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语文新高考二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部分-专题1-精练提分3-文言文阅读-准解概括分析题含解析

上传人:I*** 文档编号:161185396 上传时间:2021-01-1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8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届语文新高考二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部分-专题1-精练提分3-文言文阅读-准解概括分析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1届语文新高考二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部分-专题1-精练提分3-文言文阅读-准解概括分析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1届语文新高考二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部分-专题1-精练提分3-文言文阅读-准解概括分析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21届语文新高考二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部分-专题1-精练提分3-文言文阅读-准解概括分析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21届语文新高考二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部分-专题1-精练提分3-文言文阅读-准解概括分析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届语文新高考二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部分-专题1-精练提分3-文言文阅读-准解概括分析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届语文新高考二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部分-专题1-精练提分3-文言文阅读-准解概括分析题含解析(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练提分3准解概括分析题ZHEN TI KAI LU DIAN MI JIN真题开路点迷津(2020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王安中字履道,中山阳曲人。进士及第,历秘书省著作郎。政和间,天下争言瑞应,廷臣辄笺表贺,徽宗观所作,称为奇才。他日,特出制诏三题使具草,立就,上即草后批:“可中书舍人。”未几,自秘书少监除中书舍人,擢御史中丞。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时上方乡神仙之事,蔡京引方士王仔昔以妖术见,朝臣戚里寅缘关通。安中疏请自今招延山林道术之士,当责所属保任;并言京欺君僭上、蠹国害

2、民数事。上悚然纳之。已而再疏京罪,上曰:“本欲即行卿章,以近天宁节,俟过此,当为卿罢京。”京伺知之,大惧,其子攸日夕侍禁中,泣拜恳祈。上为迁安中翰林学士,又迁承旨。宣和元年,拜尚书右丞;三年,为左丞。金人来归燕,谋帅臣,安中请行。王黼赞于上,授庆远军节度使、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知燕山府,辽降将郭药师同知府事。药师跋扈,府事皆专行,安中不能制,第曲意奉之,故药师愈骄。靖康初,言者论其缔合王黼、童贯及不几察郭药师叛命,罢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嵩山崇福宫;又责授朝议大夫、秘书少监、分司南京,随州居住;又贬单州团练副使,象州安置。高宗即位,内徙道州,寻放自便。绍兴初,复左中大夫。子辟章知泉州,迎安中

3、往,未几卒,年五十九。安中为文丰润敏拔,尤工四六之制。徽宗尝宴睿谟殿,命安中赋诗百韵以纪其事。诗成,赏叹不已,令大书于殿屏,凡侍臣皆以副本赐之。其见重如此。(节选自宋史王安中传)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安中进士出身,具有敏捷才思。他随众向朝廷表贺瑞应,徽宗称他为奇才,又出题专门考查,随即任命他为中书舍人,不久又擢升为御史中丞。B王安中弹劾蔡京,得到皇上采纳。蔡京投皇上所好,引荐道术之士,扰乱朝廷,他陈奏蔡京之罪,要求惩治,蔡京恐惧,其子蔡攸也哭请皇上宽恕。C王安中外放任职,仕途屡遭坎坷。金人前来归顺,他自请燕山府任职,与辽降将郭药师共事;靖康初,因此前的行事备受指

4、责,仕途随之沉浮不定。D王安中诗文兼擅,受到皇上器重。他极有文采,为文厚实脱俗,曾受命赋诗百韵以纪盛宴,徽宗高度赞扬,下令书于大殿屏风,将副本赐给侍臣。【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常涉及人物行为举止、人物主张、人物情感、人物思想道德、人物性格、人物志向、人物才智、选文的综合性八类信息的筛选。做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准区间,把准对象,体情察意,切忌张冠李戴,忌断章取义、无中生有。C项,“金人前来归顺”错误,原文是“金人来归燕”,指的是金人前来归还燕地,而不是归顺;“他自请燕山府任职”错误,原文是“安中请行。王黼赞于上,授庆远军节度使、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知燕山府”,可见只是自

5、请前行,并非“自请燕山府任职”。【答案】CGAO XIAO TU PO QIANG JI FA高效突破强技法概括分析题题型特点题干要求4选1,选出不正确的一项。选项顺序四个选项几乎覆盖了所给的文言材料,且与原文顺序一致。选项表述选项是先概括后分析,概括是对传主某一方面做简明扼要的归纳;分析是对概括的陈述、解释,多以事例为主。设误方式该项并非全错,而是错一点,往往“概括”无错,“分析”有瑕。概括分析综合题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高考采用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全国卷的题干术语往往是“概括和分析”,且往往从人物、地点、时间、词义、关系、依据与结论等6个角度进行设误,以考查对文意的综合理解等,这是近年来

6、全国卷持续考查的成熟题型。一、掌握概括分析题八重比对识辨方法 二、掌握概括分析题审答规范1抓住题干,落实要求无论什么题目,审题是第一步,概括分析题也是这样。要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要看清是选正确的还是选不正确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近年,这类题目的题干一般表述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紧扣人物,落实事件要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文言文材料,紧扣人物这一主线,给人物定位,对人物做出初步的分析评价。对传记记叙了人物的哪些事,与哪些人有关,说过什么话,必须一一落实,清楚了解。然后回到原文,准确找出选项与文本内容的对应点。3仔细比对,落实细节文言传记主要

