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19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人民版2 新编

上传人:1728****196 文档编号:161184266 上传时间:2021-01-1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89.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19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人民版2 新编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19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人民版2 新编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19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人民版2 新编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19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人民版2 新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19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人民版2 新编(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时作业 19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时间:30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晏子春秋中的“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韩非子说林下中的“买椟还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A推行“重农抑商” B商业意识增强C社会转型加快 D经济管理规范解析:“重农抑商”是指重视农业生产,压制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活动,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春秋战国时期有关商业活动的记载,可知当时商业意识增强,故B项正确;材料仅反映了当时的商业活动,不能体现出春秋战国时期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社会转型,故C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商业活动,没有涉及经济管理

2、规范,故D项错误。答案:B22020湖北四地七校联考美国学者弗兰克认为:15001800年间,“中国贸易造成的经济和金融后果是,中国凭借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外国人,包括欧洲人,为了与中国人做生意,不得不向中国人支付白银,这也确实表现为商业上的纳贡”。材料说明当时的中国 ()A外贸的经济目的明显 B交往带有一定的掠夺性C工场手工业极为发达 D在贸易中居于有利地位解析:中国古代的贸易是朝贡贸易为主,外贸主要是政治目的,故A项错误;依据所学,中国的朝贡贸易是厚往薄来,交往不具有掠夺性,故B项错误;中国工场手工业出现在明朝后期且数量有限,故C项错误

3、;据材料“中国凭借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可知中国在贸易中居于有利地位,故D项正确。答案:D3公元1023年,北宋设立了益州交子务,开始正式发行官方交子。交子采取分界发行的办法,每界到期时,用新发行的交子替换旧发行的交子。每界交子发行以1 256 340缗为限。其直接目的是 ()A健全金融信用体系 B确立交子发行规则C适应商品经济发展 D缓解政府财政困难解析:材料中交子的发行没有强调信用保障问题,故A项错误;“分界发行”“新发行为限”说明在确立发行规则,故B项正确;交子的发行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但不是直接目的,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政府财政困

4、难问题,故D项错误。答案:B42020安徽“江淮十校”联考宋朝统治者为了维护原有的城市格局和制度,曾作过一番努力,宋真宗曾加宽街衢,使“衢巷广袤,及禁鼓昏晓,皆复长安旧制”,但收效甚微,店铺侵占通衢大道的情况屡禁不止。到了宋徽宗时期,以征收“侵街房廊钱”的形式承认了这一行为的合法性。这反映出()A宋朝统治者不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汉唐的坊市制度最终被宋徽宗废除C商业发展严重影响了街衢正常交通D商品经济的发展倒逼城市管理改革解析:材料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对于城市管理改革起到了重要作用,故D项正确。答案:D52020洛阳质检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催生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在苏州,棉布业市镇有南翔镇、

5、新泾镇、月浦镇、江湾镇等;丝绸业市镇有著名的盛泽镇、黄溪镇、濮院镇等。这说明当时 ()A商业分工越来越细致 B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C市镇的规模不断扩大 D城乡经济联系日益密切解析:材料“棉布业市镇”“丝绸业市镇”体现出明清时期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趋势,与商业分工细致无关,故A项错误,B项正确;材料反映出明清时期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趋势,与市镇规模、城乡经济联系无关,故C、D两项错误。答案:B62019洛阳期中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年间的汴京,凡是闹市区和居民集中地方,茶坊(茶馆)鳞次栉比,不仅有专供仕女夜游吃茶的茶坊,还有商贩、劳动人民拂晓前进行交易的早市茶坊。宋代茶坊的兴盛主要是由于()A茶叶的

6、种植十分普遍 B文人雅士的推动C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 D市民阶层的兴起解析:宋代茶坊的兴盛与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饮茶之风盛行有关,故C项正确。A、D两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材料中仕女、商贩、劳动人民饮茶,不一定是文人雅士推动的,故B项错误。答案:C72020柳州联考史学家赵俪生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高度概括为三个拐弯,其中的“第三个拐弯,发生在公元8世纪末,绵延至第9、第10世纪。它冲破自然经济的锢闭,使货币交流逐渐增多,是商业、手工业逐渐发达的一个转折点”。这一观点强调 ()A经济政策的延续性 B经济发展具有区域性C经济发展的活跃性 D经济形态的突破性解析: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发展,不是经济政策

7、,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是经济的整体发展特征,并未突出区域性,故B项错误;材料中货币交流增多冲破自然经济的锢闭,说明经济发展的活跃性,故C项正确;我国一直是自然经济形态,故D项错误。答案:C82020亳州市高三模拟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主要原因是()A“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压制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8、,由于明清时期专制政府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等政策,受当时政治、经济等社会因素的制约,中国资本主义一直处于萌芽状态,没有形成扫荡旧经济基础(封建生产关系)的革命性变化,A项正确;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的说法明显错误,因为中国古代工商业发展繁荣,B项错误;鸦片走私泛滥和英国工业革命后的商品输出是在19世纪中期,与明、清前期时间不符,C、D两项错误。答案:A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0分)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嘉靖“倭寇”危机,暴露了明朝官方应对海上危机的乏力,意味着朝贡贸易走向尾声。最终在调兵遣将平息倭寇以后,明朝海洋政策完成了从以政治为重心到经济为重心的转折,做出了

9、重大调整。政策转变意味着制度变迁,开启了两种海上贸易模式:一是在福建漳州月港开海,允许中国商民出洋贸易;一是在广东澳门开埠,允许外商入华经营海上贸易。虽然经历了诸多曲折,但是,前者孕育了福建海商合法化及其集团的崛起,到万历末年,“海舶千计,漳、泉颇称富饶”,中国海商集团迅速成长壮大起来,成为17世纪东亚海上贸易的主体;后者孕育了葡萄牙人入居及其经营海上贸易合法化。澳门的兴起和发展,自一开始,就是中国海商与居澳葡萄牙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澳门形成广州外港,开辟了多条国际海上贸易航线,海上丝绸之路扩展到全球。两种海上贸易模式预示了晚明中国社会转型进程中的新格局东西洋贸易网络正式开创运行。制度变迁导致的海上贸易新模式为民间海商迅速崛起为中国海上力量的主体铺平了道路。摘编自明代海商与海上秩序材料二17世纪的英国人沃尔特雷利爵士一针见血地指出:“谁控制了海洋,即控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