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4圆明园的毁灭人教部编版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161183392 上传时间:2021-01-1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3.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4圆明园的毁灭人教部编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4圆明园的毁灭人教部编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4圆明园的毁灭人教部编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4圆明园的毁灭人教部编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4圆明园的毁灭人教部编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4圆明园的毁灭人教部编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4圆明园的毁灭人教部编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认识“估、煌”等10个生字,会写“毁、估”等15个字,会写“毁灭、不可估量”等24个词语。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借助关键词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情感的变化。教学重难点1.领悟课文的表达特点。能结合相关资料,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等句子的含义。2.能结合相关资料,体会七子之歌(节选)和平宣言(节选)与课文表达的情感的相似之处。-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出示圆明园的图片)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板书:圆明园)2.大家知道圆明园是什么地方吗?(出示圆明园相关资料)3.通过了解资料,大

2、家觉得圆明园怎么样?(美丽、壮观、辉煌等)4.但是,这样一座美丽、壮观的皇家园林,却在1860年被八国联军毁灭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去回顾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补充课题)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1.学生齐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圈出生字词。2.扫清字词障碍。(1)学生指出生字,师生交流扫除障碍。(2)重点指导:(读)剔:t,不要读成t。澜、烬:前鼻音。陵:lng,不要读成lng。(写)毁:左上部是“臼”,不要写成“白”。奉:上面是三横,下面是两横。(师示范书写,生练习)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再次齐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分别讲了什

3、么内容?第一部分(1):阐明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以及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第二部分(24):具体介绍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的珍贵文物,再现了圆明园当年的宏伟壮丽。第三部分(5):讲述了圆明园被毁灭的经过。2.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齐读第1自然段。(2)你抓住了哪些重点信息?(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对于谁来说是损失?(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不可估量”是什么意思?(不可以估计。多指数量大或程度深。)所以这一部分的内容也就是概括地告诉我们(圆明园的毁灭损失巨大,无法计算)。3.学习课文第二部分。(1)齐读课文第24自然段,感受圆明园昔日的辉煌。(2)通过朗读这一部分,你了

4、解到了什么?(圆明园的地理位置。)在哪里?(北京西北郊)还有其他的吗?(圆明园的历史地位和用途。)是怎样的?(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的构成),它是由(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以什么样的姿态分布在它的周围?(众星拱月)按照字面意思,“众星拱月”是说(很多星星环绕着月亮),那么这里是说许多小园(环绕)着圆明园。读到这里,你能想到用什么词来形容圆明园的布局吗?(布局精妙、别具匠心等)(板书:布局精妙)(3)在这一部分中,作者除了写圆明园的布局,还写了什么?(圆明园中的建筑和景观。)有什么呢?(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

5、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提出问题: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这里用到了一个词“象征”,为什么要用这个词呢?(“象征”说明圆明园中的“买卖街”和“山乡村野”都是虚拟的,是专供皇室游玩的。)(4)除了虚拟的“买卖街”和“山乡村野”,园中还有什么?(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文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岛瑶台、武陵春色。)(出示海宁安澜园、苏州狮子林、杭州西湖平湖秋月、蓬岛瑶台、武陵春色的图片)欣赏完这些图片,大家有什么感觉?(美、梦幻)另外,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因此,作者说,(漫步

6、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板书:建筑宏伟)思考: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因为圆明园实在太美了,圆明园中的建筑和景观太让人震撼了。)让我们带着自豪、赞美的心情再把第3自然段最后两句话读一遍。(5)既然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那么除了布局精妙、建筑宏伟之外,肯定还会收藏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包括哪些呢?(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出示奇珍异宝的图片)看完这些,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呢?(圆明园的藏宝价值连城。)是啊,从先秦到清代一共经历了两千多年!想想这期间会有多少名人字画和奇珍异

7、宝啊!又有多少的名人字画和奇珍异宝被收藏在这里啊!所以说,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板书:藏宝无数)四、课堂小结。通过第二部分内容的学习,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主要体现为(布局精妙、建筑宏伟、藏宝无数),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作者在开篇就说“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了。-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圆明园的(布局、建筑、藏宝),感受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现在,请同学们齐读第14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此刻,你正漫步园中,与王孙贵族们观赏着圆明园的美景。2.这样一座美丽、壮

8、观的皇家园林,到底是怎么被毁灭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第三部分的内容,请同学们齐读第5自然段。二、整体感知。1.提出问题:圆明园是怎么被毁灭的?默读课文,说说圆明园被毁灭的经过。(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得动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2.捕捉细节:说说从“凡是”“统统”“任意”这些词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凡是”“统统”说明英法联军把圆明园洗劫一空,反映出英法联军的贪婪和无耻。“任意”表现出英法联军的野蛮。)讨论:为什么当时侵略

9、者能如此肆意妄为?(统治者的腐败无能,落后就要挨打。)3.联系上文思考:前面我们领略了圆明园的宏伟华丽,现在看到侵略者如此疯狂野蛮地掠夺、践踏、破坏它,你有什么感受?(痛心、愤怒)带着这种心情齐读第5自然段。4.是啊,大火连烧三天,烧掉的不仅是圆明园中的建筑、奇珍异宝,还有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的心血和精华,因此,作者说:“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一片灰烬。”这句话和开头相呼应,流露出作者对圆明园被毁灭的痛惜和对野蛮侵略者的憎恨。三、情感升华。1.观看圆明园被毁灭的录像。2.通过录像,你是否更真切地感受到侵略者的野蛮行径?说说你此刻的想法。(引导:对侵略者无比痛恨,侵略

10、者犯下的罪行不可饶恕;为我国失去这一园林艺术而无比惋惜;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实在让人气愤。)四、拓展延伸。1.拓展: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引导:作者这样安排可谓匠心独运。越是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越能衬托出侵略者在我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和我国曾经饱受的屈辱苦难。一扬一抑,一美一毁,爱憎分明,更能增强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延伸:现在祖国已日益昌盛,历史的悲剧不会再次重演,那么你认为有没有必要重修圆明园呢?(思路1:有必要,可以再现圆明园的辉煌。思路2:没有必要,圆明园的废墟可以使我们时刻铭记这段屈辱史,增强我们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

11、命感。)3.引导学生结合查找的资料,谈谈对七子之歌(节选)和平宣言(节选)的理解,体会其与课文表达情感的相似之处。七子之歌(节选)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当时的澳门、香港当成远离母亲的孩子,以他们的口吻哭诉离开母亲的襁褓后受尽欺凌,并表达了渴望重回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诗歌一方面抒发了对祖国的热爱,另一方面表达了对侵略者的憎恶。和平宣言(节选)描述了南京的自然风光与优美的生态环境,与此同时,又追述了日本军国主义对南京进行狂轰滥炸、烧杀抢掠和大屠杀的战争罪行。美丽的古城成了人间炼狱,强烈的对比表达出对侵略者的谴责。文章也表达了全国人民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悼念与哀思。圆明园的毁灭通过介绍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12、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愤慨。这些文章都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和对侵略者的无比愤慨。五、课堂小结。圆明园美得让人心醉,而毁得让人心碎。圆明园的毁灭记载着帝国主义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也记载着我们中华民族那段饱受屈辱的苦难历史,为了让这样屈辱的历史不再重演,我们应该不忘国耻,振兴中华。圆明园的毁灭价值布局精妙建筑宏伟藏宝无数1.通过对比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侵略者的野蛮行径,激起学生对圆明园被毁灭的痛惜和对侵略者的憎恨,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通过领略圆明园的宏伟壮观及价值,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