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情感教育(范伦东)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6013190 上传时间:2017-11-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8.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生情感教育(范伦东)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学生情感教育(范伦东)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学生情感教育(范伦东)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学生情感教育(范伦东)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学生情感教育(范伦东)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学生情感教育(范伦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生情感教育(范伦东)(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范伦东(文学与传媒学院,汉语言文学 2011 级 4 班)摘要:在社会进步越来越快的今天,如何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教育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务。对于一个正在成长的学生来说,他接受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还应包括塑造性格、品质、情感、意志等各方面的素质教育。但是,往往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当中,却忽视了一个很大的教育环节那就是情感教育。我实习的学校为大足县中敖镇中敖中学,这里地域位置相对较偏,学校中学生几乎都为农村孩子组成。在实习的 4 个月中,让我感受最深的莫过于学生们情感培养方面的匮乏。相应的,性格、品质、学习方法、热情、人生观价值观等和城里学生的差别较大,所以我认为情感

2、教育应该为现代教育环节不可缺少的一环。一、对情感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当今教育界的一些有识之士极力呼吁情感教育,并将情感的发展列入评价人发展的重要指标。从情感入手是现代教学的标志之一,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情感是获取知识的土壤和动力” ,而布鲁姆则把情感看作是影响教育过程的三大动力之一。食终日、无所用心,精神萎靡、自私冷漠、麻木不仁,得过且过、消沉封闭、心如死灰这都是教育的大敌。而情感充沛、乐观向上、精神饱满,潜心投入、信心十足、追求卓越,则是学生获得更充分发展的心理基础和人格品质。培养学生敏感的心灵、丰富的体验、细腻的感受,是完整人教育所需要的。一位教授一语中的:“如果把学校教育看作是化学反应,要提高

3、化学反应的速度和质量,就要加催化剂 ,而情感教育就是教育教学的催化剂。 ”二、中学生的情感现状(一)中学生人际交往中的情感饥渴中学生人际交往中的情感需要以获得快乐为主,同时需要倾诉安慰、摆脱孤独与消除紧张、寻求理解、获得尊重。当今社会竞争异常激烈,这给学生的心理带来很大的压力。多数中学生处于紧张、担忧、焦虑和压力等情绪状态之中,他们强烈需要有人理解、渴望向人倾诉。但中学生的成人感又使他们极力想摆脱成年人的影响。于是他们就把被理解的需要转移到与同龄人的交往上。寻求快乐、渴望得到理解、摆脱紧张感和孤独感就成为中学生强烈的情感需求。(二)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不成熟表现1、较强的自我中心性格使其无法理

4、解他人。当代中学生中独生子女占多数,在溺爱中形成了较强的自我中心性格,只关心自我而无视他人,凡事首先考虑到自己,习惯于从“我”的角度去看问题,不会换位思维,因此很难理解他人。这必然导致同学之间相处困难。2、不会关心他人,导致友谊淡漠,同学关系疏远。有些同学在紧张激烈的竞争中表现出在生活、学习方面的自私。如有的同学不愿在生活细节上帮助他人,有的同学有好的学习经验、学习材料而不愿与人分享,有的在参加劳动时与同伴斤斤计较。3、认知上的片面性、极端性使中学生对同伴常发生曲解。他们常常不能全面地、多角度地看问题,抓住问题的一个方面不放,常戴有色眼镜去看人和事,难以准确、客观地评价自己和别人。4、理想化的

5、思维方式使中学生已建立的友情经不起风雨。他们对生活充满幻想,希望世界像他们想象的那样去运转,用理想的标准看待人和事、评价是与非。这种理想化的思维方式使友谊关系经不起风雨。三、中学生情感能力发展不良的原因(一)家庭压力影响中学生情感能力发展1、来自期望值较高的家庭压力对中学生人际交往中的情感能力发展有影响。中学生情感发展的目的和任务就在于促进学生情感的社会化,形成与时代精神相适应的情感价值体系和良好的情感品质。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发展中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是有益的,但来自家庭的压力过大就会影响中学生情感的正常发展。在学习方面,中学生面对激烈的中考、高考竞争,常常感受到来自父母方面期望值较高的压力。