7、叙述传主生平之事,所以不外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评价这几个要素。命题者也往往在这几方面设置陷阱,常见的错误有时间(事件)颠倒、地点错置、张冠李戴、评论不当、无中生有等,我们在做题时,可以按时地人事评的顺序逐一排查。如2019年全国卷12题C项“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属于“事件颠倒”;2019年全国卷12题C项“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错。由原文可知,太子犯法,并未施以刑罚,而是处罚了太傅公子虔和太师公孙贾,这属于“评论不当”。2019年全国卷12题C项“他深表不满”错,无中生有。此外,还要关注有没有分清古今异义词,关键词语翻译的是否妥当。5角度比对

8、,判断概括分析题【满分攻略】角度一比对人物命题设误误解形象把人物的言行所揭示出来的性格特点故意说错,造成对人物形象的错误理解。张冠李戴即把甲人物所为说成是乙人物所为,或者把甲事件结果说成是乙事件结果。比对方法要围绕“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有什么样的品质”比对,要着重比对选项在这几方面的表述与原文是否一致。【典题试做】(2019全国卷) 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概括分析是否有误。原文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9、。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居五年,秦人富强。选项C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状元支招】从张冠李戴的角度设误,C项“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说法错误,文中“太子犯法,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并未对其本人施以刑罚。故C项与原文内容不符。【参考译文】用卫鞅为左庶长,终于制定出变法的条令。 法令在百姓中实行一年,秦国百姓到国都来说新法不适宜的人数以千计。在这时太子触犯法令。卫鞅说:“法令不能实行,是

10、由于上面的人触犯法令。”准备依法惩处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加刑罚,便对太子傅公子虔行刑,并对太子师公孙贾处以黥刑。第二天,秦国百姓都服从法令了。实行新法十年,秦国百姓皆大欢喜,路上不捡拾他人遗落的物品,山中没有蟊贼强盗,家家富裕,人人满足。百姓勇于为国家打仗,不敢为私利争斗,乡镇大大安定。于是秦孝公任用卫鞅为大良造。经过五年,秦人国富兵强。【满分攻略】角度二比对时间、地点命题设误时序颠倒概括人物的典型事件时,命题者故意将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空间错位把不同空间地点的事件糅合起来表述,故意在地点方面颠倒位置关系。比对方法分析时要特别注意选项中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的词语,并

11、与原文比对,厘清人物在何时、何地做了何事。【典题试做】(2018全国卷)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概括分析是否有误。原文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迁广平太守。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献书,乞留芝。选项B鲁芝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扰,人口减少,他全力守卫,修建城市,恢复旧境;离任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状元支招】从空间错位角度设误,“蜀地饱受侵扰”错,原文是“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意思是“天水郡和蜀地相邻,多次被蜀军侵犯掠夺”,被侵扰的是天水郡,而不是蜀

12、地。故B项错误。【参考译文】曹真去世后,宣帝接替曹真的职位,便任命鲁芝为参骠骑军事,调任天水太守。天水郡和蜀地相邻,多次被蜀军侵犯掠夺,人口减少,盗贼四起,鲁芝竭力镇守防卫,改造城市,数年时间全部恢复了旧时边境。升任广平太守。天水各族百姓都非常仰慕他的美德,老幼到皇宫上书,请求留下鲁芝。【满分攻略】角度三比对关键词语命题设误曲解文意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义,从而制造干扰项干扰考生,这种方式是命题的主要陷阱。归纳不全概括主要信息不完整,故意遗漏关于人物、事件、观点等方面的内容。比对方法要细心辨析选项中对人物的分析、文本道理的阐述等有无夸大、歪曲或偷换概念的现象,要注意比对选项转述时,是否漏

13、掉了某个起关键作用的词语。【典题试做】(2018全国卷)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原文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选项D王涣政绩卓著,后任难以比肩。他死于洛阳令任上,皇上下令特选其继任者,均不称职;后来选用任峻,任峻充分发挥文武属吏才干,仍然忙得无法分身。【状元支招】从曲解文义角度设误,原文中说“不得旋踵”,此处的“旋踵”是“畏避退缩”的意思,选项说“仍然忙得无法分身”,把关键词“不得旋踵”的意思理解错了。故D项与原文内容不符。【参考译

14、文】自从王涣去世以后,朝廷连续下诏书给三公,要他们专门选拔洛阳县令,(但挑选出来的)都不称职。永和年间,以剧县县令勃海人任峻补任洛阳县令。任峻提拔任用文官武吏,都能竭尽他们的才能,纠察剔除奸盗之人,没有畏避退缩,一年间的断案,不过几十件,声威超过王涣,而在条理方面比不上他。【满分攻略】角度四比对添加或删减内容命题设误无中生有故意添加原材料中未涉及的人物、事件或观点等内容,致使选项的分析概括于文无据。以偏概全将原文对某一方面的判断,通过增加或删减表范围或程度及其他类的词语,故意扩大或缩小判断对象的范围。比对方法辨析时应将选项的内容与原文仔细比对,检查是否有故意添加的而原材料中未涉及的内容或词语,

15、或者筛查选项中有无漏掉原文关键词(尤其是表范围或程度的副词)的情况。【典题试做】(2016全国卷)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概括分析是否有误。原文珪居闲类木讷者。及当大事,毅然执持,人不能夺,卒以此忤权幸去。教坊司臧贤请易牙牌,制如朝士,又请改铸方印,珪格不行。贤日夜腾谤于诸阉间,冀去珪。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人致仕。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选项C傅珪守正不阿,反遭诬蔑报复。每遇大事,他都能坚持己见,不肯随意改易,因而触怒许多人;后因得罪权贵被迫退休,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状元支招】从无中生有角度设误。文中说权幸“矫旨令二人致仕”“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说明造成傅珪离职的原因,一是权幸的逼迫,二是皇上不答应言官的请求,而非傅珪“坚持”。另“反遭诬陷”文中也没有具体事例体现。故C项与原文内容不符。【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