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乡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经验9000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探究 日本农村劳动力开发体系探析绪论 战后日本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背景与发展历程 日本乡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经验 日本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经验给我国的启示 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三章日本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经验 二战后,日本政府的主导下,在逐渐普及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有效的发挥了教育培训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作用,顺利的实现了农村劳动力的快速转移,给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发展中国家留下了诸多宝贵的经验 3.1转移培训系统化 日本政府对农村劳动力培训的重视程度非常高,在结合本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上,制定出了一些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导性计划日本政府也重视对国民进行素质教育,转移培训形成了以教育系统为主体、企业、社会力量各司其职,专为职前、职中以及转岗劳动力提供多方位的培训服务,形成从短期训练到企业终身培训的完整职业培训体系日本农村劳动力转移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三大体系: 1.以学校为依托的培训体系 学校职业教育体系是日本农村劳动力职前培训的核心体系主要包括初高中的职业教育、各种专修学校、高等专门学校与短期大学等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的教育。
日本初中阶段的教育是义务教育的一部分,但为了为学生以后的就业做准备,也进行一些基本的职业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技术、家政科是必修科目,工业、农业、商业、水产等实选修科目,男生主要学习生产技术,女生主要学习家庭生活基础知识20 世纪50 年代日本农村的初中毕业生多数就业,和高中毕业生一起成为社会劳动力的主要来源很多农村青年进入了非农产业就业但是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的 60 年代,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的人数开始增加,就业越来越少据统计,1961 年、1964 年、1967 年、1970 年、1975 年、年日本初中毕业生的升学率分别为 59.3%、66.2%、71.2%、78.7%、91.9%[40].这时初中选修技术课程的人越来越少,职业技术方面的课程逐步转向了高中阶段此时,日本高中的教育是双重性的,不仅肩负着普通教育要承担的责任为升学做好充分准备,还要肩负着职业教育要承担的责任为毕业后实现就业做准备日本的高中分为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和综合高中三种类型其中在就业方面发挥作用最突出的是职业高中,它涵盖了商业、水产、工业、医疗高中等各类高中类型最终目标是培养农、工、商以及医疗等行业的技术工人和技术人员。
职业高中是农村青年劳动力培训的重点依托机构,20 世纪50 年代-80 年代,它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而处于不断变化中为了充实职业教育培训,与现实生活和职业密切相关的"各种社会学校";逐渐兴起并受到欢迎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学生能在短时间内获得一技之长,而且能适应社会需要、灵活的开班,培养各方面的人才,因此很受社会重视政府规定只要有 20 名以上学生和2 名老师就可以成立学校,因此设立容易,90%以上为小规模的私立学校,到20 世纪70 年代初,已经发展到8000 所,学生总数达100 多万人,后期由于初中升学率上升,各种学校的数量开始减少但是到 1983 年,日本社会上这类学校仍然有4866 所,在日本职业教育体系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41].为了加强教育质量,文部省于 1975 年制定了设立"专修学校";的政策,对一些标准较高的各种学校进行整改,升格为专修学校,类型划分为高等专修学校、专门学校、一般专修学校1981 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从终身教育的角度出发,要求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专修学校自 1976 年以来,专修学校的人数和学生数量迅速增加,1976 年的学生数为 13 万人,学校数量是894 所;1980 年学生数量达432900 人,学校数量达到 2520 所[42].增长速度惊人主要是由于它具有以下 3个特点:第一,与职业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实用性。
第二,课程涉及农、工、商和医疗等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呈现多样性第三,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办学的灵活性基于以上特点,专修学校平均就业率达到 85%.此后日本有给予专修学校很多优惠措施来扩大专修学校的影响战后经过一系列的改革,日本高等教育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其中高等专科学校和短期大学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1962 年开始创建高等专门学校的目的是培养中级技术人员,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来选择学校,学到高深的专门知识和技艺由于专业设置紧密结合经济发展需要,专业科目比重高,就业率达到 90%以上,因此很多农村青年也愿意升入普通高中进入到高等专门学校和短期大学进行学习在整个 60 年代,这类学校培养了大批急需的中级技术骨干人才,据统计 1965 到1970 年间就业在中级技术岗位的达到 19 万人[43],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解决了大量就业问题与此同时,1964年短期大学制度又得到国会和法律的确认,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之后,短期大学培养出来的具有各种专门技能的学生深受产业界欢迎1975 年短期大学已经增加至 513 所,学生达到3 万多人,比成立之初增加了20 倍,为日本培养了大量的专门人才[44].因为就业好,学费低,很多农村青年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读短期大学,获得了城市就业的机会。
