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逃课现象调查论文.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6109757 上传时间:2017-11-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逃课现象调查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大学生逃课现象调查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大学生逃课现象调查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大学生逃课现象调查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大学生逃课现象调查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学生逃课现象调查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逃课现象调查论文.(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本项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作为社会发展的后备军,大学生的质量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在,克服大学生逃课已成为各高校教学管理中不得不面对的“通病”和难以有效根治的“顽疾” 。所以,本次将通过对在校大学生逃课的调查研究,找出大学生逃课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便我们能够尽可能快的解决大学生逃课问题,改变学校教学模式,加强在校教师、学生以及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共同发展,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融洽师生关系、改进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质量等措施,尽早解决大学生的逃课问题,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一、 问题的提出 1、 为何选择研究“大学生逃课”? 在这个全球经济高速发达的时代,因

2、为我们相信“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这句至理名言,因此,愈来愈多的人选择继续读大学接受更高等的教育,实现人生的目标。 可是,我发现对于在读的大学生,或者曾经是大学生的,甚至还在为大学而拼搏的高中生都很理所当然地认为:“大学生逃课是很正常的” 。如今的校园里却弥漫这一种逃课的风气,而且这种不良风气的扩散范围广,持续的时间长,对校园文化有很大的破坏性。可想而知,如今大学逃课现象已严重影响到高校的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与大学生专业知识与素质综合能力的提高。 现在大学里流行一句话:“新大学三门必修课:谈恋爱,逃课,重修。 ”逃课成了大学里一个普遍的现象并且似乎成为了一种“潮流” ,这不禁引起了我们的深思

3、。我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自由地支配过自己的时间;我们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远离过父母和老师的严格管教;我们恰好又处在这样一个不安分的年龄。我们追求个性、崇尚自由、渴望刺激,甚至标榜另类,我们一次次地从课堂上逃离去寻求所谓的“自我” ,并且心安理得地重复着同样的一句话:“没有逃过课的大学生活是不完整的。 ”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的心态令我们再也无心听课,然而,当四年的大学生活将要悄然逝去的时候,两手空空的我们是否该扪心自问一下,我们的大学生活是完整的吗? 随着市场经济话语权的扩张,在高校经历了几次大“扩招”之后,高校的教学与管理不断出现力不从心的现象,其中克服大学生逃课就已成为各高校教学管理中不

4、得不面对的挑战。因为无论是从逃课的相对数量,还是从逃课的历时态、同时态来看,逃课都不再是个别学生羞答答的行为,而是已具有相当普遍性的一种轻度的校园越轨行为。 据不完全统计,当今大学中从未逃过课的学生几乎为零。在大学里基础课逃课率一般在 25%以上,专业课的逃课率在 20%以上,至于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国革命史等公共课学生到课率仅有 50%左右。 对于高校的学生来说,逃课一直都是很敏感的话题。空空如野的教室,寥寥无几的学生还在昏昏欲睡,不管讲台上的教授如何激情四溢,唾沫横飞。我们逍遥的利用本该在宝贵的课堂接受知识的时间在做那些看似重要无比的事情。我们到底怎么了?让我们无限期待和神往的大学课堂是这

5、个样子吗?难道我们的青春应当这样记录吗?逃课真的该成为我们的时尚吗?大学生逃课现象非常普遍,许多大学生都有逃课的经历,这影响高校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与大学生专业知识与素质综合能力的提高。所以在校大学生逃课已成为高校教学与管理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 作为社会发展的后备军,大学生的质量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在,克服大学生逃课已成为各高校教学管理中不得不面对的“通病”和难以有效根治的“顽疾” 。所以,本次将通过对我校大学生逃课的调查研究,找出大学生逃课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便我们能够尽可能快的解决大学生逃课问题,改变我校教学模式,加强我校教师、学生以及学校与社会之间的

