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冲突与家庭教育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16012924 上传时间:2017-11-0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6.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冲突与家庭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文化冲突与家庭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文化冲突与家庭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文化冲突与家庭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化冲突与家庭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冲突与家庭教育(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化冲突与家庭教育作者:丁瑜 提供人:丁瑜 阅读:2649 评论:6 时间:2005-2-23 10:00:07 【大 中 小】摘要:现实社会的文化价值冲突对家庭德育造成一定困难。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证实了家长与青少年在文化观念上的差异和冲突的客观存在,由此造成了家长权威地位下降、家庭德育中传统文化影响的弱化,以及子女道德责任感淡漠、自我中心倾向严重等情况。并提出了调整家庭德育功能目标、方式方法、家长教育态度、亲子地位关系,以及提高家长素质五条建议,作为改善家庭德育的对策。一家庭是儿童成长最直接现实的德育环境,家长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影响,多年来得到了日益充分的论证。然而,由于现实社会环境中文化价

2、值观念的多元化及其相互间的碰撞冲突,使得家庭在引导或影响青少年思想品德和行为方面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不少家长越来越感到在自己的子女方面前发挥德育影响并非易事。他们或认为外来文化的侵入给家庭德育带来了危机和灾难,从而纷纷呼吁采取有力措施来尽可能保持原有文化价值观念的主导地位,或抱怨现阶段孩子变得越来越不听话,从而呼吁加强学校、社会教育力量与家庭的联合,采取全面措施扭转青少年思想品德“滑坡”的局面。那么,究竟文化冲突给家庭德育的负面影响达到何种程度,给青少年思想品德带来的消极影响又将如何?面对文化冲突家庭德育又将采取怎样的对策?本文试就此谈些看法。二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并非始于改革开放之后。

3、从鸦片战争起,古老的中华帝国大门被西方殖民者的坚船利炮摧开,又自然经济为基础,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就开始承受西方文化的冲击,封建文化被迫变成半殖民地文化。“五四”运动后,民主革命、新中国成立,中国文化跃上一个崭新的台阶社会主义新文化。这种新文化,较之过去来说,主要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自身基础上的演变,民族传统被牢牢保持着。相对封闭的社会,价值观念的一元化,使得家庭对子女的德育易于与社会影响形成同向的合力,家庭与社会和学校一样,一致将共同认同的价值观内化为新一代的思想品德。然而,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文化冲突并非仅是中华文化自身的变革,即并非是一种纵向的单线的变革,而是多种文化交织所产生的冲突,尤其

4、商品经济形态文化对原有的自然经济形态文化和产品经济形态文化的冲击。这种冲突不再带有鸦片战争时的强迫性,而是随着国门的主动敞开自然发生的。这便决定了当今中国文化冲突中人们对西方文化的接受之主动。正因是主动,传统文化的主体地位所受的威胁才显得那么严重,这一点对于还未来得及打下传统文化烙印的青少年来说表现得就更为充分。社会文化的变化必将引起教育工作的变化,短期内,一个家庭即使在其内部的文化倾向尚能保持相对稳定,但也免除不了作为大背景的社会文化变迁对家庭的影响,而在整个家庭教育中,家庭德育受其影响又是首当其冲的和最不可避免的。在当今中国的文化冲突中,商品经济形态文化与自然经济形态文化、产品经济形态文化

5、并存;社会主义文化成分与资本主义文化成分并存;加之价值观念的多元性已渐成事实。而青少年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总是表现得十分主动、敏感和迅速,他们往往以来者不拒的姿态在现代社会文化圈中定位,相反,过去一元化的价值观已很难再得到他们的认同。原有一元化价值观念体系开始衰微,而新的能够取而代之起主导作用的成熟价值观念体系又尚未形成,这种失范必然使家庭德育尤其是家长陷入困惑。当今社会的家长们(尤其是中学生的家长),其思想观念和行为倾向很大程度上作为原来一元化文化的产物,其变化和发展就带有较大的惰性。就教育观念而言,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道德规范对家长家庭教育作用的新年是强势的,父为子纲,父命难违尽管作为封建文化多