6、有时候这种压力能转变为动力,促进中学生形成健康的、协调平衡的情感。但如果压力过大,不但不能促进情感的正常发展,而且会使情感的发展受到影响,出现过多的负性情感,如失败感、挫折感、焦虑感等。2、来自独生子家庭压力影响中学生情感能力发展。当代中学生中独生子女占多数,在溺爱中形成了较强的自我中心性格,只关心自我而无视他人,凡事首先考虑到自己,习惯于从“我”的角度去看问题。他们相互攀比,追求高消费是中学生群体的普遍现象。有的学生来自贫困家庭,他们如果受攀比心理的影响,家庭无力承担高额消费,于是造成巨大的压力,影响到中学生情感的正常发展,形成了羞耻感、自卑感、挫折感、嫉妒等负性情感。3、来自离异家庭压力影

7、响单亲学生情感畸形发展。现在社会的离婚率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在同步升温,初中生每班有不少学生是单亲子女,而在“后进生”这个群体当中有一半是单亲子女。在他们的内心世界里,永远没有完美的事物,而且也没有别人的关爱,他们的心理发生了扭曲,得不到别人的关注,他们往往就以故意违纪来引起教师和学生的注意。我们的教育工作者都有这样的共识,无论经过多少年,班上最坏最差的学生的名字都记得清楚。本来对于初中的学生,应该在幸福地学习,生活,享受来自家庭及社会对他们的关爱,而单亲的孩子却处于一个孤立的环境中,忍受来自心灵的巨大压力。在这个群体中只有个别学生学习出类拔萃,其他的孩子学习成绩一般都不理想,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

8、的特点就是成绩波动较大。直接的原因就是思想的不稳定及情感世界的低落与空虚,他们没有得到应得的关爱和理解,因此他们往往不易根据时间、地点、场合支配、克制自己的情感,如果一时冲动,可能就会做出极端的事情。在课堂上,这些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行为都和其他同学不同。他们不能够像其他的学生那样积极投入到集体的学习当中,往往是单亲的孩子不能主动和其他孩子探讨问题,他们在课堂上显得非常孤立。但是他们眼睛流露出的却是希望和同桌或后排同学商量问题,这种欲望一直延伸到下课铃响。而在平时的学习和同学的玩乐当中他们又被孤立在另外的圈子里,再加上自己心灵的自卑因素,很难从他们的脸上找到欢乐的笑容。4、来自打工家庭压力让留守学

9、生情感缺失。在大批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的同时,他们的子女被留在农村家里,成为“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成了当下农村教育的盲点。长期与父母分离使得他们生理和心理都得不到满足,消极情绪一直捆扰着他们。 “学习生态”失衡,一些学生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气,甚至发生恶性事件。由于去发达地区务工,这些家庭收入基本都高于同年龄群体。因此父母一般都愿意给孩子很多的钱来弥补不在孩子身边的愧疚。但这容易造成孩子奢侈、浪费、不知勤俭的不良行为习惯。一些孩子因为没了约束,又有很多零花钱,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进取心、自觉性不强,有厌学倾向。就逐渐养成自由散漫的习气,进网吧和游戏厅,喜欢在逃学中寻找乐趣,有些孩子还成为日不进校

10、夜不归宿的流浪汉,有的甚至拉帮结派、违法乱纪。当长辈和老师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时,他们甚至用出走、自杀等过激行为方式来回应。有的青少年自律行为较弱,在没有家长的支持下,容易成为问题少年而流入社会。 (二)学校忽视,导致学生情感饥渴。情感饥渴对中学生而言主要表现为应有的情感关怀和情感交流缺乏,渴望得到却无法获得而产生的一种情感障碍,多见于孤儿、单亲家庭子女和学困生。孤儿和单亲家庭子女在家庭中缺乏必要的情感关爱和交流,若在学校里仍不能获得,就会出现情感饥渴。学困生的情感饥渴更强烈,由于他们本身固有的一些弱点和缺点,使他们常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冷漠和家长的白眼,得不到应有的关怀和爱护,不能进行正常

11、的人际交往而缺乏友谊,有话没处说,酸甜苦辣没人理会,情感交流严重受阻,他们越是得不到就越渴望,于是形成情感饥渴。产生情感饥渴的学生往往表现为对他人敬而远之,想接近别人又怕受到拒绝和嘲笑。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孤僻冷漠的性格,表现为对集体和他人漠不关心,对得宠者嫉妒和仇视等。有的甚至发生情感偏离性转移。即把受挫的情感转移到不正常的甚至是不健康的情感体验上去。例如,有的中学生在学习上多次受挫后,把兴趣转移到低级庸俗的活动上去,如迷恋网吧上无聊的闲聊,到游戏机室长时间玩游戏,看黄色书刊影视等;有的中学生在渴望获得同学的友谊受挫后,转向与社会上的闲杂人员交朋友,以获取尊严和愉快等。四、中学生情感能力的培养