综上所述,学校职业教育是技能人才培养的基础,并且贯穿岗前培训的始终,为农村青年改变命运,进入城市就业开辟了道路 2.以企业为依托的培训体系 在日本,企业内的职业培训在日本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也是在岗培训的主要渠道大企业通常设立专门的培训机构,这些机构在企业内部对员工进行技能培训,小企业大多是联合在一起,对职工进行培训日本整个产业界认为人力投资比基础设施投资更为重要这与日本社会实行的终身雇佣制是分不开的,企业和职工之间一旦建立了工作关系,就会长期合作下去,因此企业大多愿意对员工进行培训,来提高其职业技能,最终达到提高自身竞争力的目的20 世纪60 年代以后,企业内的培训更是成为终身教育的重要形式日本企业内的职业教育不断发展完善,逐步体系化、制度化,并且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 首先,日本企业内的职业培训注重职业精神和道德的培养一经录用不但进行技能方面的培训,而且特别强调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同时培养了企业文化日本企业内的培训强调的人格教育和情操培养,有力的加强了员工的忠诚感日本的员工培训称为教育训练能力开发这种开发有其重视企业精神方面、道德方面的教育,其内容包括:一是培养团队意识。
二是注重平等观念和贤能治业观念三是加强组织作风建设 其次,培训形式多样化日本企业培训的形式主要是现场教育、函授培训以及自我启发式培训现场教育也称在职教育,是由管理人员负责实施的、结合个人特长、个性在现场进行的日常工作训练由老干部带队,针对员工在工作中的问题给予最大化的指导函授培训是日本企业为了提高职工的自我学习意识、态度、能力而进行的奖励教育,主要是鼓励员工利用业余时间到社会中的培训机构进行学习,取得了一定的学历都对应着奖金奖励自我启发式培训也是一种自学活动,但是和函授培训比,它主要不是为了取得学历,而是自我学习的基础上考取相关社会称号、职业资质企业对任何一种培训都采取支持的态度,并且都有相对应的资助制度日本企业内的职业培训种类相当丰富,主要有工人教育、技术人教育和管理教育、领导教育日本企业内进行的培训内容主要有智能教育、技能教育、感性教育三大方面 再次,注重适应性的教育培训新员工一般采取岗位培训方式,日本一些有名的企业对新员工培训异常严格,培训内容也十分丰富员工入厂后,一般要经过半年多的培训,专业性较强的甚至要经过九个月到一年的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企业常识培训、管理知识教育、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培训三个方面。
一是企业常识培训对新职工首先要进行企业的历史传统、精神、企业有关概况与企业经营方针等方面的培训主要目的是培养他们集体主义精神、团结合作的工作作风;二是管理知识培训为了让新工人尽快了解企业的就业规则、人事方面的管理、劳动组织、管理体系,为以后解决基本问题奠定基础;三是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培训工种不同,提供的教育培训就不同,一方面通过课堂讲授形式,另一方面,还进行实际操作技能训练;这都是为了提高操作技能日本企业内员工大多"一专多能";.通过轮岗的方式使员工提高了技能又增加了工资,又可以使各个岗位之间相互理解,有力的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日本一直以来注重企业内的职业培训,这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后具有了工作能力和归属感,有力的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可持续转移 最后,日本特别重视培训基地建设日本大公司大多都建有多处培训基地松下公司根据自身的人才培养计划,在国内主要大城市以及海外设有五个研修所这些培训基地大都设施完备、风景秀丽、服务细致,这些不仅有助于员工学习知识和交流经验,而且使其感受到公司大家庭所带来的温暖日本佳丽宝化妆品培训基地就是典型的例子佳丽宝化妆品的培训基地研修楼可以同时供超过 300 人研修,每一年的利用率更是达到了82.5%[45].该公司在国内拥有的约1 万名员工每年都有在这里接受培训的机会。
维持这个培训中心进行培训运营,每年至还要花费巨资这些培训基地的建设都为企业培训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以"社会力量";为依托的培训体系 在日本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体系中除了学校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和企业职业训练体系外,还有社会力量举办的公共职业训练,由劳动省负责管理,由督道府县或雇用社会团体来开办各种职业训练机构,对新求职人员或者专业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培训实施主体主要是各种职业训练学校和技能开发中心其训练内容涉及养成训练、提高训练、能力再开发训练、身心缺陷职业训练以及职业培训指导员的培训等等养成训练向即将到企业就业的青年人传授系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因此也收到了中小企业的青睐,受过养成训练的人就业率将近100%,而且工资比直接从中学录用的工资要高很多能力再开发训练,主要招收失业工人,在原有职业技能的基础上,给予他们新的职业技能培训,对农业改行者的训练直接促使农业劳动力流向非农业部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每年有 40 万劳动力实现"农转非";,为了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持续转移,必须给予他们知识技能培训,为此从 1970 年开始对他们进行培训,到1981 年规模已经相当庞大再开发训练还涉及对妇女就业、高龄退休人员的再就业的培训。
针对身心缺陷人员,国家和督道府县在全国设置 17 所专门学校,训练期为期一年[46].据 1980 年统计,18 岁以上的198 万人身心缺陷者中有64 万人实现了就业[47].职业训练的水平高低取决于指导员业务水平的高低,为此雇用事业促进团在1961 年根据《职业训练法》设置中央职业训练所,专门培养职业训练的师资力量公共职业训练,行政体系健全,建立了由劳动省到督道府县的管理体系;标准统一,依据《职业训练法》确定的标准进行总之,公共职业训练是学校职业教育和企业职业培训内容的有效补充,在整个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体系中充当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3.2培训地位法制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处于恢复阶段,社会并不是特别安定,所以政府重视劳动力培训的立法工作,用法律的形式来保证培训的有利地位,通过培养高素质的劳动力达到恢复经济的目的一方面,政府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就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劳动力的素质、技能,在各地都建立了职业训练机构,对有外出就业意向的农民进行针对性很强的技能培训国家也组织社会各界力量对农民开展免费的技能培训,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开展岗前培训,多渠道为农村劳动力创造学习机会,使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不断提高,适应了工业化和服务业的发展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这都推动了日本农村劳动力的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