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地理浙江的海塘

上传人:笛音 文档编号:16013415 上传时间:2017-09-05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997.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国家地理浙江的海塘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国国家地理浙江的海塘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国国家地理浙江的海塘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国家地理浙江的海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国家地理浙江的海塘(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进海退 浙江的海塘 2012-02-03 10:15 中国国家地理 2012 年 2 月 撰文 /龙菁 手机看杂志人类在与大自然的较量中, 向来是步步紧逼的。 这从浙江省沿海的海塘建设就能看出来。浙江海塘的分布有点像蚌壳的生长纹理, 沿着不同时期的海岸线一道道自内而外、 由老到新。在海塘与海塘之间, 是从海中淤出的土地。 海进海退是地史演进中的常态, 符合大自然的规律。但多年来,人类向大海索要土地的历史却是只进不退。生活在内陆的人, 很难想象夏季里遭遇台风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我国东部沿海的人虽早已习惯了听到台风警报, 却依然是神经紧绷, 做好各种防范措施。 台风过境时, 狂风肆虐、大雨滂沱

2、,树木可以被连根拔起,人和车也可以被风掀倒。 2011 年在中国北方城市里因暴雨而出现的 “ 海景 ” ,在台风路过的城市里是必然要有的。不同的是,北方城市里的 “ 海景 ”来自于天上降下的雨水,而沿海城市里的 “ 海景 ” 则可能真就是海水漫过来的景象。浙江省的杭嘉湖平原,大部分地区的地面高程是 3 8 米左右 (以吴淞为基面,以下同 ),平均田面高程在 5 米左右,在杭嘉湖平原北部与江苏省交界的地方,田面高程只有 2.8 米。位于杭嘉湖平原东南角的杭州湾是出产钱塘江大潮的地方, 近代水位观察的资料显示, 钱塘江涌潮沿程潮差以澉浦最大, 平均 5.4 米, 最高达到 8.93 米; 钱塘江涌

3、潮的潮头以海宁盐官为最高,最高时可达 5 米以上,涌潮流速高达每秒 12 米以上,破坏力非常强大。杭嘉湖平原的大部分地面或田面高程都低于潮水位, 所以, 从汉代以来, 生活在杭嘉湖平原上的人们就筑起了海塘,用来抵挡海潮,保护杭嘉湖平原以及苏州市等地区不受潮水的侵入。古老的海塘在杭州湾两岸断断续续地伫立着, 色泽斑驳, 条石整洁素净, 被海风和海水亲吻过几百年的塘身, 显得雄浑有力、 却不张扬。 古老的东西就是显得美好, 有了岁月的淘洗,加增了存在的意义。 这里是海宁观钱塘大潮的一个地点, 古海塘在这里开了一个豁口, 用于涨潮时把船从这里抬上岸来, 塘身上用来固定石条的铁钉暴露了它的沧桑经历。

4、摄影董瑜从海塘到围塘,人类越自信,大海越沉默筑海塘的目的, 在古代有三种情形。 一是海潮溢岸, 筑海塘以挡海潮; 二是生活和农业灌溉用水紧张,筑海塘以御咸蓄淡;三是滩涂淤涨,筑海塘以围海造田。今天的千里标准海塘把前两种功能发挥得很成功,对于第三种功能,却显得灵动不足。因为滩涂年年淤涨, 人们望着标准海塘外面新淤的土地, 不甘心就这样放荒, 更有甚者, 人们还要无中生有,人造淤积环境,或者填海造陆。于是,在 “ 七山一水二分田 ” 的浙江,新的海塘 (或者应该叫 “ 围塘 ”)一圈一圈地向海里 “ 生长 ” ,像蚌壳的生长纹理一样。浙江省的海岸线形状,也便以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快速度变化着。国家海洋

5、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研究群体在浙江省沿海考察了多年, 一方面运用多年来的卫星遥感地图进行分析, 一方面实地踏勘, 把浙江省几十年来海岸带的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从学者的研究中我们知道, “ 围垦 ” 这种人类利用海洋空间的古老方式, 已经被当代人运用得淋漓尽致。应用卫星遥感技术进行分析, 1985 1995 年,整个浙江省大陆岸线中发生变化的长度为 449.93 公里,占 1985 年大陆岸线总长度 2070.92 公里的 21.73%,新增陆地面积 205.24平方公里。 1995 年到 2005 年期间,大陆岸线中发生变化的长度为 485.80 公里,占 1995 年大陆岸线总长度 2011.

6、85 公里的 24.15%, 新增陆地面积 493.03 平方公里 (新增陆地面积中包括被漩门湾二期工程连接到大陆的玉环岛的面积 )。从历史时期开始, 浙江省就进行过大规模的海涂围垦, 但是由于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围垦都是在小潮的高潮位以上的高滩上进行的;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围垦技术提高了,已经可以在平均潮位的滩涂上进行围垦了;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滩涂自然淤涨的速度跟不上围垦发展的需求,于是人们便把围垦的范围逐步降到小潮低潮位附近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能在浙江的沿海某地看到诸如 “ 七塘路 ” 、 “ 五塘路 ” 等街道名称。 因为那些道路曾经就是建在海边拦阻潮水的海

7、塘, 如今它们已经湮没在广大的、 被后建的一道道海塘围起来的平原里了。用钢筋水泥做材料的千里标准海塘工程给浙江省镶了一道结实的边,新海塘可以抵挡 50年一遇甚至 100 年一遇的台风或大潮。 这里是海盐县城东面新修的海塘, 自古以来, 海盐就是修海塘挡潮水的重镇,所以,这里的新海塘是以 100 年一遇的标准修建的( 摄影张国华)。围垦彻底、 永久地改变了原来的滨海湿地生态环境, 用陆地代替了潮滩。 围垦地区的地下淡水资源往往严重缺乏。 围垦地区多是河口海湾地带, 而河口地区的古地理环境早已达到了地下水的分布、 水量和水质的平衡, 所以, 短时间内不会有 “ 额外 ” 的地下水补充到新围垦的土地

8、里。 另一方面, 人工河网是围垦区淡水的重要来源, 然而高速发展的地方乡镇工业使得大量工业废水注入地表水体,海水养殖、居民生活污水和农田退水中的化肥、农药成分,都对围垦区的淡水资源造成严重污染,进而使潮滩类动物迅速绝迹。海岸带是海陆相互作用的复杂地带, 是一处极具审美价值的生态系统, 这里既不同于纯粹的陆地, 又不同于纯粹的海洋。 岸线的变动、 海岸生态条件变化等, 都会引起海洋环境的变化; 反过来, 海洋动力条件的变化也会影响到海岸线和沿岸的人工环境。 在这个复杂的系统中, 人类只是其中的一分子。 然而, 由于对围垦地带进行开发利用, 可以创造出高于一般土地上百倍的经济价值,人类便一味地倾斜大自然的天平。我甚至不愿意把单纯为了围垦而建的海塘与历史上为了抵挡海潮而建的海塘相提并论,我宁愿叫前者 “ 围塘 ” 。 因为在我的观念中, 海塘是人类与大自然进行博弈的产物, 它包含了人类对自然的了解与敬畏, 包含了人类因恐惧而生起的谦卑, 包含了人类与自然周旋的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有关狡黠与智慧的传闻。看海塘,就像看一盘棋。而围塘, 则完全是人类一厢情愿的事, 大自然没有任何发言的机会, 一方气焰嚣张, 另一方沉默不语,一方步步紧逼,另一方节节退让。这里没有试探,没有峰回路转,只有骄奢淫逸的排场。看围塘,就像看一场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