6、共同发展,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融洽师生关系、改进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质量等措施,尽早解决大学生的逃课问题,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 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 学术的角度。此次选题并不是本着新颖与创新的角度,目前国内学术界对这方面的研究可谓不少。而再次选择这个主题是为了能够通过客观的调查发现问题,总结问题,最重要的是与之前的研究形成比较,从而有利于达到借鉴的目的,完善学校的管理与教学模式。 (2) 现实性角度。目前“大学生逃课”这一问题日益严重,因此深刻认识、正视并解决这些问题,显得尤其迫切和重要。 (3) 宏观的角度。 “大学生逃课”从表层看来,似乎只不过是大学的一个正常的现象,但是它却关乎

7、着学生本人的自身素质,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并且对于学校、社会乃至国家未来的发展都将产生重大影响。 二、 研究问题的背景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教育资源尤其是高等教育资源还十分短缺,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虽然已达 17%,但与发达国家的一般水平 60%左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中国能够进入高等学府接受高等教育,必须经过激烈的高考竞争,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但是,在历经了千辛万苦的求学竞争之后进入高等学府的大学生,却有许多人时常逃课。 2000 年以来,随着高校扩招政策出台,高校规模得到迅速扩大,更多的学生圆了大学梦。据最新数据统计表明,中国高等学校的毛入学率达到 20%,高等教育

8、规模居世界第一。就在中国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承担更大责任,发挥更大作用时,作为教育活动主体的学生们却出现了“逃课”现象,而且越来越普遍。其实大学生“逃课” ,现今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但它从出现到成为“热点” ,再到成为一种现象,也不过只是五六年的时间,这不得不让我们去思考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应采取的对策。 高校扩招以来,伴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有机会步入理想中的大学校园,实现青春的梦想。但大学却并非一些人心目中的殿堂,当不少大学生感受到大学所带来的压力时,彷徨和困惑接踵而至。此时,逃课程了他们逃避现实的方法之一。大学生逃课现象并不罕见,不少大学生基于心理压力、情感因素,个人

9、情绪以及身体不适的原因,往往将逃课作为最好的对付办法。 “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 “大学生不逃课是件奇怪的事” ,如今像这样的话语在大学校园里极为流传。时下大学生逃课就这样成了一种普遍的现象。对各高校来说是一个难题,也影响到学校教学质量和学生专业知识的提高。逃课问题,在当前并不是一个新的问题,只是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逃课问题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种种问题中较为重要的问题.关于逃课,前苏联心理学家季亚钦科是这样定义的,/逃课是指学生在未请假的情况下,没有按照既定时间和地点去上课的一种旷课行为。目前,我国高校学生逃课问题比较突出,名牌大学和大部分重点大学的

10、逃课情况,尚处于正常状态,一般院校和高职高专的学生逃课问题就比较严重了,逃课率偏高,而且大都属于消极逃课范围. 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来看,逃课是一种典型的学生失范行为,使对教育习俗和教育规章的双重违背。这种越轨行为不如违法、犯罪行为危害性大,但当逃课不再是个别行为群体中大部分人的态度也由反对到不置可否甚至赞同时,这种越轨行为对教育规范就有了相当强烈的冲击作用,甚至会引起学校秩序的混乱。逃课成风首先与高等教育和中学教育的巨大差异有关。拿我来说,在中学为了高考而炼狱的时间太久,刚进大学时,那种自由、放松的意识就很强烈。并非我不求上进,而是那种松懈、散漫的态度,有时完全是不自觉的内心反应。归根结底,这

11、是中学与高等教育之间没有有效的过渡通道,只能靠学生自己摸索和适应造成的。在我看来,应试教育的巨大压力带来的持续影响,造成上大学后逃课还是轻的。不是还有人堕落、退学甚至自杀吗? 一些课程设置不合理以及教师的授课方法不当,也是导致逃课率高的重要原因。比如,政治理论课高中就学过一遍,大学还要学一次,叫人如何提得起兴趣?而且,一些老师照本宣科“满堂灌” ,内容毫无新意,令人感觉索然无味。即使不逃课,也大多以睡觉、看其他书等方式混过去。我发现,国外众多高校都喜欢采用“讨论班”的方式上课,让学生在底下阅读大量材料,然后到课上互相辩论的做法很好。为什么我们的老师不多试一试呢? 三、文献回顾 “没有逃过课的大