6、次受到批判,但是意识形态的迟滞性使它在家庭德育中仍拥有相当的市场。这种教育挂念表现在家庭教育的各个方面,如一些家长对子女的严格管束、一些家长把自己的价值观对子女强行移植,个别家长对于子女仍有体罚现象,等等。这样,家长与青少年两代人在文化观念上的差异和冲突就导致了家庭教育的种种矛盾和困难。三文化冲突对现阶段的家庭德育及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影响究有多大,其主要表现何在?笔者专此对常熟市有关中学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将调查获得的部分信息列举如下。(一) 家长的权威地位明显下降这一方面表现为在家庭德育中家长的权威地位发生动摇,另一方面则表现为青少年的主体自主意识日益增强。1、 在 208 名中学生中有

7、94。2%(196 名)认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完全可以自己作主自己负责;只有 5。8% 认为需要诉诸父母获取指导。这与十年前笔者的调查结果已有极大的变化。2、 应该怎样调节自己行为?回答情况类别 自己判断取舍 照父母意见办 随社会大流初 二 N=106 71 人占 67% 20 人占 18。9% 15 人占 14。1%高 二 N=102 95 人占 93。2% 3 人占 2。9% 4 人占 3。9%3、 父母能影响你的思想和行为吗?回答情况类别 影响较大 幼时影响大现在并不大 影响不大初 二 22 人占 20。7% 56 人占 52。8% 28 人占 26。5%高 二 18 人占 17。6% 4

8、0 人占 39。2% 44 人占 43。1%以上材料表明,相当大部分的青少年,已不再认为父母的意见对自己的行为具有指导意义,青少年开始相信自己的能力或崇尚自我,这显然是受外来文化倡导的个人主义、个人奋斗的影响。对此,只要不陷入过度自我中心,就不能笼统地说是一种消极的结果。自主意识的觉醒本身应是家长所期望的,家长应该培养子女能够自己进行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但在家庭德育实践中,一些家长恰恰忘记了这一点,他们竭力培养唯父母之命是从的“听话”的“乖孩子” ,造就子女的依赖性和被动性。子女一旦与家长想法相左,则被视为不守规矩的坏孩子。这足以造成亲子之间在家庭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二) 传统主导文化影响渐趋

9、减弱反映在问卷上的青少年的道德选择判断情况,可以说明传统主导文化对他们的影响力明显减弱的趋势。青少年还自发地产生了与商品经济形态文化相吻合的价值观念,同时也发生着思想定向上的一些混乱。1、 有 73。6%的被调查者认为,在现实社会中, “勤俭”和“艰苦朴素”的品德已不再重要,只有 26。4%认为仍是非常重要的。2、 与上一问题形成鲜明的对比的是,有 98。6%的被调查者认为,在现实社会中,“更新观念”是非常重要的品质。3、 对于“金钱” 功用的看法,如下表所示:问题类型 对金钱功用的看法 对追求金钱行为的看法回答情况 金钱是必需的 金钱不是必需的 追求金钱 追求金钱但不是万能的 也不是万能的

10、并不可耻 是可耻的人 次 196 8 131 77百分比% 942 58 63 37我国长期以来的主导文化总带有视金钱如粪土的“清高” 气味,而西方文化价值观念则以金钱、财产作为价值尺度,称为“金钱万能” 。现今青少年既认识到掘弃了过去传统价值观念,又并未对西方文化影响生吞活剥地接受吸收,即表现为既认识到金钱的作用,又未将其绝对化。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家长在谈论到青少年的金钱 时,表现出非常的惊讶,大多数家长认为子女“小小年纪就如此看重金钱,是难于理解的” ,“是会影响学习的”。可见,家长在这一方面的价值观念已与其子女产生了一定的距离和差异。4、 在对竞争的看法方面,绝大多数被调查者(93。7%

11、)都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利去进行公平竞争,但竞争不能损害他人的尊严和利益。”有少数被调查者甚至认为“ 在特殊情况下竞争也可损害他人利益。”值得注意的是,有 36%的青少年学生认为“当今社会太老实,办事不灵活,因此经常吃亏。”这些信息表明,“ 公平”、“ 竞争”等观念已经成为当今青少年普遍接受的道德信条,也说明现实社会在“公平” 问题方面尚不令人满意。而家长(父母)在“竞争” 和“办事”方面的实际表现也成为部分青少年所不满或不理解的对象。(三) 社会道德责任感表现淡漠化,自我中心倾向严重青少年的责任感是未来社会道德面貌的关键因素,而调查中反映的实际情况似乎并不理想:有 79。3%的被调查学生认为“

