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第二章知识点详列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6015269 上传时间:2017-11-0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6.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第二章知识点详列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第二章知识点详列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第二章知识点详列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第二章知识点详列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第二章知识点详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第二章知识点详列(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第二章知识点详列2.1 运动和能的形式1.运动的多种形式(1)机械运动:物体的空间位置发生了变化,这种运动称为机械运动。(2)比机械运动更复杂的运动:热运动、声运动、电运动、光运动例子:闪电是云与云、云与地之间的火花放电现象,闪电内部的温度极高,它会使闪电通过的气柱发生骤然变热、膨胀而发出雷声。闪电甚至会使树木燃烧。所以,雷电交加时除了声运动、光运动外,还有电运动和热运动。(3)生命运动:生物能够生长繁殖,这是生命运动,生命运动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运动形式。2.能的多种形式:能也称能量,跟物体的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1)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能,这种能叫做动能。气体、液体也会

2、运动,也具有动能。动能的大小和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系,一个物体,质量越大,运动速度越快,那么它所具有的动能也就越大。(2) 势能:物体由于举高或是发生形变而具有的能。物体被举得越高,形变越厉害,它的势能就越大。注意:动能和势能我们统称为机械能。(3) 化学能:物体自身所存于的能量。例如:食物,汽油、木材、天然气等燃料。(4) 其他能:电能、风能、光能、太阳能等。(5) 不同形式的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比如燃料燃烧可以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光能。上抛的物体,动能转化为势能。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第二节 机械运动一、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2任何物体都可做

3、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二、机械运动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注意参照物)叫做机械运动。 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2.机械运动的分类:按运动路线分: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现在只研究直线运动)按运动快慢是否变化分: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4、. 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4.匀速直线运动定义:运动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计算公式:v=s/t 变形 t=s/v,s=vt。(注意:在计算时,各个量的单位一定要统一)速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 m/s;运输中单位 km/h;两单位中 m/s 单位大。(会换算) 匀速运动的物体速度 v 是个恒量与路程 s 时间 t 没关系。 5.变速运动(不一定是直线,速度包含大小和方向,方向变化也代表速度变化):定义:运动速度变化(大小变化或方向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曲线运动一定是变

5、速运动。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程及对应的时间)。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平均速度的测量:当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时,由公式 V=(S1+S2+SN)/(t1+t2+tN)算出来的速度。 (关键找总路程和总时间)方法: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 常识:人步行速度 11m/s;自行车速度 5m/s;大型喷气客机速度 900km/h;客运火车速度 140km/h;高速小汽车速度 108km/h;光速和无线电波 3108m/s。第三节 力的存在 第四节 力的图示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A 对 B 施加一个力,同时 B 也对 A 施加一个力

6、,这两个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这两个力中,必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相对的。2力产生的条件: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不一定接触,比如电磁力,重力)。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发生形变)。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力的作用效果由力的三要素共同决定!

7、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 N 表示。6力的测量: 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分类:弹簧测力计。 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的长度(不是弹簧的长度)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7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8力的表示法:A 力的图示(精确表示):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从力的作用点起,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使线段的长度与力的大小成正比,并在线段的末端标上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作力的图示步骤:1、画单位线段,并标示所表示力的大小2、在受力物体上标示作用点3、以作用点为起点画线段 (单位线段的整数倍, 2 倍)4、标方向(箭头画在线段末端)

8、5、标力的字母和大小(例如、F=60N)6、辅助线用虚线。B 力的示意图(粗略表示):只关心力的方向,不关心大小,即在物体力的方向上画一个箭头表示力。9. 弹力(1)产生的原因:弹力是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 (2)产生的条件:互相接触;发生弹性形变; (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3)大小: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 对同一物体来说,弹性形变越大,产生的弹 力越大; (4)方向:与形变的方向相反(5)施力物体:是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6)产生与消失:弹力产生于同时形变的两物体间;弹力与弹性形变同时产生并同时消失;第五节 物体为什么下落1. 原因:物体下落的原因是因为物体受到了地球的吸引,

9、即重力作用。2. 重力:物体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受到的力,即重力,简称物重,用符号 G 表示。 注意:重力不等于地球的吸引力。3. 大小:物体受到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G=mg,g 为常数(重力加速度)=9.8N/Kg,表示质量为 1Kg 的物体受的重力是 9.8N. 重力大小还和位置(如纬度,星球,海拔)有关系。4. 方向:唯一,竖直向下,与水平面垂直。5. 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称为物体的重心。重心是一种模型,不是实际的点。质地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形状不规则的物体:可以用悬挂法找。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可能在物体外,比如空心球。 一般分析中,把物体的重心画在近

10、似几何中心。第六节 摩擦的利与弊1. 摩擦力(f):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或相对静止但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摩擦力的形式:静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 、 滚动摩擦力 。摩擦力普遍性:气体,液体,固体之间都会产生摩擦力。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动摩擦)或相对运动趋势(静摩擦)方向相反!可能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同,也可能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既可能是动力,也可能是阻力!大小:动摩擦力与接触面之间的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压力越大,动摩擦力越大;在压力一定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越大,动摩擦力越大!滚动

11、摩擦小于滑动摩擦!2.摩擦力产生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1、发生摩擦的两个物体间必须相互接触;2、发生摩擦的两物体间必须相互挤压、发生形变,有弹力;3、发生摩擦的两物体间必须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3. 增大或较小摩擦的方法(1)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a.使接触面更粗糙 b. 增大压力 c. 滑动代替滚动(2)减小摩擦力的方法:a.使接触面光滑 b.减小压力 c.滚动代替滑动 d.使相互接触的物体彼此分离:气垫船,磁悬浮列车,润滑油等。第七节 惯性和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1斜面实验(研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实验

12、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小车在不同表面运动的距离不同的原因: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不同,摩擦力 越大,运动的距离就越短,速度减小得越 快 ,运动的时间就越 短 。若水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速度减小越慢;若水平面绝对光滑,则小车滑下来的速度将保持不变,将作匀速直线运动 。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也称作理想化实验)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2牛顿第一定律: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说明:A

13、、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3惯性: 定义: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叫惯性。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

14、越大,惯性越大),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4惯性与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的区别:A、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B、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即不管物体受不受力、受平衡力还是非平衡力),物体受非平衡力时,惯性表现为“阻碍”运动状态的变化;惯性定律成立是有条件的。 人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请就以上两点各举两例(不要求解释)。答:利用: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防止: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车辆行使要保持距离;包装玻璃制品要垫上很厚的泡沫塑料。第八节

15、二力平衡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平衡状态)称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概括:二力平衡条件用四词概括“同体,等值,反向,共线”。3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重点):相同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4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物体受力条件 物体运动状态 说明静止匀速直线运动 平衡状态力不是产生(维持)运动的原因,惯性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受非平衡力合力不为 0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5应用: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题要画出物体受力示意图。画图时注意:先画重力,然后看物体与那些物体接触,就可能受到这些物体的作用力;画图时还要考虑物体运动状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