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建人高复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6018237 上传时间:2017-11-0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81.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建人高复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浙江省建人高复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浙江省建人高复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浙江省建人高复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浙江省建人高复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省建人高复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建人高复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4 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一、语言文字运用(共 24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讣告(f ) 横祸(hng) 撩拨(lio) 筵席(yn )B悄然( qio) 忖度(c n) 乘势(chng) 风光旖旎(q)C庇护(p) 剽悍(bio) 折耗(sh) 伺机而动(s)D古刹(sh ) 濒危(p n) 一模一样(m) 徇私枉法( xn )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因此,安全就是我们头等大事,是天大的事,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切实做到警钟常鸣,有备无患,把安全时刻记在心中,把条规执行到位。 B.哈尔滨的雾凇是

2、这个城市的著名景观,沿着松花江,一排排玉树、万千条琼枝,令游人叹为观止。C. 从 2012 年年底开始的电影贺岁档硝烟未尽,春季档已经战云密布,数部好莱坞大片将飘洋过海接踵而至,冷暖杂糅,光彩夺目。D 佛本行集经上说有一个“罗刹国” ,里面住着一群罗刹女,虽然长得妖艳无比、美丽动人,路过的商人无不被她们的美貌所魅惑,但是日久天长就会形容枯蒿,为其所害。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正如金陵十三钗中演的一样,可怜的女学生们躲在草垛子里,日本兵用他们的刺刀试探,一刀子进去,青春方艾的少女就做了刀下冤魂。B.其实真的挺欣赏范冰冰的,事实证明,她不仅是外表美艳,而且有智慧、有心胸、有冲劲

3、,够坚韧,够坦荡,够真实,在鱼目混杂、真真假假的娱乐圈,也算是难得了。C.慈禧太后接受李鸿章生前的建议,任命袁世凯为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兼练兵大臣,要在全国编练三十六镇新军,载洋等皇族权贵提出异议,光绪皇帝也“秘密传递懿旨:袁贼不死,后患无穷”。D.王石坚被捕后很快叛变,将他领导的我华北、西北、东北的情报组织和盘托出,导致44 名情报人员被捕入狱,牵连被捕 123 人。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美的历程是中国美学的经典之作,作者先生将他多年的研究付诸于笔端,把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玲珑剔透地展现在大家眼前,感性而亲切。B马基雅维利在 16 世纪初失去所有的政治地位后,将多年在共和政府中

4、任职的感受化为文字,完成了惊世骇俗之作君王论 ,具有极高的思想性和学术性。C现在越来越多的商家利用节日大打价格战,在商场里,减价的标牌随处可见,三折、四折甚至五折,非常诱人。D法新社援引李克强“财政供养的人员只减不增,公费接待、公费出国、公费购车只减不增”的话称,李克强的表态意味着中央政府将在大范围削减开支上做出表率。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 分)盼着吃上馒头,曾是北方农人撑持灵魂的精神支柱。在五谷中,唯有小麦历经了去岁和来年的秋、冬、春、夏四季。小麦经过,方可完成它的生命旅程。它的生命元素里浸透过,。昔年,小麦向被北方农人视为高贵的象征。春水的浇灌,夏风的

5、熏陶秋雨的滋润,冬雪的覆盖霜的清冽,露的晶莹月的明丽,星的璀璨,日的辉煌A B C D6根据下列材料,用简洁的语言,解释材料中“拼”的含义。(不超过 15 个字)(4 分)眼下,“拼生活”成为一种社会时尚。例如,刚毕业的陈明就和两个同班同学“拼房”1 500 元人民币的房租分成三份,每人都能省下一大笔钱,拼生活,囊括生活的方方面面: “拼卡”一起到商场买东西,优惠卡、购物返券各取所需,赚商家的钱; “拼杂志”你买 ELLE,我买瑞丽,交换着看 从这些例子中,我们大致可以推断出“拼”在这里的含义。含义是:_ 7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答题。(5 分)有人说,现在是知道“周迅”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