12、学生活是不完整的” ,这是如今在大学最流行的一句口号。一个大学生介绍了学校时下流行的逃课“等级观”:大一是“实习生” ,观察积累,瞅准机会,偶尔逃之。大二是“熟练工” ,分轻重缓急,酌情逃课。 比较早的分析大学生逃课的文献是目标与手段的背离大学生“隐形逃课”的社会学分析 (2001 年) ,也是唯一一篇仅就“隐形逃课”行为讨论的文章。作者将隐形逃课定义为“学生按时来上课,似乎也在认真听课,但实质则形在而神不在 ,从不听老师讲课,只顾自学其他知识(如英语、计算机等) 。”运用默顿的“动机理论” ,作者得出结论是大学生隐形逃课是市场取向的理性和功利性选择,是学生的正当目标无法用正当手段实现的一种合

13、理的异化,其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制度层面的各种问题和矛盾。 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学者对逃课行为的性质定义也不同。几种典型的观点是:经济学的视角。考虑到成本和风险因素“逃课是行为人在约束条件下要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一种选择行为” 【李武江:2006(3) 】 ;从教学过程出发。逃课是教与学过程中的一种反向的行为表征【陈刚:2005(8) 】 ;教育社会学的视角。逃课是一种典型的学生失范行为,应实施有效的教育控制【陈扬:2006(3) 】 ;从理性行为理论或理性选择理论来看,大学生逃课是“一种有目的的理性行动” 。 【陈鲁平:2003(70) 】 研究者对于学生逃课有不同的归因,基本覆盖在以下三个方面

14、当中: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和动力,教师的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学校管理松散。 学生方面: 进入大学后对于建立新的学习动机的不适应。大学生进入大学后要完成三方面的适应过程,即适应客观环境的改变、人际关系的改变以及对自我认识的改变。如果没有及时建立新的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动机,再加上生活方式不适应,容易对上课形成无所谓态度,放松对自己的监控。 【丘熙:2005(4) 】在学习和考 试中持有“避免失败”学习动机的学生逃课次数明显高于“追求成功”的学生,学生如果人为几节课不上不会影响自己考试不及格,不会导致他们失败的耻辱感,这种“避免失败”的动机也会增加他们逃课的次数【田正学:2004(3) 】 持不同的学习

15、观会出现不同类型的逃课后行为。大学生的学习观指大学生学习过程中对学习的基本看法,主要反映大学生对于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等方面的认识。有什么样的学习观就有什么样的学习动力和学习行为。坚持“自由学习论”的学生有一定的学习目标和控制能力,逃课是为了集中经历于有助于个人成才的课程,放弃认为对自己未来发展不大的专业及课程【赵新峰:2006(1) 】反映出学生对接受高等教育的期望无法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所提供的专业教育中实现。家庭背景好的学生更倾向于“60 分万岁” ,逃课可能上网、睡觉、打牌,家庭困难的学生逃课可能是做社会兼职以完成学业。毕业压力小,就业压力大,使学生置疑课堂教学内容的社会认可度,

16、学生行为呈现一定盲目性,主要表现在盲目考证、盲目考研、盲目提前离校找工作或者盲目放弃【毛宗良:2006(1) 】 同伴群体的影响。大学生同伴群体中的同伴压力能影响学生对学校和学习的态度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日常行为。从逃课的行为上看,学生或者是赞同他人看法,认为逃课是正常现象,或者在特定情境中采纳逃课,或者是长期逃课而将逃课合理化。 【田正学;2004(3) 】 课堂教学方面:【毛宗良:2006(1) 】 教师的个人风格,包括知识层次、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师生的关系等对大学生是否愿意上课有直接的关联,同时教师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也面临两难境地即如何选择适应学生发展水平的内容。 课程考核标准松散。考试题基本上是考记忆力,许多逃课学生都有考前“突击思想”以应付考试。 教学管理方面: 对于逃课行为的“软约束” 。虽然大多数高校的学生手册中明确把旷课作为一种违规违纪行为,但是这一制度约束往往并不一定非常严格的执行,一项猜测的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