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年高一语文 3.9《赤壁赋》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住在山****ck 文档编号:160346027 上传时间:2021-01-1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学年高一语文 3.9《赤壁赋》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1学年高一语文 3.9《赤壁赋》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21学年高一语文 3.9《赤壁赋》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21学年高一语文 3.9《赤壁赋》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21学年高一语文 3.9《赤壁赋》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学年高一语文 3.9《赤壁赋》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学年高一语文 3.9《赤壁赋》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赤壁赋一 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2)、学习理解本文“文赋”的文体特点及所运用的“赋”的表现手法(主客问答的行文结构、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2、能力目标:(1)、体会本文情、景、理交融的技巧;(2)、培养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及其“”外儒内道”的思想。二 预习方案 (一)基本任务:1、生字注音壬戌(rn x) 酾酒(sh) 桂棹(zho) 横槊(shu) 余音袅袅(nio) 渔樵(qio) 幽壑(h) 扁舟(pin) 嫠妇(l)

2、 匏樽(po) 愀然(qio) 蜉蝣(f yu) 山川相缪(lio) 无尽藏(zng) 狼籍(j) 旌旗(jng) 舳舻千里(zh l) 枕藉(ji) 属客(zh) 斗牛(du) 窈窕之章(yo tio) 相与(y) 扣舷而歌(xin) 溯流光(s) 倚歌而和之(h) 少焉(sho) 江渚(zh) 洗盏更酌(gng) 冯虚御风(png) 曾不能(zng) 肴核(yo h) 2、通假字【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属”通“嘱”:劝人饮酒。【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冯”通“凭”:乘。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泝流光】“泝”同“溯”:逆水而上。【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3、】“缪”通“缭”:连结,盘绕。【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尊”同“樽”:酒杯。3、字词活用【舞】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动词的使动用法。【泣】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词的使动用法。【西】西望夏口:向西,名词用作状语。【东】东望武昌:向东,名词用作状语。【侣,友】侣鱼虾而友麋鹿侣:以为伴侣,名词的意动用法。友:以为朋友,词的意动作法。【下,东】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下:攻占,方位名词作动词用。东:向东进军,名词作动词用。【渔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打渔砍柴,名词作动词。4、词语古今异义 【徘徊】古义:这里指明月停留。如:徘徊于斗牛之间。 今义: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美人】古义:文中指内心所思慕的

4、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如:望美人兮天一方。 今义:美貌的女子。【白露】古义:白茫茫的水汽。如:白露横江。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如:凌万顷之茫然。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5、特殊句式 ()、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凌万顷之茫然。()、被动句: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宾语前置: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何为其然也?而今安在哉?()、状语后置:徘徊于斗牛之间。 月出于东山之上。(二)挑战任务:1文体与作者简介赋,始于两汉魏晋,刘翩在文心雕龙中就总结了赋的特点:“赋者铺也,铺采搞文(舒展散布),体物写志也。”例如

5、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贾谊的鹏鸟赋,张衡的两京赋等。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是意境创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在创作风格上达到炉火纯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苏轼(1037-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洵子。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嘉佑(仁宗年号之一)二年(1057)进士乙科。诗、文、书、画俱成大家。墨竹师文同,所作喜从地一起至顶,米元章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也。”文同虽谓:“吾墨竹一派,近在徐州。”。而子瞻亦自谓:“与文同拈一瓣香”,还云:“吾为

6、墨竹尽得与可之法。”然运笔情拨,其英风劲气,往来逼人,使人应接不暇。作成林竹亦甚精。作枯槎古木,丛条断山,笔力跌宕,於风烟无人之境。尝以书告王定曰:“予近画得寒林,已入神品。”兰陵湖世将家收其所画蟹,琐屑毛介,曲隈芒缕,无不备俱。尝画临阁壁作丑室风篁,以易刘氏园中灵壁石。并作应身弥勒,以寄秦观,笔法奇古。 2、文章整体解读赤壁赋是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元丰五年()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了两篇游记,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这里所选的是前一篇。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

7、赤壁。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全文分作五段:第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兴之所至,信口吟诵诗经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把明月比喻成体态娇好的美人,期盼着她的冉冉升起。与月出诗相回应,“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并引出下文作者所自作的歌云:“望美人兮天一方”,情感、文气一贯。“徘徊”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

