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探究积累课件14 山水画的意境

上传人:长** 文档编号:160629351 上传时间:2021-01-11 格式:PPTX 页数:12 大小:23.4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探究积累课件14 山水画的意境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新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探究积累课件14 山水画的意境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新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探究积累课件14 山水画的意境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新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探究积累课件14 山水画的意境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新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探究积累课件14 山水画的意境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探究积累课件14 山水画的意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探究积累课件14 山水画的意境(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4 山水画的意境,一、默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意匠与意境是什么关系。,作者认为,意境是山水画创作中“最重要的问题”,是景与情的结合。山水画不是对“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悟”,因而是山水画的灵魂。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自然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情感”;木然地画画,对外物“没有深刻的感受”,笔下的事物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然感动不了人。,意匠和意境是山水画创作的两个关键问题。“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为了传达思想感情,要千方百计想办法”,就需要意匠,“有了意

2、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二、本文探讨山水画的意境,却多以古诗词为例;行文中,还引用了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词句。分别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作用和表达效果。,引用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和毛泽东十六字令三首,旨在具体阐释艺术作品是如何通过写景充分表达人的思想感情,从而创造出意境的。这些诗词大家耳熟能详,景与情融合无间,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引用古人“缘物寄情”的名句,旨在说明古人在景物描写中融会个人感情的写作手法,对意境进行阐释。引用名句,既有较强的说服力,同时又使得行文典雅,富有知识性。,引用毛泽东沁园春雪,旨在证明艺术家写词、作画,都会站得高于现实,因而更能全面深入地认识现实。这也是一首大家耳

3、熟能详的诗词,以此为例具有典范性;同时,引用领袖的诗词,符合当时的社会形势,又贴近现实,富有时代性。,引用四川人对于四川景物的概括(峨眉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意在说明“每一处风景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中考真题)诗词赏析。 送凌十一归长沙 曾国藩 昨日微雨送残秋,落叶东西随水流。 世间万事皆前定,行止迟速非自由。 谋道谋事两无补,只有足迹遍九州。 一杯劝君且欢喜,丈夫由来轻万里。 【注】凌十一:作者的朋友。,1.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1.首联描绘了一幅秋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残秋图。用萧条的秋景渲染了凄凉伤感的气氛,烘托了诗人与友人的依

4、依惜别之情。 2.作者规劝友人,好男儿志在四方,不必为今日的离别而伤感。作者希望友人痛快地饮完这杯酒后振作精神,奔赴目的地,随遇而安,去干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参考答案】,三、各种艺术门类之间总有一些共通之处,彼此往往能够互相借鉴。下面这些山水画创作的心得体会,对你写作有哪些启示?,1.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2.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 3.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 4.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

5、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启示: 1.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者不太熟悉,就一定写不出好的文章。这要求我们尽量熟悉写作的对象,把握它们的精神实质。 2.要把握客观外物的精神实质,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感受,才能创造出美好的意境。不带感情地写作,是写不出好文章的。 3.对于所描写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这样才能认识深刻全面,也才能打动人。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是不行的。 4.对生活没有深刻感受,不能产生自己的感悟,也没有表现的欲望,总是重复别人说过的话,写出来的文章一定没有个性和独创性。,四、运用课文中有关意境的论述,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赏析。,墨竹图题诗 郑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了解写作背景,把握诗的意境,品味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作者的情感。,积累拓展,【思路引导】,郑板桥的这首题画诗,由风吹竹摇之声联想到百姓生活疾苦,寄予了作者对百姓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同情。“萧萧”两字使作者联想到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表现了作者关心百姓疾苦、亲民爱民的胸怀。 诗人极为重视诗、书、画三者的结合,常用诗文点题,将书法题识穿插画面形象之中,形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全诗语言质朴,不用典故堆砌,纯以白描手法作诗。以比喻、双关的手法穿插其中,以诗提升画的意境,以画增添诗的韵致,诗与画相得益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