12、家长只希望自己好好学习”;23。1%的被调查者认为“关心祖国的未来并不是我的事,我所能做的只是追求自己的奋斗和幸福”;13%则认为“振兴中华不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有部分被调查者认为“学习孔繁森应该是领导干部的事,与自己怎并无多少关系” 。这些情况与其父辈家长在青年时期的觉悟和认识已构成较大差异。应该说,这一点是当今青少年在文化冲突的社会环境下思想品德出现“滑坡” 的具体指征之一。调查中有一个情况值得注意,问卷上要求被调查者列举最尊敬的人物,为数不少的学生竟认为“自己”就是最值得尊敬和崇拜的对象,这反映出现阶段青少年自我中心自我膨胀倾向十分严重。教育社会学理论表明,青少年对外来文化的态度与

13、其父辈是形成鲜明对照的,一方面,青少年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似乎是没有限制的,往往呈现出来者不拒、全盘接收之势,从范围看,大至哲学、宗教、道德、法律、科学、文艺及各种思潮流派、人生观、时空观、价值观,小至衣食住行、人际关系、举止礼仪等风格时尚,凡图新鲜为快,均在接收之列;从速度看,青少年对外来文化的接收往往敏感迅捷,举例说,一些翻译过来的理论思潮,即是学者也尚未来得及研究其性质、功用,就已经在青少年尤其是青年中流行开来并按照他们自己的理解去奉行了,青少年是外来文化风靡一时、不胫而走的先导载体。另一方面,青少年在文化冲突中又易向消极方向发展,即易形成对社会主导文化的离心倾向反文化。其消极作用是否定理理

14、智及精神信念,倾向于自发性和任意性;否定纪律和秩序,崇尚无限度自由,甚至崇尚无组织无政府状态;否定人的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崇尚自我中心或自我崇拜,等等。我们的调查素材作为一个观察窗口,反映、佐证着上述观点。四无疑,经常被认定为家庭德育教育者的家长们,看来并不都能适应文化冲突情形下孩子的变化和家庭教育互动本身的变化,尤其是一些视子女德育为己任的父母们,普遍感到教育自己的子女已经力不从心,影响子女的思想和行为也发生着越来越大的困难。那么,在文化冲突情形下改进和改善家庭德育的对策又将如何呢?第一、调整家长在社会文化冲突中的被动乃至消极性的态度。应该说,在当今文化冲突、文化多元的局面下,原有的主导文化

15、结构受到冲击,传统的道德规范在家庭教育中失去了其内容的独占性,各种价值观念岁社会文化变迁而迅速变化,这不能说是一种逆流,更不能说是倒退。家长不能对此采取禁、堵等掩耳盗铃式的消极态度,或无视文化冲突变迁的客观性。如果这样,必将与其子女在家庭德育的要求和方式上都会产生无尽的矛盾和冲突。家长应自觉转变态度立场,采取自觉的、积极的、智慧的态度重新审视文化冲突背景和孩子的文化心态,使自己从不适应到适应,再从适应过度到起前导作用。第二、调整家长与子女在家庭德育中的地位。原来的地位观念是:家长是教育者,孩子是受教育者。这在现阶段已显陈旧。必须认识到,子女不紧是受教育者,也是家庭德育的主体,甚至也可能是教育者

16、。比如说,在接受社会信息方面,孩子以其敏感、迅捷而优越于父母;在道德评价方面,孩子又以其无偏见,无定式而优越于父母。因此,家长必须尊重子女的主体地位和独立人格,提倡平等的、讨论的、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相互吸收的家庭德育情境。从心理机制上,恰恰是这一点,才能改善和提高家长的教育权威地位。第三、调整家庭德育的方式方法。迎合积极的教育态度、适应新型的互动地位,就必须改变和掘弃沿袭以往的“权威灌输型、命令型、单向要求型”的家庭德育方式,而应采取宽容的、倾听的、商量的、双向沟通的、“平等指导型”的有效方式方法,尊重子女的道德判断与选择。家长不是试图决定子女的思想行为,而只是参与其思想行为转变和发展的过程,这也是文化冲突情形下唯一能奏效的德育方式。第四、调整家庭德育的目标功能。即从注重培养道德认识和行为习惯,调整到注重培养孩子主动接受外界道德情境信息,主动运用正确的价值规范进行自我调节的能力上来。简言之,就是着重于指导和培养孩子的个体道德自律感。比如,家长可经常围绕孩子最关心的、反应最强烈的热点问题,与其讨论、分析、达成共识,并指导其道德迁移,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