8、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游人这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因而“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乘着一叶扁舟,在“水波不兴”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飘荡,就好像在太空中乘风飞行,悠悠忽忽地离开人世,超然独立;又像长了翅膀飞升入仙境一样。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这是本文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第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这里所说的“美人”实际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歌曰:“桂

9、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段歌词全是化用楚辞少司命:“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之意,并将上文“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内容具体化了。由于想望美人而不得见,已流露了失意和哀伤情绪,加之客吹洞箫,依其歌而和之,箫的音调悲凉、幽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竟引得潜藏在沟壑里的蛟龙起舞,使独处在孤舟中的寡妇悲泣。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一振。第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此段由赋赤壁的自然景物,转而赋赤壁的历史古迹。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

10、史古迹作答,文理转折自然。但文章并不是直陈其事,而是连用了两个问句。首先以曹操的短歌行问道:“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又以眼前的山川形胜问道:“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两次发问使文章又泛起波澜。接着,追述了曹操破荆州、迫使刘琮投降的往事。当年,浩浩荡荡的曹军从江陵沿江而下,战船千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曹操志得意满,趾高气扬,在船头对江饮酒,横槊赋诗,可谓“一世之雄”!如今他在哪里呢?曹操这类英雄人物,也只是显赫一时,何况我辈!因而,如今只能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但那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才把悲伤愁苦“托遗响于悲风”,通过箫声传达出来。客的回答表现了

11、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第段,是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客曾“羡长江之无穷”,愿“抱明月而长终”。苏轼即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认识。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又何必羡慕江水、明月和天地呢!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

12、性地对待生活。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予以进一步的说明。那么什么为我们所有呢?江上的清风有声,山间的明月有色,江山无穷,风月长存,天地无私,声色娱人,我们恰恰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此情此景乃缘于李白的襄阳歌:“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进而深化之。第段,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清代古文家方苞评论这篇文章说:“所见无绝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闲地旷,胸无杂物,触处流露,斟酌饱满,不知其所以然而然。岂惟他人不能模仿,即使子瞻更为之,亦不能如此适调

13、而畅遂也。”(引自评注古文辞类纂)苏轼通过各种艺术手法表现自己坦荡的胸襟,他只有忘怀得失,胸襟坦荡,才能撰写出“文境邈不可攀”的赤壁赋来。 三、自主学习方案: (一)方法导引 1、通读课文,了解内容2、抓关键词语,理清思路(二)重点指津1、划出第一段写景的句子,两人讨论,形成一个整体画面。要求能按照由上到下、由远近 的顺序,将这个画面描述出来。可以打腹稿,也可以拟个简单的提纲,目的在于通过想象再现东坡先生的此时此地此景。2、如此幽美的自然环境中,作者的心情如何?请在此段找一个词概括。3作者写了饮酒放歌之乐后,接着写谁?箫声如何?请找四个词概括,并分别组词。 4、第三段主要写了什么?感情色彩如何

14、? (三)难点解读1、客是如何阐发当时的情怀的?本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2、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的? 3、 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 (四)思维点击:、说说课文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赤壁赋是一篇游记散文,但作者绝不是为了记游,而是重在抒情和说理。苏轼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将抒情和说理都依托于景物描写,因景而生情,借物而喻理,写景、抒情、说理三者结合得非常紧密。文中描绘清风、江水、明月的写景句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文中抒情的部分,始终不离开这几处景物描写,这就是因景而生情。作者正是在看到江上的清风明月之后,产生了

15、“遗世独立”之情:“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之情。 文中说理部分也紧紧扣住这几处景物描写,用自然景物来隐喻哲理,阐发哲理。这就是借物而喻理。如第二段中“客”关于人生无常的议论,都离不开自然景物,“羡长江之无穷”一句扣住江水,“抱明月而长终”一句扣住明月,“托遗响于悲风”一句扣住清风。这几句表明了“客”虚无消极的人生观,它的内涵无不借助这一具体而实在的自然景物表达出来。、就感情线索而言,课文表现出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具体说说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由乐入悲,又是怎样转悲为喜的。本文以作者的感情变化为线索贯穿全文的内在线索,这就是:“于是饮酒乐甚”“托遗响于悲风”“客喜而笑”,也就是由乐而悲、由悲而喜,课文一开头便表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主客秋夜荡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