚守“真实”,围绕这一问题,以夏衍为代表的文学大师们达成了一个共识,即对素材进行取舍、整理和剪裁必须遵循不回避、不夸大、不矫饰的原则,要杜绝无中生有和张冠李戴式的“艺术加工”,更不能信马由缰地发挥“主观创造性”。也就是说,_,哪怕这“虚构”仅仅是“略微”的。答案:它最根本的力量来自“真实性”是事实的真实报告文学不允许“虚- 6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