12、在人的心理过程中,情感是最活跃、最积极、最核心的因素,处于个性结构中的核心位置。因此在育人的工作中,抓住情感这一核心要素,也就抓住了人的本质。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情感在德育工作中的效应是全方位的。(一) 教师应重视自身情感与学生情感的沟通。皮亚杰的日瓦学派认为,青少年学生的发展除了自身素质和环境外,还有一个“构造” (或称联系)因素。这个构造包括师生关系、教学形式等。师生之间关系的好坏无时不在影响着教育工作的成效。和谐、友好、信任的心理环境为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提供良好的条件。有的教师由于自身心理品质不健全,教育能力较差,不善于正面积极引导,教育手段

13、背离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甚至对学生惩罚或变相惩罚等。因此学生可能产生严重的对抗心理和厌学情绪,从而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皮氏认为,好的“构造”可以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中依靠对教师的认识、模仿、领悟和熏陶,达到优良的同化。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的培育时,教师自身的心理品质和严谨的教风显得尤为重要,表现为富有自制力、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和强烈的情感传递效应。(二)培养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情绪自知力情绪自知力是指学生能够正确感知和表述自己正在发生的情绪。当一个人处于负性情绪状态时,他往往急于寻求摆脱这种情绪的方法,所以总是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内心的感受上。这是人的本能,但这样做也

14、就难以使人理性地思考、理性地行动,易让感情压倒理智。这一种消极情绪的冲动比消极情绪本身更可怕。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每一种情绪,如高兴、气愤甚至焦虑、嫉妒等。使学生认识情绪本身与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获得运用语言准确表达情绪,以及表达与这些情绪有关的需要的能力,并且能够区分情绪表达中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三)培养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情感调控能力1、自我激励能力是情商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强学生自我激励能力的培养。本世纪 30 年代有人类学者认为,一个正常的健康人,一生只运用了其能力的 6%左右,也有学者认为,人的一生发挥的能力平均起来只占其全部能力的4%,有的人发挥得多一些,有的人则少一点,之所以有多

15、与少的区别,就是因为各人的自我激励的水平不一样。心理学认为,价值观念一经内化,便能产生内驱力和制约力。怎样实现内化呢?这就需要反复的自觉的内省。所谓内省,就是让学生在外界的帮助和督促下,实现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调控、自我完善。教师在德育工作中可适当地介绍一些心理学的观点和理论,以提高学生认识,促进学生坚韧意志力的形成。2、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调控能力。在情感教育中,教师要让学生懂得意识具有潜移性。意识可分为正意识和负意识。精神振奋、情绪高昂时呈现出正意识;垂头丧气,怨天尤人时则表现为负意识。情感调控还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气质,气质优良的学生没有自卑情绪,也很少出现空虚、浮躁、压抑、自

16、私等不良心理,他们性格开朗,给人一种信赖、诚恳和朝气蓬勃的感觉。这种气质的形成,靠的是较高的认识水准和成功的情感调控能力。乐观精神的培养关键在于使学生学会正确地归因,如将失败的原因归于那些通过自身努力能够改变的因素,而不是人力不及的原因,并树立学生的信心。另一方面,当无法用理智的思考消除消极情绪时,就要想办法进行控制和调节。而不要压抑和否认。常用的方法有:转移愤怒时,就做些需要体能的运动,比如跑步、登山等,将能量释放出来;倾诉把不愉快的事情和自己的想法向朋友诉说;宣泄伤心的时候如果想哭就放声哭一场;写日记不便说的心绪用笔倾诉在日记中,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缓解情绪的作用。(四)培养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会移情1、指导学生识别他人的情绪。识别他人情绪的能力又叫移情,即能够通过他人发出的细微信号,敏锐地感受他人的需求和欲望。学生要学会利用察言观色等手段,洞悉、辨别、评价别人的情绪。这是理解他人,与他人沟通并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2、指导学生理解他人的情绪。在感知、觉察他人情绪、想法和感受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使学生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