6、鲁迅”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关之琳”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卞之琳”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马克”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马克吐温”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比尔”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保尔”的人越来越少了;_ ,_ ;知道“就要发 ”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九一八”的人越来越少了(1)请在横线处仿照上文补写一个例子。(2 分)_ (2)请对此社会现象作出简要点评。(3 分)_二、现代文阅读(共 29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810 题。(9 分)欣赏的精神自由朱以撒苏东坡在孙莘老求墨妙亭诗中有句:“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 除了反映每一位书法家的创作有其个性

7、之外,还有一个欣赏者审美趣味的差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不会有全然相同的欣赏。抱朴子说得好:“观听殊好,爱憎难同。”可是,具有独到的审美眼力却是不易的。在许多场合上,欣赏如此陈陈相因,甚至把前人的欣赏定论移过来,代替自己的赏评。如此,欣赏之前要“去蔽” 则不是庸人自扰。千百年来,一些名作历经欣赏,结论充栋宇而汗牛马,给后人形成定势,无形中成不二法门,影响和约束着不同见解的展开,以至欣赏循旧辙而无新意。其次,名流效应也给人以消极的影响。每每欣赏作品,先关注书者名姓:啊,名流所书,笔下绝对精品。有人就对我说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的书法是最好的,理由是:“ 如果不是最好为何让他当主席?为何不让你

8、当?”这类欣赏观的失误,在于它针对一个人的职务,而忘记了应该针对他的作品只有面对作品才是可靠的。应当坚决粉碎这种名流观、职务观。当我们欣赏秦简、汉简时,那些寻常巷陌人家、守境戍边兵士、无名百姓留下的作品,营造了一个个美妙的空间,并不逊色于同时期名家的小篆和隶书。对欣赏者而言,寻常心态,有助于欣赏本真的韵致,摒去那些虚幻的、浮夸的表相。狭隘的欣赏也是需要抵御的。欣赏过程形成的积弊、陋习,使欣赏受到局限,格局狭小,浮薄相扇。譬如地域审美的局限,南朝偏安江南,高谈玄理,品第风流,登山临水,流连诗酒,耳闻丝竹管弦雅乐艳歌,目遇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对北朝苍茫刚硬棱角毕露的书风未免不适。而北朝人在朔漠苍凉胡

9、马嘶风中,感受够了劳作艰辛悲笳动月的粗犷浑厚,也认为南朝书风软媚轻滑。欣赏缺乏兼容的胸襟与视野,走入极端,就成了畸形欣赏、难以转捩的不健康欣赏观。如果持这种欣赏观的人同时又拥有评判权柄,则害莫大焉。“专己守残,党同门,妒道真”,这是古人早已批评过的。 ks5u只有作品对欣赏产生作用,而不是名气、职务这些附加的方面。从作品欣赏出发,不同的见解都是正常的。或者说,优秀的书法作品都是多义的,可资不同角度、层面的欣赏。晋人卫铄认为“多力丰筋者圣 ”,杜甫则认为“书贵瘦硬方通神” 。萧衍称王羲之书“ 如龙跃天门,虎卧凤阙”,韩愈则认为 “羲之俗书趁姿媚”,都显示了不同的审美见解,也给后人营造了一个思考的

10、空间。而那种把书法欣赏从审美范畴拖曳出来,纳入道德伦理空间,所谓“人品高,书品亦高;人品低,书品亦低”的欣赏,既简单又粗暴,更达不到欣赏真谛。生存论的本体把审美视为人的精神生存方式之一。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欣赏者自身精神的自由。(选自 2005 年 7 月 22 日光明日报,有删改)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A欣赏之前要“去蔽”是指事前不应接触相关的欣赏定论,以免影响自己独立的欣赏趣味。B让具有地域审美局限的人拥有评判权柄,对艺术欣赏来说害莫大焉。C所谓“作品对欣赏产生作用”是说欣赏者从作品本身出发,获得个性的审美体验。D要得欣赏真谛,就不应把书法纳入道德范畴,以人品论书品。

11、9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欣赏同样的书法艺术作品产生差异 ”的原因的一项是(3 分)A优秀的书法作品是多义的,可资不同角度,层面欣赏。B对作品的欣赏长期以来形成了诸多的流派。C欣赏者审美趣味有差异。D一些名作历经欣赏,结论卷帙浩繁,已成不二法门。10本文提及的“精神自由”的含义是什么?(3 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5 题。(20 分)沼泽地一个雨天的午后,我在某画展的一个房间里发现了一幅小油画。说“发现” 未免有些夸大,然而,唯独这幅画就像被遗忘了似的挂在光线最幽暗的角落里,框子也简陋不堪,因此说“ 发现 ”也未尝不可。记得标题是沼泽地,画家不是什么知名的人,画面上也只画着浊水、湿土

12、以及地上丛生的草木,对一般的参观者来说,恐怕是不屑一顾的吧。然而奇怪的是,这位画家画的是郁郁葱葱的草木,却丝毫也没有使用绿色。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到处涂着混浊的黄色,就像潮湿的墙上一般晦暗的黄色。莫非这位画家真的把草木看成这种颜色吗?也许是出于某种癖好,故意加以夸张吧?我站在这幅画前面,一边对它玩味,一边不由得心里冒出这样的疑问。我越看越感到这幅画里蕴蓄着一股可怕的力量,尤其是前景中的泥土,画得那么精细,甚至使人联想到踏上去时脚底下的感觉。这是一片滑溜溜的淤泥,踏上去“噗哧” 一声,会没过脚脖子。我在这幅小油画上找到了试图敏锐地捕捉大自然的那个凄惨的艺术家的形象。正如从所有优秀的艺术品感受到

13、的一样,那片黄色的沼泽地上的草木也使我产生了恍惚的悲壮的激情。说实在的,挂在同一会场上的大大小小、各种风格的绘画当中,没有一幅给人的印象强烈得足以和这幅相抗衡。“很欣赏它呢!”有人边说边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我觉得心里的什么东西好像被惊吓掉了,就猛地回过头来。“怎么样,这幅画?”对方一边悠然自得地说着,一边朝着 沼泽地这幅画努了努他那刚刚刮过的下巴。他是一家报纸的美术记者,向来以“消息灵通人士” 自居。身材魁梧,穿着时新的淡褐色西装。这个记者曾经给我留下过一两次不愉快的印象,所以我勉强回答了他一句:“是杰作。”“杰作吗?这可有意思啦。”记者捧腹大笑。大概是被他这声音惊动了吧,附近看画的两三个人不约

14、而同地朝这边望了望,我越发不痛快了。“真有意思。这幅画本不是会员画的。可是因为作者本人曾反复念叨非要拿到这儿来展出不可,经他的遗族央求审查员,好容易才得以挂在这个角落里。”“遗族?那么画这幅画的人已经故去了?”“死了。其实他生前就等于是死了。”不知不觉间,好奇心战胜了我对这个记者的反感。我问道:“为什么呢?”“这个画家老早就疯了。”“画这幅画的时候也是疯着的吗?”“当然喽。要不是疯子,谁会画出这种颜色的画呢?可你还在赞赏,说它是杰作哩。这可太有趣儿啦!”记者又得意洋洋地放声大笑起来。他大概料想我会对自己的无知感到羞愧;要不就是更进一步,想使我对他鉴赏上的优越留下印象吧。然而他这两个指望都落空了

15、。因为他的话音未落,一种近乎肃然起敬的感情,像难以描述的波澜震撼了我的整个身心,我十分郑重地重新凝视这幅沼泽地,我在这张小小画布上再一次看到了为可怕的焦躁与不安所折磨的艺术家痛苦的形象。“不过,听说他好像是因为不能随心所欲地作画才发疯的呢。要说可取嘛,这一点倒是可取的。”记者露出爽快的样子,几乎是高兴般地微笑着,这就是无名的艺术家我们当中的一个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从人世间换到的唯一报偿!我浑身奇怪地打着寒战,第三次观察这幅忧郁的画,画面上,在阴沉沉的天与水之间,潮湿的黄土色的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长得那么生气蓬勃,宛如充满生命力的大自然本身一般。“是杰作。” 我盯着记者的脸,斩钉截铁地重复了一遍。11结合全文,简析第一段画线句的用意。(4 分)12“ 这就是无名的艺术家我们当中的一个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从人世间换到的唯一报偿!”,从修辞角度分析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 分)13第三段画线句,描写沼泽地上的草木是黄色的,踏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